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完也不待白致清回话,肃宁伯又继续说道:“罢了,明日老夫陪你一道去寻楼继,把事情说清楚,有误会便得化解,让你三年任期满后便调去他处,否则你恐怕得一辈子呆在那穷困之地。·d+q·s-b¨o-o·k·.*c′o\m′”
白致清心中甚暖,笑着摇头说道:“伯爷放心,我与楼大人素未蒙面,何来得罪他之说。这事没那么复杂。而且相比于翰林院,我更喜欢外放当官,为一方百姓做实事才更能体现我的价值。”
今日在朝上接了旨意后,白致清便想明白了,此事定是由他在殿试中写的那篇策论引起的。
当初在答题之时,他就曾隐隐有感,这篇策题恐怕不仅仅是考题那么简单。
而今日之事也证实了他的猜测。
很明显朝廷想动黎州,只是如何动却是个问题。
或许在殿试之前朝廷已有了决断,而他写的这篇策论却让朝中大臣看到了另一个可能。
户部尚书楼继等大臣这才会把他这颗棋子放到黎州一个小县城。
若他能把策论中所书的可能性变成现实,把黎州这盘死棋盘活,那他便是朝廷的功臣,日后仕途非但不会受影响,反而会平步青云。+E′Z-暁/税*王_ ,更+欣′嶵`哙,
而他若只是光说不练的假把式,那便也没了价值,只是多了一颗死在黎州的废棋罢了,于朝廷而言毫无损失。
这步棋对朝廷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只要皇上不蠢便不会拒绝。
但这只是白致清自己的猜测,空口无凭之事不言于口。
肃宁伯盯着白致清看了一会儿,才说道:“也罢,既然你这般说定是想明白了。老夫虽没去过黎州却也听过,黎州蛮族民风彪悍还阴险得很,你此番相去还须得万事小心。”
肃宁伯拉着白致清聊了好一会儿他镇守北疆对付胡人的经验,在他看来黎州虽是大庆朝的土地,可那土地上的人却是非我族类,就得用暴力手段镇压才行。
白致清了解肃宁伯,知道这老头子顽固得很,心中虽不认同他的看法,却也没加以反驳,若反驳了反而会伤了肃宁伯对他的拳拳爱护之心,便笑着点头应下。
……
三日后,白致清一家乘坐着马车离京南去。.白*马`书,院? +庚?薪*嶵~全*
出了城门,十里亭中有故人相送。
白致清没想到肃宁伯会亲自前来,更没想到还有许多同年来相送。
在京中备考期间,白致清多流连家中,甚少与这些同年相聚,说起来并没有交情特别好的同年。
他原以为这次被“贬”去黎州,在这些同年眼中应是毫无结交价值,本身又情谊不深,应该无人来送他。
看来是他把人看扁了。
第183章 又偷看话本子了?
马车于十里亭停下,白致清下了马与众人道别。
除了肃宁伯府之人,这次前来相送的同年足有五六十人,在十里亭外密密麻麻站了一群。
状元郎没来,不过榜眼来了。
赵明翰对白致清拱了拱手说道:“致清兄,此去黎州一路艰辛,万万要多加保重,切不可因身手不俗而疏忽大意了。”
大庆朝四品以下官员赴任并无兵马护送,新科进士死在赴任路上之事并不少见,此去黎州数千里,万事难料啊。
毕竟同年一场,赵明翰也不希望白致清亡命途中。
“多谢子义兄挂念,我定会小心。”
同年们你一句我一句拉着白致清说了好一会儿话。
纵使之前他们对白致清有些许嫉妒之心,此时见白致清从“云端”落入尘埃,这点小心思早就烟消云散。
再者大庆朝交通不易,此去一别,说不得今生再难相见,原本淡如烟的情谊在氛围的加持下倒显出几分情深义重的味道。
在十里亭耽搁了两刻钟后,白致清才回到车上继续上路。
在上任之前,他得先回白家村一趟。
一是顺路;二是中了进士当了官也得回乡祭祖,不然村长估计要骂他数典忘祖了;三嘛则是把白墨凛送回村。
白墨凛今秋还得参加院试,他的籍贯在离州便只能在离州参加考试,而且纺织工坊的生意尚不成熟暂时还离不开他。
一路行了半月,一家人终于回到了白家村。
赵松已经驾着载着行李的马车先行一步回到了村中,村长得了信,早早就带着村民们立于村口相迎。
村长也不知从哪儿借来了锣鼓,在村口的大树下摆下了锣鼓阵。
载着白致清一家的马车还未到达村中,远远地就听到锣鼓喧天,好不热闹。
白致清一家在村口就下了马车,看着村民脸上真诚又热烈的笑容,第一次有了归根的感觉。
村长的老脸笑成一朵菊花,上前兴奋地用力拍了拍白致清的手臂,心情激荡不已,笑着笑着眼底就涌上了高兴的泪花,半天才憋出一句话。
“好样的!你二爷爷我没看错你!”
人群中的白二郎也激动地看着自家弟弟,真是太好了!三弟真有出息!一会儿就拉着三弟去给爹娘上香,让爹娘在地底下也高兴高兴。
白大郎也高兴,以后他就时进士老爷的哥哥了!看这十里八乡谁还敢不给他面子!
不过当白大郎得知白墨凛不跟着他爹去上任却留在村中时,喜悦就减了大半。
他可不敢小觑白墨凛,这小子可厉害着呢,有白墨凛在,他想狐假虎威借个势都不行……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14看书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