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新令悄至,初心不移
秋收后的第一场霜落下来时,李阳正在仓库里清点种子。:$小a^说~§#宅=1 ¥已£=?发?·布tˉ最t新>章?节t今年的土豆种挑得格外仔细,个个芽眼饱满,表皮光滑,被分门别类装在陶缸里,缸口封着透气的麻布。
“爷,这缸‘耐旱三号’留着给漠北的商队,他们那边天冷,就得用这种子。”苏婉儿拿着账本核对数量,笔尖在纸上划过,留下清晰的字迹——这账本是她跟着周先生派来的先生学的,如今记起账来比李阳还利索。
李阳刚应了一声,耳边忽然响起那久违的、带着轻微嗡鸣的系统提示音,比以往柔和了许多:
【检测到农耕技术已形成稳定传播链,触发长期任务:“种子的旅程”。】
李阳的动作顿了一下,手里的土豆种差点滑落在地。他以为系统在“天下粮仓”任务完成后便会沉寂,没想到还会有新的指令。
【任务目标:追踪并记录高产作物种子的传播路径,确保其在不同气候、土壤条件下顺利生长,最终形成覆盖多地域的作物谱系。】
【任务奖励:随种子传播进度解锁各地特色作物种子,建立“万国种子库”蓝图。】
“万国种子库”……李阳看着陶缸里的土豆种,忽然想起西域商队带来的耐旱豆种,漠北部落交换的耐寒麦种,还有南疆传来的香稻种。+白¢马`书_院· ?追-最*新^章·节¨这些种子在李家村的土地上试种、改良,再被带往各地,本身就已是一段段“旅程”。
“咋了?”苏婉儿见他发愣,凑过来看了看陶缸,“这土豆种没坏吧?我昨儿个还检查过呢。”
“没坏,好得很。”李阳回过神,把土豆种小心放回缸里,“刚想起个事——周先生说南疆那边想种咱的耐旱土豆,可那边多雨,得改良一下种子,让它更耐湿。”
苏婉儿眼睛一亮:“那咱就试试!把咱的‘耐旱三号’和他们的香稻种放一起育苗,说不定能长出又耐旱又耐湿的新品种。就像咱用玉米和土豆套种那样,总有意外的好收成。”
她的话让李阳心里一动。系统说的“种子的旅程”,不就是这样吗?不是冰冷的追踪记录,而是村民们试种时的琢磨,是商队交换种子时的期盼,是苏婉儿这样的有心人在田埂上的尝试——它从来都不是任务,是种地人骨子里的习惯,想让种子在更多地方扎根,让更多人吃上饱饭。
【检测到宿主已理解任务核心,首次传播目标:协助南疆建立土豆-水稻轮作体系。?优\品?小?说.网- ,已?发′布?最-新¨章^节.】
李阳没再理会系统的提示,转身去翻找记录种子特性的册子。这本册子是他和互助社的老农们一起编的,记着每种种子的脾气:“耐旱三号”喜阳怕涝,适合沙质土;南疆香稻喜水耐阴,适合黏质土;西域豆种耐贫瘠,在戈壁边缘也能扎根……
“你看,”他指着册子上的记录,“要让土豆在南疆长好,就得把垄起得更高,排水渠挖得更深,再掺些草木灰改良土壤酸碱度。等土豆收了,地里的肥力正适合种水稻,轮着种,两样都能高产。”
苏婉儿拿起笔,在册子上添了一行:“南疆轮作方案:土豆(春播)—水稻(夏播),需提前三个月改良土壤。”她的字迹娟秀,和李阳的粗犷笔迹挤在一起,倒像是田埂上的禾苗与豆秧,各有姿态,却相处融洽。
第二日,李阳带着改良方案和新选的土豆种,跟着南疆来的商队出发了。临行前,王大爷往他布包里塞了一包草木灰:“这是咱村老法子,改良土壤管用。别忘了让那边的人多记记日志,啥时候下的雨,土是啥成色,回来咱好接着改种子。”
互助社的年轻人也赶来送行,有人递上画满标记的地图,上面标着沿途的水源和适合歇脚的村庄;有人塞给他一把新磨的锄头,说是用新法子打的,轻便又锋利。
“李叔,等你回来,咱的‘观天站’就扩建好了,能测南方的雨晴呢!”李稷举着自制的风向标,上面还缠着几根彩色布条,“我画了好多种子的画,贴在站里,让大家都认识!”
李阳看着这一切,忽然觉得系统的“追踪记录”根本无需刻意去做。王大爷的草木灰,年轻人的地图,李稷的风向标,还有苏婉儿的册子,都是最好的“记录”——它们带着温度,带着牵挂,比任何系统数据都鲜活。
南疆的路比想象中难走,山路崎岖,多雨潮湿。但每到一个村庄,都能看到熟悉的景象:村民们围着商队带来的土豆种好奇打量,村里的长者捧着种子放在鼻尖轻嗅,孩子们则追着问“这金疙瘩真能在水田里长吗”。
李阳耐心地教他们起垄、挖渠、改良土壤,像当年在李家村教邻村人种地一样。他没提系统的任务,只说:“庄稼跟人一样,到了新地方得慢慢适应,咱帮它一把,它就给咱长好粮。”
在一个多雨的山村里,李阳遇见了一位老稻农。老人看着试种的土豆苗在雨中挺拔生长,激动地捧出珍藏的香稻种:“这稻子在咱这儿种了三百年,香得很!你带回去,让它也去中原看看,说不定能长出更饱满的谷粒。”
李阳接过稻种,沉甸甸的,像捧着一份沉甸甸的信任。他忽然明白,系统的“万国种子库”从不是要建一座冰冷的仓库,而是要让这些带着各地温度的种子在交流中相遇、融合,长出更适合土地和人的庄稼——就像这南疆的香稻和中原的土豆,本无交集,却因种地人的双手,有了共同生长的可能。
【首次传播目标完成度80%,解锁南疆香稻与耐旱土豆杂交培育技术提示。】
系统的提示音在山雨的淅沥声中响起,李阳却没心思去看。他正帮着老稻农修补被雨水冲垮的田埂,手里的锄头扬起又落下,泥土溅在裤脚上,和汗水混在一起,黏糊糊的,却透着一股踏实的劲儿。
远处的水田里,新种下的土豆苗顶着雨珠,叶片舒展,像一群倔强的孩子,在陌生的土地上努力扎根。李阳知道,这只是“种子的旅程”的开始,未来它们还会走向更远的地方,遇见更多的土地和人。
而他,会像最初那样,带着一包包种子,一把把锄头,和村民们一起,在田埂上、水渠边、仓库里,记录下每一次发芽、每一次抽穗、每一次丰收。这不是为了完成系统的任务,而是为了那些捧着种子的期盼眼神,为了田埂上永远新鲜的脚印,为了那句最实在的话——
让地里多长粮,让锅里有热饭。
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