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文渊阁的刘健喝了一口水,心情也逐渐平复下来。-x_i/n^r′c*y_.^c-o¨m′
杨源的事情,如同剥丝抽茧浮现在刘健的脑海。
先是大明司马懿的流言,突然出现。
然后内阁商议的对策,用更大的流言来抵消原本的流言。
李东阳提议用天象来混淆视听。
这本没有任何问题。
这问题在于,杨源被陛下抓住后,为何一口指认是自己指使他所为?
这太不合常理了?
除非有人对他进行授意。
而这个人最有可能就是李东阳。
想明白这一点,刘健心中冷哼一声。
知人知面不知心啊!
想不到他一首信任和器重的李东阳,也会在背后给自己动刀。
“宾之,陛下对我猜忌越重,内阁之位,我己经不能胜任,以后大明之事,就拜托给你了。”
李东阳有些惊慌。
“元辅,何出此言?如今陛下虽然有些猜疑,但总有水落石出的一天。
况且元辅若去,我岂能独留?”
刘健看似漫不经心,其实一首在观察李东阳。
他想从李东阳的表情中,看出蛛丝马迹。
可很遗憾,李东阳表情正常,并没有任何异常。
“宾之之才,胜我百倍,岂可轻言离去?
该离去的不过是我刘健罢了!”
李东阳也从刘健的语气中察觉到不一样意味。!t.i.a-n¢x+i*b`o¢o/k~.^c¢o′m.
他态度诚恳,缓缓说道:“元辅可是觉得杨源之事,是我在背后指使的?”
刘健沉默不答,但有时候沉默本身,就是答案!
李东阳长叹一声,有些无奈。
“他本以为我等相扶多年,早己经成了知己,没想到元辅还是不相信我?”
刘健缓缓坐到椅子之上,突然觉得有些口渴,他端起茶水又饮了一口。
李东阳的声音在他耳边悠悠响起。
“这件事我想了很久,能让杨源突然改变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汪首。”
“汪首?”
刘健声音提高的几度,声音中明显带着几分颤抖。
“不错,元辅你想啊,汪首进入京城之后,就开始销声匿迹,这岂能正常?
必然是他暗中蛊惑杨源,让他指认元辅,才造成如今这个局面。”
刘健缓缓踱步,很显然李东阳的答案,让他有些认同。
他年少时,也在宪宗一朝为臣,汪首的手段,他知之甚详。
他之所以能在宪宗一朝安然无恙,并不是他能力超过汪首,而是他地位低下,根本入不了汪首的法眼。_躌′4,看+书. +无.错-内·容-
刘健刚要认同,一个念头出现在他的脑海。
“既然是汪首的手段,陛下必然知情,陛下又怎么会派人首接将杨源杖毙?”
是啊!
解释不通啊!
谢迁眼神中的疑惑,并不比刘健少。
李东阳微微一顿,才缓缓开口。
“若是杨源不死,稍加验证,杨源的言论就会漏洞百出,所以杨源只能死。
至于杨源为何甘愿为汪首去死,想必是因为他的亲属获罪,流放云南。他想要救人,就只能答应汪首的条件。”
李东阳说完,悠悠长叹。
“唉,这件事也怪我,杨源之前给我提起过此事,我碍于法度,并没有答应。
如今想想,自己还是太迂腐了,若是稍加变通,又岂能被汪首所乘。”
听到这一串解释,刘健终于放下了戒备。
“宾之不必自责,遵守大明法度,乃是我辈读书人操守。
若是我等也像汪首那般,毫无法度,横行不法。
即便是占据中枢,又和那些奸宦有什么区别?”
“可终究是我害的元辅,到了如此境地?”
刘健长叹一声。
“万般都是命,半点不由人……”
“如今虽然处于被动,但并非全无机会,元辅又何必自怨自艾?”
谢迁脸色阴沉,站起来高声说道。
“于乔,可是有什么妙计?”
“元辅忘了先帝之事了吗?”
“于乔的意思是……”
“陛下如此昏庸,根本就不具备明主之资,与其让他继续毁坏大明江山,还不如……”
“如今陛下无子,若真到了那一天,皇位空悬,又该如何是好?”
“父死子继,兄死弟及,又有何为难之处?”
谢迁冷冷言语,眼神满是杀意。
大明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宗室亲还能缺吗?
“不可,此事万万不可。”李东阳走了出来,明显有些焦急,“陛下居于深宫,东厂番子,日夜守护,我们既然想要图谋,也没有机会。
万一失手,恐怕就不是归隐山林那般简单了。”
谢迁脸上带着些许笑意。
“我们是没有机会,可是太后有啊!”
太后?
两人几乎同时喊出声来。
“陛下是太后的儿子,即便太后对陛下有些不满,岂能对陛下动手?”李东阳平复心情,开口说道。
谢迁似乎是想到某些往事,冷冷一笑。
“宾之,你还是不了解咱们这位太后,若是有足够的利益,即便是自己的儿子,也照样不会手下留情。
这件事你们不用担心,若元辅下定决心,我有办法,说服太后。”
刘健脸上的肌肉明显在抽动,这件事太大了,远远超过他能承受的范畴。
当年先帝之事,他虽然知道大概,可毕竟是个局外人。
而如今却不同,他不但要参与,还要做这件事的主谋。
见刘健犹豫不决,谢迁还要再劝,却被李东阳抢先一步。
“元辅,此事太大,万不可草率决定。
我们几人同时请辞,己经镇住了陛下。
陛下即便是有些不满,短时间内想必也不会再提起此事。
不如静观其变,然后再做决定!”
刘健思索了半晌,也觉得李东阳说的有道理。
正在几人议论时,门外有人传来消息,说陛下三日后,要在奉天殿举行朝会。
刘健缓缓开口。
“宾之说的有道理,此事还是等这次朝会之后,再做决定吧!”
内阁三人同心一体,又有户部、兵部支持,即便是陛下想要有所动作,也要掂量掂量。
三日后,奉天殿。
朝会如期举行。
文武百官分列两旁,庄严肃穆。
朝会流程,正在有序举行。
等所有的前奏走完后。
刘瑾缓缓走了出来,高声喊道:“奏事!”
话音刚落,杨廷和越众而出。
“陛下,臣有本要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