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章 北疆新政,初现成效
升任朔州司马后,李阳的担子更重了。?8+1!k*a~n*s!h′u+.·c¨o·m^他将河东县的治理经验系统化,在北疆五州推行“新政三策”:一是推广新作物与农具,二是疏通商路并规范集市,三是建立联防哨所,打击残余匪患。
初冬时节,李阳带着苏清月和周校尉,巡访各州落实新政。第一站是云州,经过上次雪中送粮,这里的百姓对他十分亲近,见他到来,纷纷捧出家里的新粮——那是用河东县稻种种下的冬小麦,长势比往年好上不少。
“李司马,您看这麦子,穗子比以前沉多了!”老农捧着麦穗,笑得满脸皱纹。
李阳捻起麦粒,饱满紧实,心中踏实:“开春后,再把水力磨坊建起来,磨粉省力,还能多出三成面粉。!萝·拉+小¨说? ?免.费_阅_读?”
云州刺史在一旁点头:“已经选好地址了,就等工匠从朔州过来。”
离开云州,一行人来到西州。这里是北疆的盐产地,却因技术落后,盐价高、产量低。李阳拿出李靖带来的“炼钢法”,结合系统商城兑换的“盐井挖掘图”,指导工匠用新炼的钢钎打井、煮盐。
“用这法子,盐产量能翻一倍,成本降一半。”李阳看着工匠们打出的第一口新盐井,井水泛着晶莹的光泽,“下个月开始,西州的盐价下调三成,让五州百姓都能吃得起盐。”
西州刺史又惊又喜:“这要是真能成,百姓不知要念您多少好!”
最后一站是北州,这里靠近草原,常有零散的马匪劫掠。周校尉按照“联防协议”,在此建立了三个哨所,派驻护卫队轮值,还教会百姓如何传递烽火信号——一烟为警,二烟为急,三烟为匪至。(新#a(完.本,′\神?÷a站μ ^¤+免ˉ费^??阅?读·
“前几日有股马匪想来抢粮,刚到山口就被哨所发现,烽火一燃,附近三个村的民壮都赶来了,把他们打跑了!”北州都尉兴奋地说,还展示了缴获的马匪弯刀。
李阳看着哨所墙上的联防地图,上面用不同颜色标注着各村的位置和最快支援路线,满意地点头:“哨所不仅要防匪,还要帮百姓传递消息、调解纠纷,成为连接各州的纽带。”
巡访结束回到朔州时,已是深冬。县衙里堆着各州送来的简报:云州的冬小麦顺利过冬,西州的新盐井投产,北州的烽火台成功预警三次……新政的成效渐渐显现。
【“北疆建设”任务完成度30%,奖励:“暖棚种植术”(可在冬季种植蔬菜)、“畜牧改良法”(提升牛羊存活率)。】
系统的奖励让李阳眼前一亮。北疆冬季漫长,蔬菜稀缺,暖棚种植术正好解决这个问题;而畜牧改良法则能让草原边的百姓多一条生计。
他立刻让人在朔州城外搭建暖棚,用秸秆和泥土做墙,玻璃(从朔州商户处购得少量)做顶,利用炭火保持温度。苏清月则带着农妇,在暖棚里试种青菜和萝卜。
不出半个月,暖棚里竟真的长出了绿油油的青菜。消息传开,各州刺史纷纷派人来学习,很快,北疆的冬日里也能吃上新鲜蔬菜了。
这日,李阳正在暖棚查看菜苗,李靖突然来访,手里拿着一封来自京城的密信。
“陛下要亲征突厥,北疆是粮草基地,让我们务必在开春前,筹备足够十万大军食用的粮草。”李靖看着李阳,眼神凝重,“时间紧,任务重,你有把握吗?”
李阳心中一振。亲征突厥,意味着北疆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也意味着他们的新政必须更快见效。他看向暖棚外的田野,那里覆盖着皑皑白雪,却孕育着来年的希望。
“有把握。”李阳语气坚定,“冬小麦丰收后,加上河西的杂粮、西州的盐,足够支撑大军。我们还能组织商队,从草原换些牛羊,补充肉食。”
李靖点头:“好。我这就调兵协助你,务必万无一失。”
送走李靖,李阳站在暖棚里,看着茁壮成长的青菜,心中充满了斗志。系统的奖励、朝廷的信任、百姓的期盼,都化作了动力。他知道,北疆的考验才刚刚开始,但只要一步步走下去,定能实现“岁入百万石,路不拾遗”的目标。
窗外,雪花又开始飘落,落在暖棚的玻璃上,很快融化成水珠,折射出淡淡的光。那光芒里,有北疆的未来,也有属于他们的、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