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旱蝗交迫,韧如蒲草
“连心渠”挖到一半时,蝗虫来了。*r·a+n′t?x¢t../c¨o¨m¢
起初只是零星几只,趴在玉米叶上啃出小洞。李阳按着系统提示,让村民们在田埂上烧艾草,呛人的烟味确实能逼退蝗虫,可没过两天,天边就出现了黑压压的云层——那不是云,是遮天蔽日的蝗群,翅膀扇动的声音像狂风过境,让人头皮发麻。
“老天爷这是要赶尽杀绝啊!”王大爷瘫坐在地,看着蝗虫落地后瞬间啃光半亩玉米苗,浑浊的眼睛里滚下泪来。
李阳紧紧攥着锄头,指节泛白。他见过洪水的凶猛,却没见过蝗灾的惨烈——这些虫子不像水,能靠水渠疏导,它们饿疯了,不光啃庄稼,连树皮、茅草都不放过,甚至会叮人。
【蝗灾预警升级为红色,触发紧急任务:组织全民灭蝗,保护未受损作物,奖励“生物防虫法”一份。】
系统的文字提示像冰锥一样扎进眼里。李阳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对着慌乱的村民们大喊:“都别慌!拿扫把、拿簸箕,往蝗虫密集的地方撒草木灰和石灰!它们怕这个!”
他率先冲下地,挥起扫把拍打蝗群。蝗虫被惊动,黑压压一片扑过来,撞得他脸上生疼。苏婉儿带着婆娘们提着水桶赶来,往地里泼掺了煤油的水——煤油浮在水面,蝗虫沾上就飞不起来。?搜`搜#^小?&说°o网¥ ;已+¨?发/布1¢最,?μ新*?£章(?节*
“往沟里赶!把它们赶到沟里烧死!”李阳指着田埂间的排水沟,那里早已铺满干草。村民们立刻反应过来,男人们排成一排,挥舞着衣服往沟里赶蝗虫,女人们则抱着柴火待命。
火点起来时,噼啪作响,混杂着蝗虫被烧死的焦糊味。黑烟冲天而起,竟暂时挡住了后续的蝗群。李阳抹了把脸,脸上又油又黑,全是汗水和煤油,可看着沟里堆积的蝗虫尸体,心里稍稍松了口气。
“这法子管用!”黑脸汉子举着烧得只剩半截的扫把大喊,“俺们村也这么干,保住了一小半土豆田!”
可蝗群实在太多了,烧死一批,又来一批。到了傍晚,全村人累得瘫在地上,看着大半被毁的庄稼地,谁也说不出话来。互助社抢收的土豆和玉米堆在空地上,还不到往年的三成,连过冬都成问题。
【紧急任务进度20%,生物防虫法:养鸡鸭灭蝗,既可控虫,又能增收。】
系统的提示让李阳眼前一亮。他想起村里王寡妇家的鸡,平时总在地里啄虫,或许真能派上用场。他立刻让王大爷清点村里的鸡鸭,又让人去邻近村子传话,用存粮换鸡鸭,越多越好。
“用粮食换鸡鸭?”有村民不解,“现在粮食比啥都金贵……”
“粮食能自己长,鸡鸭能帮咱保住剩下的庄稼。/6`1!看′书*网^ ?已′发_布`最*新!章.节¨”李阳指着仅存的那片耐涝作物田,“这些鸡鸭吃蝗虫长大,下的蛋能给娃子们补营养,长大了还能吃肉,咋算都不亏。”
苏婉儿第一个响应,把家里攒的半袋玉米拿出来:“我去换,王寡妇跟我熟,肯定肯换。”
连夜奔波后,各村的鸡鸭被集中到了一起,足足有两百多只。李阳让人把它们赶到受灾较轻的地里,鸡群咯咯叫着啄食蝗虫,鸭群则在水渠边追赶飞不起来的虫子,场面竟有几分热闹。
“真管用!”有村民惊喜地喊,“你看那片玉米,蝗虫少多了!”
李阳却没放松。他知道,鸡鸭只能对付地面上的蝗虫,天上飞的还得另想办法。他想起系统的“生物防虫法”里提到的“天敌”,让人去山里找些吃蝗虫的鸟,又让人用布做了些假鸟,插在地里吓唬蝗群。
周先生和参军也带着人来了,参军带来了军中的弓箭手:“李兄,咱用火箭射!把蝗虫密集的地方烧了,看它们还敢不敢来!”
火箭升空,拖着长长的火尾冲向蝗群,果然烧死了不少。可李阳看着被烧焦的庄稼地,心里不是滋味——这法子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不到万不得已不能用。
【建议利用蝗群趋光性,夜间设篝火诱杀。】
系统的提示来得及时。李阳立刻让人在田埂上每隔三丈堆一堆柴,入夜后点燃。火光亮起时,奇迹发生了——蝗群像被磁石吸引,纷纷扑向火堆,很快就在火堆周围堆起厚厚一层尸体。
“这法子好!不用伤庄稼!”村民们欢呼起来,拿着麻袋去捡烧死的蝗虫,“这玩意儿炸着吃香得很,能当肉给娃子们解馋!”
李阳看着他们捡蝗虫的样子,忽然觉得这灾难也不全是坏事。它逼着大家想办法,逼着各村互相帮衬,逼着城里的官、军营的兵和地里的百姓站到一起——就像那“连心渠”,虽然还没挖通,可人心早就通过这场抗灾连在了一起。
半个月后,蝗群终于退了。地里一片狼藉,玉米秆被啃得只剩光杆,土豆叶也残缺不全,但耐涝作物田因为鸡鸭和篝火的保护,竟保住了七成。李阳让人把这些幸存的庄稼小心看护起来,又把收集的蝗虫尸体埋进地里当肥料。
“埋了怪可惜的,炸着吃多好。”有村民可惜道。
“吃的留一些,剩下的当肥料,”李阳拍着他的肩,“地里有了肥,明年才能长出更多庄稼,到时候天天让你吃炖肉。”
周先生清点损失后,脸色沉重地说:“今年的收成怕是只有往年的三成,得让各州府提前调粮,不然冬天难熬。”
“互助社还有存粮,”李阳想起那两百多斤土豆种和玉米种,“种子不能动,其他的粮食按人头分,大人一天半斤,孩子三两,省着点吃,能撑到明年开春。”
他顿了顿,又说:“‘连心渠’不能停,就算今年用不上,也得挖通。开春引水浇地,把损失的补回来!”
村民们立刻响应,扛着锄头又上了工地。李阳看着他们佝偻的背影,在烈日下挥汗如雨,忽然想起系统的“天下粮仓”。或许它要的从来不是颗粒无收的“完美”,而是这灾年里的韧性——像蒲草,被洪水淹过,被蝗虫啃过,却照样能从石缝里钻出来,扎根,生长。
【紧急任务完成,奖励“耐旱土豆品种”样本一组。】
李阳把样本小心收好,准备等“连心渠”挖通后就试种。他知道,这场灾难只是开始,未来还可能有更多考验,但他不怕了。他见过村民们在洪水里抢种子的决绝,见过大家在旱地里挖渠的坚持,见过男女老少一起灭蝗的团结——有这些在,就算再大的灾,也挡不住春天的种子发芽。
入夜后,李阳坐在“同心碑”前,看着远处“连心渠”工地的篝火。苏婉儿端来一碗蝗虫炸的丸子,递给他一个:“尝尝,比肉丸子还香。”
李阳咬了一口,果然香脆。他看着碑上的名字,忽然觉得这上面的每一个字都带着劲儿,像地里的种子,就算被埋得再深,也能顶开石头,冒出绿芽。
“等渠挖通了,”他对苏婉儿说,“咱就在渠边种满迎春花,明年开春,让它开得比今年还热闹。”
苏婉儿笑着点头,眼里映着远处的火光,亮闪闪的,像落了满地的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