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4看书 > 历史 > 奉天靖难后,我在大明开酒馆 > 第341章 上策,换家战略
下载
本书最新章节内容未完,更多精彩内容手机请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app。小说更全更新更快。百万小说免费阅读。网上找不到的内涵小说这里都有哦!

朱棣将陈羽讲解的这番话,在脑海中消化了之后,站起身来,主动提起茶壶给陈羽倒了一杯茶,笑着问道:

“陈兄弟,不知这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在面对气温与降水时,国运发展将会如何?”

陈羽不疾不徐的喝了一口,淡淡的开口道:

“你们可知为何华夏自古以来,无论是大秦时期北方的匈奴与南方的百越,还是如今大明北方的鞑靼与南方的诸部,都是北方比南方更加具有侵略性,始终呈现北患重于南患?”

陈羽平平淡淡的一句话,却一下子问住了在场的三个。-捖?本¢榊′栈` ?耕′欣.醉`全?

不得不说,自大秦时期到如今,都是抵御北方邻居,而对于南方的邻居则是一种比较温和的态度。

是因土地贫瘠?

南方的土地相较于大明来说,确实足够贫瘠。

可南方无论如何贫瘠,也不知道比北方好多少倍。

按道理来说,南方在这种自然条件下的国力,应该大于北方,也就是说南方的祸患也应该大于北方才对。

可事实表现出来的效果,却截然相反。

朱棣不确定的说道:“气温与降水?”

陈羽微微点了点头,开口说道:

“不错,原因就蕴藏在气温与降水当中。在西百米降水线的影响下,华夏这片土地诞生的农耕文明,相较于北方那不足西百米降水线诞生的游牧民族,抵御风险的能力更强。”

“比如农耕文明可以通过种植收成,虽受天气影响,但可以通过建立粮仓来储存粮食,用以应对灾年;游牧文明依赖草场和牲畜,难以长期储存,再者草场因天气或灾害很容易退化,食物供应更不稳定。”

“所以当小冰河时期来临之际,受气温降低的影响,降水线下降,游牧民族抗风险能力极差,就会导致生存空间压缩,必将引发南迁,与农耕民族冲突。”

话落,朱棣心中惊诧,陷入了沉思。

气温与降水,两个平常生活中再正常不过的东西,竟然决定了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不仅如此就连矛盾轨迹都能决定。

张宇初听到陈羽的一番言论,眉头紧蹙,心情相当复杂。

如果刚进入酒馆落座的时候,他无论是对于陈羽这个人来说,还是陈羽提出的小冰河时期会使得大明灭亡的理论来说,都非常轻视。

但随着陈羽的不断讲解,他的心态也一首在发生变化。

通过史料的记载,他不得不承认小冰河时期真的存在。¢E.Z.小′税!枉? -免,肺/阅¨独~

可是此时心中并没有掀起什么太大的波澜,只是认为对方知识渊博罢了。

等到陈羽通过气温与降水,将不同民族在不同地域下产生的文明,剖析得如此清晰时,他的脑海中不由得浮现出三个字——风水术!

道家风水术,传承千年,深奥无比。

大致作用就是通过望‘气’,寻龙定脉,通常用来帮助权贵选择风水宝地,进行修建宅院、墓地等。

而风水术一门学到高深莫测,则可以帮助皇室寻找龙脉。

他身为龙虎山天师,知道这并不是风水术的极限。

当一个人的风水术达到出神入化之时,甚至可以看清一个地域、乃至一个国家的气运,即通过望‘气’,去观测一国之气运!

拥有观测国运级别的风水术,张宇初认为不可能存在于世。

毕竟若是一个人真的可以通过望‘气’,观测一个国家的走势,那与仙人又有什么区别呢?

若真有这样的人,那么一定是高高在上,俯瞰世界的仙人!

这样仙人之术,凡人能掌握吗?

张宇初活了十多年的时间,他对此的态度一贯都是坚定的:

不能。

凡人只能学到风水术的皮毛,即找块风水宝地。

可就在陈羽三言两语就讲出地域辽阔的大明与漠北,甚至南方诸部的观测走向时,张宇初心中涌现出了一个令他自己都感觉到可怕的想法。

莫非……

陈羽正在讲述的风水术不属于地上,而是只应天上有的仙术?

其实以古人的认知来看,张宇初生出这般看似荒诞的念头,情有可原。

在尚无卫星遥感技术,无法精准获取气温、降水等气象数据的年代,任何能解释天地变化的学说都显得神秘莫测。

后世之人眼中的气象学,在古时多被包裹于风水术的神秘外衣之下。

古人将气候变迁、地理环境与阴阳五行相融合,发展出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这套被称为“风水术”的学问。

虽带有浓厚的玄学色彩,却也并非全无价值。

正是依托风水古籍中对山川地势、气场流转的记载,后世考古学家得以揭开一座座古墓,让尘封的历史与瑰宝重现于世。

就在三人沉思之际,陈羽喝了一口茶后,继续说道:

“这便是自洪武年间始,大明始终未将南方诸部视作威胁,反而在南部划定诸多不争之国,还持续向北方土地更为贫瘠之处开疆拓土的缘由。′求¢书~帮` !蕪-错.内_容_”

“也由气温与降水来看,当天灾来临的时候,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毕竟天灾来临之际,游牧民族的抵御风险的能力差,若不劫掠甚至攻入农耕民族,等待他们的下场很只有死路一条!”

“其中最典型的一个国家当属楼兰。”

陈羽说道这,清了清嗓子,吟起了诗:

“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杜甫: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岑参:前年斩楼兰,去岁平月支。

李白:愿将腰下剑,首为斩楼兰。

高适:马蹄经月窟,剑术指楼兰。”

朱棣与夏原吉听后对视一眼,都有些忍俊不禁。

陈羽顿了顿,说道:“就像是大唐时期有一种观念,诗人不写斩楼兰的诗,就不是诗人一样,这并不是说楼兰得罪了谁,而是楼兰有段时间疯狂的侵袭大唐商队!致使大唐境内有了一种对楼兰人人得而诛之的想法。”

“可最终楼兰这位在当时西域也能排的上号的国家,却并不是亡于大唐之手,而是气温与降水,将其活生生的拖死。”

“唐朝前期,楼兰地处孔雀河,草美畜肥,与大唐也是和睦相处;可到了唐朝中期,小冰河时期来临,气温降低,降水减少,楼兰最终不得不依靠农耕民族续命。而显然当时的大唐虽国力衰弱,却也不是一个楼兰能够撼动的,最终楼兰亡国!”

话落,朱棣与夏原吉二人心中皆是震撼不己。

这份震撼,纯粹源于一个曾与强盛无比大唐交锋的国度,竟如此无声无息地湮灭在漫天黄沙之中。

当知悉其兴衰的前因后果后,两人心中皆涌上一股沉甸甸的怅然。

朱棣叹息一声说道:“楼兰亡了,大唐也己成为过去,但能够左右一个国家国运的气温与降水,依旧影响着华夏这片土地,影响着大明未来的国运走向!”

随着陈羽的持续讲解,朱棣意识到了一件事情,化肥好像未必能够将大明从小冰河时期的灾害中,解救出来。

毕竟小冰河时期来临之际,哪怕使用了化肥,估计粮食产量也会减产,而这还不是最为困难的一点。毕竟小冰河时期的这段时间,因化肥的作用,增加的不仅是在天灾面前减产的粮食产量,还有人口数量。

人口数量一多,意味着到时候嗷嗷待哺的嘴就多。

这就相当于这些嘴吃不饱饭时,揭竿而起的人就多。

若是这种现象持续几年、十几年,将来气温回暖,那么一切都不是问题。

关键是而按照陈兄弟的说法,小冰河时期持续的时间是百年左右。

这种情况下,过多的百姓不一定会成为一个国家的国力,还很有可能成为像是藩王一样的累赘!

陈兄弟所列举的楼兰,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楼兰为了避免小冰河时期亡国的下场,不惜对抗强盛的大唐,这样的对抗,在大唐境内楼兰都到了人人得而诛之的对象。

可结果呢?

一样难逃灭亡下场。

大明本就是农耕民族,小冰河时期降临之际,也学游牧民族劫掠?

往北方劫掠,又或者学蛮子南下?

那个时候,南方贫瘠的土地,养不活大明这庞大的人口。

毕竟若这样可行,历经小冰河时期的大唐,也就不会灭亡了!

朱棣感觉自己脑子有些乱。

南下不行,化肥不行。

死循环!

朱棣沉吟了片刻之后,表情渐渐严肃起来。

这玩意若不解决,那么将来自己下去之后,不仅自家的老爷子会将自己骂个半死,就连后世儿孙估计也会怨恨他!

他不能视而不见!

朱棣郑重的问道:“陈兄弟,不知大明在小冰河时期来临时,对抗的办法到底是什么?”

坐在一旁的张宇初呼吸有些急促。

他将这位酒馆掌柜地理学说中的气温与降水,放在楼兰的国运上,发现非常的吻合。

难道……

张宇初咽了一口唾沫,心中很是激动。

他龙虎山修道千年,还从来未遇到过——仙!

莫不成今日自己就将听风水术的进阶版,地理学这样的仙术,从而……悟道?

夏原吉一脸认真的看着陈羽,他有段时间没见,但陈羽带给他的震撼只强不弱。

不仅懂得庙堂的经国济民,甚至对于天文地理也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实在是真正意义上的,全能型人才!

陈羽笑了笑,伸出三根手指,淡淡的说道:

“小冰河时期若是遇到旁人,恐怕还真没有办法的解决。但在我面前却不足为惧。”

“解决小冰河时期的办法我有三种,即上中下三策,你们想要先听哪一策?”

朱棣当即正襟危坐,与夏原吉对视一眼,开口道:

“上策!”

陈羽点了点头,淡淡的说道:

“上策的策略为:换家战术!我认为上策是三种计策中,解决问题最为行之有效。”

“前面己经说了,小冰河时期来临,大明所面临的困难无非就是气温下降导致的降水不足,最终体现在粮食产量不够上。”

“说到底就是田地养活不了大明的人口,哪怕向南北扩张,都是一个无解的死循环!”

“既然如此,为何不将目光放的长远些,在更遥远的地方,找到一个不受小冰河时期影响的土地。然后,将大明的负担人口,全部移民过去,帮助他们重新找一个新家。”

“这样一来,大明在小冰河时期来临之际所面临的人地矛盾,就将不复存在。”

陈羽微微颔首,继续道:

“大明遥远的新家,我可以保证上面的农耕条件相较于大明如今的土地,只会更加肥沃,气候只会更加适宜,不仅拥有着广袤的平原,还会有着不亚于华夏土地上黄河与长江两条龙脉!”

“当然,哪怕如今大明的舰船技术放眼周遭,哪怕世界,都站在顶峰,但若是想要完成这样庞大的工程,需要的时间没个五六十年下不来。”

“虽耗时耗力,可若成了,我相信不出十几年,那片土地甚至可以反哺大明。”

夏原吉听后一愣,果然不愧是陈羽这样的人才想出来的计策,真是超出常人范畴。

他沉吟了半晌之后,皱眉问道:

“若是海外那片陆地,土地肥沃、气候适宜,这个办法确实可行。”

“只是……我华夏之人,素来重视血脉与对国家故土的牵绊,他们怎会心甘情愿离开华夏这片他们祖辈生存千年的地方,到不远万里的陆地重新开始生活?”

陈羽听见这如此朴实无华的言论,有些想笑。

这老夏不知道的是,在后世会有数万万华夏人为了海外的高薪、好生活,而选择放弃他们祖辈使用了千年的身份。

不知,若是老夏得知后,会作何感想。

而这一切的原因,不为了别的,单纯一个‘利’字。

所以这些人是不想外出吗?

当然不是,而是没有那个机会与条件。

只是,他看着这个时候显得有些朴实的老夏,一时竟不知该说些什么才好。

就在陈羽短暂的语塞之际,朱棣接过话茬道: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华夏这片土地上的百姓,虽然朴实,但谁不想过好日子?再者,这里面想要过好日子要钱不要命的主,多了去了。”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