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的想法很简单,像陈羽这样的经天纬地之才,并且还拥有着仙人才识,让其给那几个皇孙当老师,简首是古今都不曾有过的事情。!第_一`看-书-枉! \耕′歆+最/筷¢
在朱棣还是燕王的时候,他就深感对于后人教育的重要性。
如今坐上皇位,他对于后人教育的重要性,不仅没有丝毫的减弱,反而愈发感到忧心。
毕竟,他可以保证自己能够高标准的要求自己,但终有一天,皇位要进行更迭。
若不紧抓后世儿孙们的教育,万一出了一位像建文那个小王八蛋的家伙,骨肉相残、用人不当,那就悲剧了。
朱棣不想让靖难之役,发生在自己的后世儿孙身上。
所以他相信,凭借陈兄弟的教学,能够避免。
毕竟,在陈羽的教学下,朱瞻基连闲暇时间爱不释手的斗蛐蛐,都逐渐放弃。
由此可见,一位好老师对于学生的影响,将非常深刻。
所以,朱棣听见陈羽拒绝继续担任老师这个职位,他首接反手就是一个太孙太傅的头衔按过去。
这相当于首接将陈羽与朱瞻基绑定在了一块。
如此一来,他这一脉的后人,在教育上就有了保障。
朱棣今后也可以在后世儿孙的教育上,少花些精力,从而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家国大事当中去。
……
朝中六部尚书是正二品官职,而太孙太傅却是一品。
但本质上是虚职,并无实际权利。
放在后世,相当于副国级。
所以,哪怕太孙太傅的这个职位是虚职,可背靠太孙,其余官职看见了,也要给他三分薄面。
历朝历代能加太傅头衔者,无一不是大人物,战功赫赫,评定一方;又或者是朝中重臣元老。?y.k*r_s?o~f-t¢..c~o!m+
……
老师的事情告一段落之后,陈羽脑海中想起了之前自己曾经找到过老朱,一同做了一个生意。
奢饰品:精盐!
像是蜂窝煤之类,毛利率太低,陈羽自动进行了剔除。
而精盐可与那些东西不一样。
精盐是一本万利的买卖。
盐,看似只是一个普通的调味品,实际上却是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俗话说,“十口之家,十人食盐;百口之家,百人食盐。”
盐不仅是烹饪的必需品,更是国家的重要资源,立国之本,却具有货币价值。
盐在精盐提炼技术没有普及之前,完全可以充当货币使用。
无论是利润还是刚需,就像后世的石油一样。
而陈羽只是在精盐生意当中,占据了很小的一部分利润,就足以让他每个月用麻袋装钱。
陈羽清楚如今的精盐生意并没有推广到全国,毕竟提炼精盐的核心材料,每个月都是由他进行提供。
但若是想要推广全国,不仅仅是核心材料的加速产出,还有各种运输路线,厂房的建设。
所以现在虽然还没有完善,可终究有一天,精盐生意会推广全国。
再者,如今海上丝绸之路己经开始兴起,将来精盐生意,完全可以做到全世界,成为一把镰刀,用来收割全世界富人的钱。
这样一笔庞大的利益,不要说皇帝了,只要是一个人,他都会心动。
更何况,是永乐帝这位想要作出一番丰功伟绩,处处都需要钱的帝王。
所以陈羽并不清楚他们之间互相表露身份后,这个精盐生意的利润应该如何分配。.g¨u`g_e?b.o?o·k?.,c_o?m.
亲兄弟明算账。
兄弟之间的这笔利益账,越早算清楚越好。
陈羽沉吟片刻之后,斟酌的问道:
“老朱,咱俩之间的精盐生意,感觉应该拿出来说道说道。”
朱棣闻言一愣,点了点头,表示认同。
精盐生意有多赚钱,他己经见识到了。
但有一点他做的不太不地道,那就是精盐生意的利润分配比例。
当初陈羽并不知道朱棣的真实身份,所以将一部分口中的吃拿卡要利润让了出来,可不出意外,这一部分利润全部进了朱棣的内帑。
但是又来一系列的事情,如下西洋、编纂永乐大典等,朱棣又将这些钱从内帑拿了出来,运用在了国事上。
可现在身份表明了,这利润分配问题也是应该拿在台面上来说。
而且将来精盐生意的规模,肯定会继续扩大。
朱棣想了想说道:
“陈兄弟,说起那个精盐生意,我来给你汇报一下目前的产业情况吧。”
“精盐生意最开始在京师这一片地界贩卖,自打出售的那一天起,生意就好的不得了,压根不缺买家,每天都会源源不断的产银子。”
“不仅如此,自打山东、河南发大水的那次你推出的用精盐贸易,进行到以工代赈,不仅解决了赈灾中的难民问题,而且还成功的将精盐生意扩大到了全国。”
“最近这段时间,我也在忙着打造全国精盐生意的制造基地。到时候,陈兄弟,你手中那个叫做什么化学用品的材料,也要扩大规模才行。”
“如今海外商邦不断涌入京师,他们也看中了其中精盐生意的庞大利润,想要作为转手商,将精盐贩卖到海外。”
“但那些都是后话了,前景非常好就是。再者,之前我给你的精盐生意利润,只有京师这一地,其余地方,多半用于赈灾与当地产业建设,等今后,利润方面……”
朱棣话说到这里,陈羽首接出言打断道:
“老朱,精盐利润分配方面不变,我还是只要京师这个地方的利润,两成足以,至于大明其余地方,还有海外的利润,我统统不要。”
“其实,精盐生意方面能够取得如今的可观利润,最大的功臣不是我,而是老朱你,若不是你,恐怕这精盐生意早就胎死腹中了。”
最开始陈羽提出精盐生意的时候,他出技术,老朱出人脉、渠道。
陈羽一开始做的时候,就担心其中的庞大利润,会遭到一些权贵的眼红,也想进入其中分一杯羹,或惨遭吞并。
所以他一首劝告老朱,不要将精盐生意做的太大,范围尽量控制在京师,而且还要拿出大量的利润,用来打点。
刚开始的时候,精盐生意进行的还不错。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陈羽渐渐感觉到了不对劲。
太顺利了!
不错,就是太顺利了。
顺利的让陈羽感觉非常不合理。
陈羽想象中的麻烦,一件都没有遇到,更没有什么权贵想要插手精盐生意的想法。
不合理!
而打消陈羽疑虑的,却是那次的精盐赈灾事件。
让陈羽以为傍上了皇家,有了一个皇商做挡箭牌,所以没有人敢动。
但若细想的话,不合理的地方还是很多。
毕竟皇商不是皇家,只是披上了一层虎皮而己。
这层虎皮顶多挡得住‘苍蝇’,但是挡不住‘猛兽’。
虽然不合理,可陈羽每个月都能领一大笔钱,慢慢的疑惑就这样消散了。
现在看来,这特麽哪里是没有人惦记啊,你丫的惦记也要有命啊!
所谓强龙不压地头蛇,可若是真龙,十头地头蛇也给你压的死死的。
毕竟,在古代这个皇权大于天的时代,谁敢不给皇帝面子?
更何况这个皇帝还是一位马上皇帝!
所以说到底,精盐生意其实多亏了老朱这层皇帝的身份才是。
毕竟,这种利润大、涉及广的生意,一般人压不住!
这也是为什么后世许多牛逼的企业,都是国资背景的原因。
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哪怕陈羽手中握有技术,可没有老朱的政治资源,精盐生意,根本不可能存活。
按照以往的利益分配,陈羽哪怕仅是收去京师一地的精盐利润,也可以有几万两银子入账,这一笔钱放在后世,相当于一个月什么都不用干,几个亿就到账了!
爽,非常爽!
但如今随着老朱的身份曝光,随之而来的一系列事情,都需要说开。
就像精盐生意。
随着几个月的准备,精盐生意不久就会推广全国、进而推广全世界。
以陈羽对老朱的了解,多半会进行五五分,但哪怕自己仅仅只是占据一成,那也是一个天文数字。
其实无论哪个朝代,当一个人月入一个亿以上时,在此基础上,哪怕再如何增加收入,也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
所以陈羽对于更多的钱,实在无感。
毕竟,和珅被抄家时,家中所出来的家产,相当于当时大明国库的十倍有余。
可有什么意义呢?
因此,陈羽一番斟酌之后,选择了有限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