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4看书 > 都市 > 重生80:我靠投机倒把成了首富 > 第72章 摩托车厂
下载
本书最新章节内容未完,更多精彩内容手机请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app。小说更全更新更快。百万小说免费阅读。网上找不到的内涵小说这里都有哦!

长江750摩托车厂的铁门锈得几乎看不出原本的朱红色。,二!八!墈-书/旺~ .勉-废*悦+渎~陈志远站在门前的水泥空地上,脚下踩着几片枯黄的梧桐叶,发出细碎的脆响。秋风卷着沙尘从厂区深处呼啸而来,带着机油和铁锈混合的刺鼻气味。

"这厂子停产三年了。"县工业局的马科长踢开挡路的碎砖块,掏出手帕捂住鼻子,"去年有港商来看过,嫌设备太旧,掉头就走。"

陈志远没应声,目光扫过斑驳的厂房外墙。玻璃破碎的窗户像一双双空洞的眼睛,沉默地注视着这群不速之客。角落里,几个衣衫褴褛的小孩正在捡拾废铁,看到来人立刻作鸟兽散。

"我要看发动机生产线。"陈志远突然说。

马科长面露难色:"陈厂长,这都下午四点了,要不明天......"

"现在。"陈志远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份盖着红头文件的通知,"省里批文写着'全力配合调研'。"

马科长扫了眼文件末尾的省经委大红印章,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他摸出串钥匙,带着众人往厂区深处走去。

推开总装车间的铁门,昏暗的光线中,一条布满灰尘的生产线如沉睡的巨龙般蜿蜒伸展。陈志远快步走到最近的一台机床前,抹去铭牌上的积灰——"上海机床厂1978年制",精度等级标注着0.01毫米。他心脏猛地一跳,这正是王援朝在信里提到的关键设备!

"这些......"陈志远努力控制着声音的颤抖,"都能正常运转吗?"

"理论上可以。"一个沙哑的声音从背后传来。陈志远转身,看见个佝偻着背的老工人不知何时出现在车间门口,手里提着锈迹斑斑的机油壶,"只要通上电,加点润滑油,我保证它们比那些洋机器还听话。"

马科长急忙介绍:"这是老刘,厂里最后留守的技工。"

老刘没理会马科长,径直走到一台铣床前,布满老茧的手轻轻抚过操作台,动作轻柔得像在抚摸情人的脸。"德国货,49年从沈阳拆过来的。"老人浑浊的眼里突然有了光彩,"当年我们用这玩意儿给志愿军修炮闩,三天三夜没合眼......"

陈志远蹲下身,发现机床底座上果然刻着模糊的德文和"1943"字样。¨E,Z¢小*说!罔/ ?追~罪?新!蟑*踕,他不动声色地给随行的张建军使了个眼色。后者会意,立刻掏出笔记本开始记录设备参数。

"厂子为什么倒闭?"陈志远问。

马科长刚要开口,老刘却冷笑一声:"问得好!去年这时候,来了帮'专家',说我们设备落后,产品没市场。"老人突然激动起来,指着墙上发黄的奖状,"放屁!长江750参加过国庆阅兵,出口过十几个国家!"

陈志远走近那排蒙尘的奖状,最醒目的是1980年"国家质量银奖"的证书。他若有所思地问:"设备评估是谁做的?"

"省里的专家组,带头的姓赵......"

马科长突然剧烈咳嗽起来,打断了老刘的话。陈志远眯起眼睛——赵建国的影子果然无处不在。

当晚的招待所里,陈志远摊开收购方案,眉头紧锁。张建军推门进来,手里拿着份设备清单:"查过了,核心设备保养得不错,但缺少几台关键机床。"

"被拆卖了。"陈志远冷笑,"我让周雅查了县物资局的记录,去年有批设备以'报废'名义低价处理给了深圳一家公司。"

张建军瞪大眼睛:"那不是国有资产流失吗?"

"所以我们要快。"陈志远在笔记本上写下个数字,"评估价至少被压低了三十万,这是我们的机会。"

第二天一早,陈志远刚到工业局门口,就被马科长拦住了。"陈厂长,实在抱歉。"小个子男人搓着手,眼神飘忽,"厂里有些历史遗留问题,收购的事得暂缓......"

陈志远不慌不忙地从包里取出个信封:"这是三百万的银行本票,随时可以签合同。"

马科长喉结滚动,眼睛黏在信封上移不开,最终还是苦笑着摇头:"不是钱的问题。县里刚开了会,说要优先考虑本地企业......"

"哪个本地企业?"陈志远锐利的目光刺得马科长缩了缩脖子。!伍¨4?墈/书′ *首\发?

"永、永红机械厂,他们打算转产摩托车......"

陈志远心头雪亮——永红机械厂是赵建国的侄子赵大强刚注册的空壳公司。他故作惊讶:"就是那个只有五台机床,连厂房都是租的永红机械?"

马科长支支吾吾说不出话。这时一辆吉普车疾驰而来,急刹在两人面前。周雅从车上跳下,手里挥着一份文件:"志远,省经委的加急批复!"

文件明确要求长江750厂"立即启动改制程序,引进志远集团先进管理模式"。鲜红的印章旁,还有省经委主任的亲笔签名。马科长面如土色,颤抖着接过文件。

"马科长,"陈志远凑近他耳边,声音轻得像羽毛,分量却重如千钧,"告诉赵大强,他去年倒卖的那批德国设备,海关记录我已经拿到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马科长双腿一软,差点跪在地上。

三天后,县礼堂举行了简短的签约仪式。陈志远签完字,发现角落里坐着个熟悉的身影——老刘穿着洗得发白的工作服,胸前别着枚褪色的厂徽。老人没有上前,只是远远地冲他点了点头,眼里闪着泪光。

接手工厂后,陈志远立刻组织全面清查。在周雅的帮助下,他们顺藤摸瓜,发现了更触目惊心的黑幕——赵大强不仅倒卖设备,还伪造报废证明,将价值上百万的军用特种钢材当废铁处理。这些证据被整理成内参,由周雅直接报送省纪委。

"你猜怎么着?"周雅兴奋地冲进临时办公室,"省纪委王书记拍桌子了,说要一查到底!"

陈志远正在研究王援朝寄来的发动机图纸,闻言只是微微一笑:"别高兴太早,赵建国在省里也有人。"

果然,第二天就传来消息:调查组组长临时换人,新组长是赵建国的老部下。陈志远早有准备,让周雅把材料同时发给了新华社和《经济日报》。

舆论压力下,省里不得不成立联合调查组。一个月后,赵大强被立案侦查,赵建国则"因病"提前退休。而长江750摩托车厂,正式更名为"志远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挂牌当天,陈志远把老刘请到主席台,当众宣布返聘所有愿意回来的老工人。台下掌声雷动,几个白发老师傅抱头痛哭。

"现在有个难题。"张建军深夜敲开陈志远宿舍门,胡子拉碴的脸上写满疲惫,"按照现有技术,我们最多能复刻老长江750,可这种车型在市场上......"

"过时了。"陈志远接话。他走到墙边,掀开蒙着的布帘——那是楚明月设计的几款新车概念图,线条流畅现代,完全颠覆了老长江的笨重形象。"但我们可以保留它的灵魂。"

他取出秦卫国给的军用吉普车改装方案:"军区需要五千台特种摩托车,要求能在山地、沙漠等各种恶劣环境下使用。老长江750的发动机结构简单,皮实耐造,正好符合要求。"

张建军眼前一亮:"军用标准转民用!我们可以先吃下军品订单保证现金流,同时研发民用型号......"

"还有这个。"陈志远又拿出一沓图纸,"王工改进的发动机方案,油耗降低20%,功率提高15%。"

两人讨论到东方既白。当第一缕阳光照进窗户时,陈志远推开窗,深吸一口带着机油味的空气。厂区里,早班工人已经陆续到来,沉寂多年的烟囱重新冒出了白烟。

三个月后,第一台样车下线。它保留了长江750经典的轴传动和水平对置双缸发动机,但车身采用了楚明月设计的流线型外观,油箱上崭新的"远航"logo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试车场上,老刘执意要第一个试驾。老人跨上摩托,动作矫健得不像六十多岁的人。发动机轰鸣的瞬间,他泪流满面。

"稳!比日本车还稳!"老刘绕着试车场飙了三圈,下车时激动得语无伦次,"陈厂长,这车能上战场!"

陈志远笑着递过毛巾:"不仅能上战场,还要走进千家万户。"他转向一旁的楚明月,"把军绿色改成天蓝色,坐垫加宽,后座加上扶手——老百姓买摩托是要带老婆孩子的。"

就在这时,厂办主任急匆匆跑来:"陈厂长,省军区来验收了!带队的说是秦部长......"

陈志远整了整衣领,突然发现手心全是汗。这一刻,他仿佛又看见上海街头那辆绝尘而去的桑塔纳,听见出租车司机轻蔑的"不去"。而现在,他即将向世界证明:中国人不仅能造车,还能造出世界上最好的车。

验收组的吉普车队驶入厂区时,工人们自发列队欢迎。陈志远注意到,打头的吉普车里,秦卫国身边坐着个穿中山装的中年人,胸前别着枚小小的国徽。

"这位是国防科工局的林局长。"秦卫国介绍道,眼中带着赞许,"他看了你们的内参报道,特意从北京赶来。"

林局长与陈志远握手时,低声说了句话,让年轻人浑身一震:"王援朝是我大学老师,他托我带句话——图纸上的咖啡渍是防锈涂层配方,用酒精擦一擦就能显影。"

验收持续了一整天。当"远航"摩托轻松攀爬45度斜坡,又在模拟沼泽地带连续行驶五十公里无故障时,林局长当场拍板追加两千台订单。更让陈志远惊喜的是,科工局还提供了三份特种材料配方,用于改进发动机耐高温性能。

签约仪式后,秦卫国把陈志远拉到一边:"小子,你知道赵建国现在在哪吗?"

陈志远摇头。

"北京301医院,心脏病。"秦卫国意味深长地说,"但他上星期还往省里递了举报信,说你'窃取军工技术'。"

陈志远心头一紧:"那今天的验收......"

"正因为如此。"秦卫国拍拍他肩膀,"林局长亲自来,就是给某些人看的——这项目,上面有人保。"

回宿舍的路上,陈志远看见老刘独自在车间里擦拭设备。老人哼着荒腔走板的小调,是《咱们工人有力量》。月光透过破旧的屋顶,斑驳地洒在那台1943年的德国机床上,金属表面泛着幽幽冷光。

陈志远突然明白,他接手的不仅是一家工厂,更是一段被尘封的历史,一群人的未竟梦想。而"远航"两个字,承载的远比想象中更多。

喜欢重生80:我靠投机倒把成了首富。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