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4看书 > 都市 > 重生80:我靠投机倒把成了首富 > 第89章 方便食品
下载
本书最新章节内容未完,更多精彩内容手机请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app。小说更全更新更快。百万小说免费阅读。网上找不到的内涵小说这里都有哦!

窗外的暴雨已经持续了三天,雨水在志远集团总部大楼的玻璃幕墙上蜿蜒成河。,e*r+c\i*y\a?n¨.`c?o!m′陈志远站在会议室投影屏前,新闻画面里,救援人员正划着橡皮艇转移被洪水围困的群众。一个特写镜头显示,有位老人颤抖的手捧着的方便面因为没热水而干啃着吃。

"暂停所有红烧牛肉面的生产。"陈志远突然说。

会议室里正在讨论季度财报的高管们愣住了。财务总监手里的钢笔啪嗒掉在桌上:"陈总,现在销量正好,停生产线每天要损失..."

"转产不需要热水的速食包。"陈志远按下遥控器,画面切换到救灾物资清单,"民政厅刚发布的数据,未来三个月需要两百万份即食食品。"

苏晓梅迅速翻动笔记本:"但我们的设备只能做方便面..."

"那就改设备。"陈志远转向张建军,"军用压缩饼干的技术,能民用化吗?"

张建军推了推眼镜:"理论上可以,但口感会像啃墙皮..."

会议室门被推开,秦雪带着一身水汽走进来,白大褂下摆还在滴水。她将一包密封铝箔袋扔在桌上:"尝尝这个。"

包装上印着"单兵自热口粮-07式",拆开后是块棕褐色的块状物和一个小塑料袋。陈志远按照秦雪的指示将小袋水倒入包装,片刻后,整个袋子开始发热膨胀,散发出诱人的香气。

"自热技术?"张建军如获至宝地拆开发热包,"这用的是生石灰..."

"部队医院研发的,热量足够维持四小时。"秦雪解开白大褂,露出里面的军装常服——她今天刚参加完退役军人医疗队的集训,"如果志远想做救灾食品,这是最好的模板。"

陈志远咀嚼着那块已经变软的"墙皮",味道出乎意料的好。肉香、麦香和某种野菜的清香混合在一起,让他想起知青时老班长用钢盔煮的野菜粥。

"原料够吗?"他问。

"问题就在这里。"秦雪拿出检测报告,"这种高蛋白面粉只有军粮特供,市面上..."

窗外一道闪电劈过,瞬间照亮了陈志远若有所思的脸:"那就做民用版。′秒~璋~节?小\税.网+ ^已`发¢布_醉_新~章?洁?用普通面粉,但添加大豆蛋白和维生素。"他转向苏晓梅,"联系省民政厅,就说志远愿意捐赠五万份速食包试用于救灾。"

财务总监刚要反对,陈志远已经拨通了一个电话:"马政委吗?我有个军民融合项目想请教..."电话那头是曾在标准化委员会有过一面之缘的退伍军人事务局领导。

暴雨持续到第五天时,志远食品厂的三号车间已经改造完毕。王师傅带着工人们连夜拆除了方便面油炸线,换上了从饼干厂淘来的二手压模机。张建军团队则窝在实验室里,用秦雪提供的营养标准研发"平民版"自热配方。

"热量必须够四个小时。"秦雪指着电脑上的曲线图,"这是人体在低温环境下的基础代谢率..."

陈志远拿起一块刚下线的样品,包装上简单印着"远行干粮"四个字和热量值。他撕开包装咬了一口,干燥粗糙的口感让他皱了皱眉:"比部队的差远了。"

"成本只有三分之一。"张建军无奈道,"而且民用标准不允许使用某些添加剂..."

"不需要添加剂。"陈志远突然说,"记得知青点的炒面吗?就是面粉加油炒熟那种。"

王师傅眼睛一亮:"那个香啊!装布袋里能存一个月!"

当天晚上,食品厂飘出久违的麦香。改良后的"远行干粮"用传统炒制工艺替代了部分工业化流程,不仅成本降低,口感也大幅提升。陈志远站在生产线末端,看着第一批救灾专用包装——醒目的橙色袋子上印着"志远食品与灾区人民同在"——被装上民政厅的卡车。

"首批订单二十万份。"苏晓梅拿着刚签的合同走过来,"但他们要求一周内交货..."

"让二厂也转产。"陈志远拍板,"工人三班倒,完成再加发一个月奖金。+衫_叶¨屋* _埂¨欣¢醉?全+"

就在这时,采购经理慌慌张张地跑来:"陈总,出事了!县粮站突然说没面粉了!"

赵建国端着茶杯,透过粮站办公室的窗户,志远食品厂的卡车正在雨中悻悻离去。他得意地抿了口茶,对身边的粮站主任说:"做得不错。等志远撑不住了,价格随你开。"

粮站主任搓着手,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赵镇长,这...这不合规矩啊。志远是正经企业,又没拖欠货款..."

"规矩?"赵建国冷笑一声,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份文件,"看看这个。"

文件是省粮食局关于加强汛期粮食调控的通知,落款处鲜红的公章旁,有个用铅笔写的电话号码。粮站主任认出那是省局某处长的私人号码,顿时噤若寒蝉。

"面粉我有的是。"赵建国站起身,掸了掸西装上并不存在的灰尘,"就看陈志远识不识相了。"

雨中的志远集团会议室气氛凝重。采购部汇报说周边县市的粮站突然集体"缺货",而期货市场上小麦价格因汛情已经上涨15%。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绝对是赵建国搞的鬼!"苏晓梅气得拍桌子,"我这就联系周雅曝光他们!"

"来不及。"财务总监快速计算着数字,"库存只够三天生产,停工一天损失八十万..."

陈志远望向窗外,雨水在玻璃上扭曲了远处村庄的轮廓。突然,他抓起外套就往外走:"备车,去李家沟。"

"现在?"苏晓梅看着窗外瓢泼大雨,"那边路都冲垮了!"

"就是因为冲垮了才要去。"陈志远已经大步走向电梯,"去年扶贫项目联系的种粮大户就在那。"

越野车在泥泞的乡道上艰难前行,好几次差点陷进沟里。路过被洪水冲垮的桥梁时,一行人不得不下车步行。陈志远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田埂上,皮鞋陷进泥里也顾不上捡,最后光着一只脚到达村口时,活像个逃荒的农民。

李家沟村主任老李见到这群"落汤鸡"时惊得说不出话。当他得知来意后,更是连连摆手:"使不得啊陈总!我们这是口粮田,没经过质检..."

"现在救灾要紧。"陈志远指着远处被淹的农田,"你们村西头那三百亩麦子抢收了吗?"

"收是收了,但没晒干..."老李突然反应过来,"您该不会想..."

三小时后,志远食品厂的卡车队开进了李家沟打谷场。村民们用塑料布搭起临时烘干棚,孩子们负责挑拣麦粒中的杂质,妇女们用传统石磨加工面粉。陈志远蹲在磨盘旁,抓起一把微微潮湿的面粉捻了捻:"就这个湿度,正好。"

"陈总,这不合食品安全生产规范..."质检员小声提醒。

"特殊时期,特殊办法。"陈志远转向张建军,"调整配方,按这个面粉的含水量。"

当夜,李家沟破天荒地亮起了电灯。志远的工程师们改造了村委会的旧变压器,临时搭建起一条简易面粉加工线。凌晨三点,第一车"救灾特供面粉"冒着热气驶向食品厂,车头上挂着"军民同心抗洪救灾"的横幅。

一周后,当民政厅验收员品尝着用这种"土法面粉"制作的"远行干粮"时,惊讶地发现口感竟比之前的样品更好。麦香浓郁,回味甘甜,完全不像工业化生产的产物。

"秘密在湿度。"陈志远解释道,"适度潮湿的面粉在炒制过程中会发生美拉德反应,产生更多风味物质。"

验收员似懂非懂地点头,在验收单上写下"特优"评价。他不知道的是,这个意外发现后来成为了志远方便食品的核心工艺——"适度含水加工法",并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

洪水退去后,志远集团收到了一面来自救灾指挥部的锦旗。与此同时,"远行干粮"的民用版正式登陆各大超市。包装上醒目地印着秦雪团队制定的"四小时营养保障"标识,以及"开袋即食,冷水可泡"的卖点。

火车站成了最佳销售点。长途旅客们发现,这种不像方便面需要开水、又比普通饼干管饱的食品,简直是旅途神器。第一个月销量突破二十万份,是方便面同期的三倍。

赵建国在电视上看到这则新闻时,气得摔碎了茶杯。他没想到自己的原料封锁,反而逼出了志远集团的创新产品。更糟的是,李家沟的村民们现在直接和志远签订了长期供货合同,完全绕过了粮站系统。

"赵镇长,这不能怪我啊。"粮站主任哭丧着脸,"谁知道他们会去找农民直接收..."

"闭嘴!"赵建国抓起电话,拨通了省粮食局的号码,"喂,老刘吗?我听说有些企业在非法收购农户口粮..."

与此同时,志远食品厂的实验室里,秦雪正在测试新一代自热包。这种改良配方将发热时间控制在15分钟,温度保持在60度左右,完美复现了"刚出锅"的口感。张建军则带人攻关另一个难题——如何在不使用防腐剂的情况下,将保质期延长到六个月。

"其实有个传统办法。"王师傅叼着烟斗说,"我们老家做腊肉,都用烟熏..."

"烟熏方便食品?"张建军皱眉,"消费者能接受吗?"

陈志远没有参与讨论。他独自站在窗前,望着远处铁轨上驶过的列车。车窗里隐约可见乘客们正在用餐,有些人手里拿着橙色的志远包装。二十多年前,他第一次出远门就是坐这趟车去插队,怀里揣着母亲连夜烙的干粮饼。

那种混合着猪油和葱花的面香,至今仍是他记忆中最温暖的味道。而现在,他生产的食品正成为千万旅人的途中记忆。这个认知让他胸口涌起一股难以名状的情绪,既骄傲又怅然。

"陈总,尝尝这个。"秦雪递来新研发的样品,"我们加了紫苏提取物,抗氧化效果很好。"

陈志远拆开包装,热气扑面而来。香气中有麦香,有肉香,还有一丝若有若无的烟火气。就像那个遥远的清晨,知青点的灶台里燃烧的柴火味。

"就叫'旅途记忆'系列吧。"他轻声说,突然觉得左胸传来一阵熟悉的闷痛。但这次,他没有去摸口袋里的药瓶。

喜欢重生80:我靠投机倒把成了首富。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