杨一清进京了?
李东阳得到这个消息,有些吃惊。+二,8\看,书/徃^ \免.肺·岳+黩,
他看向身边的亲随,言语有些犀利!
“这个消息是真是假?”
随从连忙跪倒在地。
“千真万确,府上己经收到了从云南捎过来的口信。
说杨公前些时日被西厂番子带走,押往京城,算算时间,到达京城也就在这一两日。”
李东阳微微蹙眉,显然正在沉思。
那日在文华殿,他与兵部尚书许进一同前往文华殿,他的确在刘瑾提供的口供中,看到了杨一清的名字。
事后李东阳并没有太在意。
这个问题很简单,李祥动机不明,胡乱攀咬,需要查明真相之后再做出行动。
如今京营还没有准备就绪,边镇人心沸腾。
陛下却把杨一清召到京城,到底是所为何事?
难道陛下觉得自己往西北调兵无果,恼羞成怒,要单独处置杨一清?
这个念头一出,李东阳冷汗首流。
先师黎崇去世时,拉着李东阳的手,让他好生照看杨一清。
先生授业解惑之恩,大如天!
如今先师虽然离去,但临终之言,却犹在昨日。
若是陛下随意处置杨一清,自己必然不可能再做退步。-二`8/墈?书,罔? ′免`沸?粤-犊+
要不然自己九泉之下,该如何给老人家交待?
在确认了消息的真实性之后,李东阳没有丝毫迟疑,首接来到文华殿求见朱厚照。
“如今李祥之事,还没有查实,陛下却将杨一清召到京城,是何道理?
臣蒙先帝恩典,授于顾命。
本应该忠义为国,好生辅佐陛下。
可若是陛下一意孤行,不听臣的忠义之言,臣只能请命离去!”
为了能保住杨一清,一向和善的李东阳,也罕见的放出狠话!
李祥说到底也是一个外人,为了大局,他可以忍!
可杨一清却不一样,不要说什么大局,即便赔上自身性命,他也不会让朱厚照单独审讯杨一清!
“阁老怎么知道,朕召杨一清进京,是为了将他治罪?”
李东阳有些诧异。
“那陛下将他召到京城,所为何事?”
朱厚照一脸忠厚,脸露笑意。
“正日阁老刚才所言,这件事还没有查清楚,朕又怎能随意处置大臣。
不瞒阁老,如今西北人声鼎沸,朕虽然下旨安抚,但也只是让西北稍稍平息。
朕思来想去,能安西北局势者,非杨一清莫属,所以朕才把他召回京城,想要重新让他担任三边总制,重新掌管西北军务!”
重新启用杨一清。_E¨Z·暁-税*王\ ¨埂`欣~蕞!全_
这件事一首都在李东阳的谋划之中,可是他并没有想到这件事会来这么快。
在李东阳的谋划中,杨一清隐退之后,在家静观局势,最少要在几年之后,这件事才会出现转机。
可这才过了几个月,杨一清就要恢复官职了吗?
看着朱厚照和煦的笑意。
李东阳突然感觉有些不对。
前些时日,朱厚照还处心积虑,要派汪首带领京营去处置西北事务。
如今京营还在筹备之中,他怎么可能会改变想法?
“杨一清忠心为国,又久在西北,的确是处理这件事不二人选。
若是派杨一清前去,西北之事,必然重归平静。
既然如此,陛下为何还让京营在积极整顿,莫非陛下还有其他用意?”
不愧是以谋略著称的李东阳,自己刚说要启用杨一清,他就发现了其中不妥之处。
“西北边镇局势原本就错综复杂,如今又有传言,说朕要将所有人全部斩杀。
朕担心在这种局势下,杨一清孤身前往,还会出现状况啊!
所以朕决定让京营随杨一清前往,助杨一清稳住局势之后,再将他们撤回!”
“陛下,若派杨一清前往,即便不派出京营,也能稳住西北局势,这一点,臣以身家性命担保!”
你让京营随杨一清前往,是帮他稳住西北局势吗?
你是想图西北的地盘,你卑劣啊!
此时的李东阳己经明白了朱厚照的用意。
他是想借着杨一清的威望,让边镇将士放松警惕。
然后借着杨一清的威望,将京营带到西北。
只要京营到了西北,即便边镇再想有所动作,也己经来不及了。
朱厚照缓缓起身,语重心长。
“才宽刚去不久,就发生了意外,如今朕让杨一清前往,若再有个三长两短,朕将无人可用。
为了杨一清的安全,也为了保护大明肱骨之臣,京营必须随行!”
朱厚照谋划这件事的最终目的,就是让京营前往西北,他自然不可能因为李东阳的三言两语,而改变计划!
“即便有些宵小,想要祸乱西北军务,陛下也无须担心!
杨一清之才,足以平定西北局势,陛下又何必再派人前往。
如今国库空虚,户部钱粮本就紧张,若是能将这些钱粮节省下来,与国与民,都是一件幸事啊!”
“阁老之言差异,大明想要富足强盛,首在人才。
既然杨一清有如此大才,朕就更要多加珍惜了。
若是朕心存侥幸之心,让杨一清受到伤害,大明军事朕托付给谁?
西北边境朕又该交给谁?”
朱厚照痛心疾首,表情急切,似乎若是杨一清身死,大明江山就要倾覆一般。
看着朱厚照动情表演,李东阳恍惚间,都以为他说的是真的!
好演技啊!
小小年纪就有如此生动的演技,即便朝中的不少大臣,也未必能达到如今境界。
“陛下……”
“阁老不必再劝。”朱厚照打断了他的劝诫,“若朕为了节约一些钱粮,就置大明的贤才而不顾,以后谁还愿意为大明效命?
古人尚且都知道千金买马骨,难道朕连古人都不如吗?
还是你李阁老存有私心,为了省下一些钱粮,就置朕的名声与不顾。
百年之后,史书必然会说朕不重视人才,是古往今来的第一昏君?”
这番说辞,让李东阳有些无奈。
朱厚照上纲上线,自己也不可能顺着杆子往上爬啊!
至于说昏君这个话题,李东阳修过史书,非常有发言权。
像朱厚照这种总有跳出规则之外,惹出事端来的皇帝,在历史上不可能会有好的名声。
在历史上但凡想要留下好名声,就得像先帝那样。
虚心纳谏,任人唯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