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釜底抽薪,民心为盾
种子市集刚热闹了两月,州城的粮价突然涨了三成。.萝?拉-小¨说/ -首/发^
消息传到李家村时,苏婉儿正在给新收的稻种称重,闻言手里的秤杆都晃了晃:“粮价涨得这么邪乎?前阵子还好好的,是不是丰裕号又在搞鬼?”
李阳刚从邻村回来,靴底还沾着泥。他皱着眉:“不止粮价,连农具、桐油这些春耕用品都在涨。刚才路过铁匠铺,王铁匠说,丰裕号垄断了州城的铁器货源,给他的进货价翻了一倍。”
这是要釜底抽薪。种子再好,没有农具翻地、没有桐油做防火布,春耕照样难进行。村民们聚在互助社的院子里,愁眉不展。
“要不……咱凑钱去外地买?”有个年轻媳妇小声说。
“难。”王大爷叹着气,“丰裕号的人把着各个路口,外地商队一进州境,就被他们拦着高价收购,根本运不到咱这儿来。”
李阳摸着下巴,忽然想起西域商队说过,他们有秘密通道能运货,只是路远难走,要翻三座山。他当即拍板:“我跟西域商队去趟关外,找那边的铁器商进货。你们留在村里,接着种种子,市集也别停——他们越想断咱的路,咱越要把路走宽。_优¢品¢小?说?网¢ .无~错¢内-容`”
苏婉儿不放心:“关外乱得很,听说还有马匪……”
“没事。”李阳笑了笑,拍了拍腰间的刀,“商队的老马头走惯了那条路,有他在,安全着呢。再说,咱带的种子能当盘缠,关外的人也缺好种子,说不定还能换点稀罕农具回来。”
出发前一晚,李稷塞给李阳一个布包,里面是几颗晒干的土豆:“爷,这个能顶饿。”李阳摸了摸儿子的头,把布包塞进怀里。
去关外的路比想象中更险。山路陡峭,积雪没到膝盖,马匪果然来了两次,都被商队的护卫打退了。老马头指着远处的烽火台:“过了这道关,就是铁器产地了。那边的铁匠最实在,给的价公道,打出来的锄头能劈石头。”
在关外的铁器坊,李阳不仅订了大批农具,还真用“耐旱三号”土豆种换了件稀罕物——一台手摇式脱粒机,是个白胡子老外用齿轮做的,比人工脱粒快十倍。
“这东西能省多少力气啊!”李阳看得眼睛发亮,当即跟老外用十斤种子换了图纸,打算带回村让张木匠仿造。.5?d/s,c*w¢.?c?o′m?
可回程时,麻烦又来了。丰裕号不知怎么得了消息,竟联合了一批马匪,在必经之路设了埋伏。
“他们要的是铁器和种子,人可以让开,但货必须留下!”马匪头子举着刀,堵住了狭窄的山口。
西域商队的护卫握紧了兵器,李阳却拦住他们:“别急。”他从马背上卸下一袋土豆种,扔到马匪面前,“这是‘耐旱三号’,种在石缝里都能长。你们常年在山里讨生活,粮食肯定不宽裕,这些种子留给你们,够你们种几亩地了。”
马匪们愣住了。他们当马匪,说到底也是因为没地种、没饭吃。有个年轻马匪忍不住问:“这……真能长?”
“我李家村的人都能作证。”李阳指着远处的群山,“你们要是信我,就别帮丰裕号做事。他们卖假种子坑人,你们就算抢了农具,以后种不出粮食,照样得挨饿。”
马匪头子犹豫了。他听说过李家村的种子名声,看着那袋饱满的土豆种,咽了咽口水:“放他们过去。”
老马头冲李阳竖了竖大拇指:“李兄这招高!用种子化了干戈。”
回程时,李阳发现路上多了不少脚印,像是村民踩出来的。快到村口时,竟看到黑脸汉子带着十几个村民来接他们,每个人手里都拿着锄头。
“你们咋来了?”李阳又惊又喜。
“苏姑娘说你这几日该回来了,怕路上再出事。”黑脸汉子咧嘴笑,“咱村的人,一个都不能少!”
院子里,苏婉儿正带着婆娘们用新运来的桐油浸布。见李阳回来了,她眼睛一亮,手里的布都掉在了盆里。李稷更是扑上来,抱着李阳的腿:“爷,你看俺们种的麦!”
地里的冬麦长势正好,绿油油的一片,比往年密了不少。张木匠拿着脱粒机的图纸,兴奋得满脸通红:“这玩意儿太神了!俺照着图打了个小的,真能脱粒!”
更让人高兴的是,周边村落听说李家村从关外运回了便宜农具,都派人来订购。李阳干脆让张木匠带着几个村民开了个“农具坊”,照着脱粒机的原理,又造出了简易播种器、浇水用的龙骨水车。
【触发“自主工坊”任务:建立村级农具坊、油料坊,实现生产自给,奖励“简易水力发电技术”(可驱动脱粒机)。】
系统提示音响起时,李阳正站在刚建成的水车旁。水流推动着木轮,带动齿轮转动,脱粒机“咯吱咯吱”地转着,麦粒像金雨似的落进筐里。村民们围着看,笑得合不拢嘴。
州城里,丰裕号的胖掌柜气得摔了茶杯。刘通判阴沉着脸:“他们连农具都自己造了?看来得用最后一招了。”
他凑近胖掌柜,低声说了几句。胖掌柜的眼睛亮了,随即又有些犹豫:“这么做……会不会太险?要是被朝廷知道了……”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刘通判冷笑,“等李家村垮了,这州城的粮食、种子、农具,全是咱们的天下。谁还会追究?”
他们没注意到,窗外有个小伙计正竖着耳朵听,手里紧紧攥着一个装种子的小布包——他是王铁匠的侄子,被派来丰裕号当伙计,早就看不惯他们的勾当。
小伙计趁人不注意,悄悄溜出丰裕号,往李家村的方向跑去。他知道,刘通判和胖掌柜说的“最后一招”,是想趁着春耕大忙,偷偷往李家村的水源里投东西——不是毒药,是能让庄稼疯长却不结果的“虚长散”。
夜色渐浓,李家村的水车还在转,灯火映着村民们忙碌的身影。没人知道,一场更阴毒的算计正在逼近。但李阳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很踏实——他们有自己的种子,自己的农具,还有愿意守望相助的人心。这些,才是最坚实的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