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红旗轿车碾过厂区碎石路的声音,像闷雷滚过每个人的心头。!y¢o,u,p\i+n^b.o+o^k?.?c~o,m/陈志远整了整苏晓梅连夜熨烫的中山装领口,目光扫过列队迎接的工人们——张建军罕见地穿了件崭新工装,秦雪的白大褂一尘不染,连王小军都老老实实系上了风纪扣。
车门打开,先下来的是李国栋,接着是地委的几位领导,最后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他穿着朴素的灰色中山装,眼镜后的目光却锐利如鹰。
"这位是省委政策研究室的郑主任。"李国栋介绍道,"专程来调研乡镇企业改革经验。"
陈志远心头一震。郑明远——这位在改革开放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经济学家,竟然亲自来到他们这个小厂!前世他只在教科书里见过这个名字。
"年轻人,带我们看看你的'王国'吧。"郑主任的声音温和却有力。
考察从原料车间开始。当郑主任看到苏晓梅记录的"日清日结"台账时,惊讶地推了推眼镜:"这是你想出来的?"
苏晓梅紧张得说不出话,只拼命点头。陈志远代为解释:"我们实行'四三三'分配制度,工人收入与质量、效益双挂钩。"
"四三三?"郑主任来了兴趣。
"40%发展基金,30%员工分红,30%集体留存。"陈志远流畅地回答,"既保证发展后劲,又调动积极性。"
这个在后世司空见惯的分配模式,在1981年却堪称革命性创新。郑主任立刻让随行人员详细记录,还不时插入专业提问:"折旧率怎么算?流动资金占比多少?"有些问题连陈志远都要思索片刻,但苏晓梅总能从小本本里翻出精确数字。
走进灌装车间时,张建军正在调试那台"土法改造"的半自动生产线。郑主任对用x光机检测轴承的"创举"赞不绝口:"这就是群众智慧!比花大价钱引进设备强多了!"
最精彩的环节在样品室。当陈志远介绍从辣酱到药膳再到矿泉水的产品升级路线时,郑主任突然打断:"等等,你刚才说市场细分?"
"是的。"陈志远指向不同包装,"简装主打农村市场,精装供应城市,药膳针对高端客户,而矿泉水准备出口创汇。"
这种营销理念在计划经济年代简直闻所未闻。\x~x`s-c~m¢s/.?c·o¨m?郑主任与随行人员交换了个惊讶的眼神,随即要求查看财务报表。
苏晓梅捧出的账本让所有人叹为观止——每一笔收支都清晰可查,甚至细到每度电的用途。最绝的是成本核算表,将原料、人工、能耗分解到每一瓶辣酱,精确到分。
"这水平..."省财政厅的干部小声嘀咕,"比国营厂强十倍。"
正午的阳光透过样品室窗户,在众人身上投下明亮的光斑。郑主任突然摘下眼镜擦了擦,语气变得异常严肃:"小陈同志,你知道为什么选你们厂做调研吗?"
陈志远摇头。老人从公文包取出一份《国内动态清样》,正是周雅那篇《谁在扼杀乡镇企业?》的内参。
"中央领导批示了。"郑主任的声音很轻,却字字千钧,"要求总结你们的经验,在全省推广。"
这句话的分量让整个房间瞬间安静。在1981年,"中央领导批示"五个字意味着什么,在场所有人都心知肚明。陈志远注意到李国栋的手在微微发抖,而苏晓杏已经红了眼眶。
午饭安排在工人食堂。郑主任坚持要尝大锅饭,还特意与老工人张大山同桌。当听说张师傅的儿子因伤致残后,老人当场指示随行人员:"记下来,乡镇企业要优先安排伤残家属就业。"
饭后座谈持续到日头西斜。郑主任对陈志远团队的每个创新都刨根问底,从质量管理到分配制度,从市场开拓到人才培养。当话题转到遭遇的阻力时,陈志远谨慎地提到了赵建国的"特别关照"。
"这个问题省委会专题研究。"郑主任的眼镜片闪过一道寒光,"改革不允许绊脚石存在。"
车队离去时,夕阳将红旗轿车的影子拉得很长。工人们自发聚集在厂门口,不知谁先唱起了《咱们工人有力量》,很快变成全厂大合唱。陈志远站在人群前列,看见苏晓梅一边唱一边抹眼泪,秦雪的白大褂在晚风中猎猎作响,张建军则把安全帽抛向空中...
当夜,粮仓里的煤油灯亮如白昼。核心团队围坐一圈,仍沉浸在白天的震撼中。
"郑主任要我们准备书面材料。"陈志远分配任务,"晓梅负责财务部分,张师傅写技术革新,秦医生整理药膳研发过程..."
"还有这个。?3/捌,墈·书/蛧- ^庚′辛·醉¢快?"王丽华递过一叠表格,"省乡镇企业局刚发的,要我们填报明年发展规划。"
表格抬头印着"省级重点企业申报书"几个大字。陈志远快速浏览着填报内容:三年产能目标、五年利税计划、职工培训方案...每一项都关乎企业未来的生死存亡。
"填多少?"苏晓梅小声问。
陈志远环视众人,缓缓伸出三根手指:"产能翻三番,利税突破百万,员工翻两番。"
,!
这个大胆的目标让所有人倒吸凉气。在1981年,百万利税相当于一个中型国营厂的规模!
"需要多少投资?"王丽华立即抓住关键。
"二十万起步。"陈志远分析道,"扩建厂房十万,新生产线八万,剩下是流动资金。"
这个数字几乎是天文数字。苏晓梅的算盘珠子噼啪作响:"就算省里给一半贷款,我们也得自筹十万..."
"我有办法。"秦雪突然说,"省医药公司对药膳很感兴趣,可以谈技术合作。"
"外贸订单也是突破口。"周雅不知何时出现在门口,"日本客商下周就到。"
讨论越来越热烈,只有苏晓梅沉默不语。会议结束后,她独自留在粮仓核对账目,煤油灯将她的影子投在墙上,纤细却坚韧。
"担心资金?"陈志远走到她身旁。
少女摇摇头,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账本边缘:"我在想...要是成了省级重点,是不是...就要离开这儿了?"
这个问题像记重锤击中胸口。陈志远突然意识到,企业发展意味着走出山村,而这丫头舍不得这片生她养她的土地...
"总部可以留在这里。"他轻声说,"但确实要在省城建分厂,毕竟交通、人才..."
苏晓梅的笔尖在纸上洇出一朵蓝花。她迅速合上账本,挤出一个笑容:"我...我去看看新泡的辣椒..."
门关上后,陈志远独自站在窗前。月光下的厂房轮廓已初具规模,远处青龙山泉水厂的基建正日夜不停。这一切与他前世的商业帝国相比微不足道,却有种扎根泥土的踏实感。
晨光微露时,他在笔记本上写下:"战略升级:1.建立省城桥头堡;2.引进专业人才;3.构建研发体系。"钢笔在"人才"二字上顿了顿,突然听见窗外传来争执声。
秦雪和张建军站在辣椒晾晒架旁,似乎在争论什么。走近才听清,原来是为新生产线的杀菌工艺——秦雪坚持要医用级消毒标准,张建军则认为成本太高。
"停。"陈志远插入两人之间,"折中方案:出口产品用高标准,内销用普通标准。"
这个决策看似简单,却蕴含着市场细分的智慧。两人恍然大悟,立即着手修改方案。陈志远望着他们离去的背影,突然想起前世那些mba课堂上的案例讨论——最精妙的管理智慧,往往来自实践而非书本。
上午十点,县邮电所送来加急电报。香港华润公司确认追加五万瓶订单,还附了份新加坡客商的询价单。正当众人欢呼时,第二份电报接踵而至——日本贸易代表团将于下周来访,重点考察药膳产品。
"双喜临门!"王小军乐得翻了个跟头。
但陈志远注意到电报末尾的小字:日方要求提供完整质量控制流程文件,包括haccp体系认证。这在1981年的中国简直是天方夜谭!
"什么是...haccp?"苏晓梅结结巴巴地念着这个陌生词汇。
"一套国际食品安全标准。"陈志远解释,"国内还没几家厂能通过。"
会议室陷入沉默。这个突如其来的高门槛,像盆冷水浇灭了喜悦。秦雪突然起身:"给我三天时间。"
"你有办法?"
"我导师是卫生部专家,刚参与翻译这套标准。"秦雪已经收拾医疗箱,"最不济...我们按标准重建流程。"
这个提议意味着推翻现有体系,工作量惊人。但陈志远知道,要想打开国际市场,这是必经之痛。
"干。"他拍板,"秦医生负责标准转化,张师傅改造设备,晓梅调整质检流程..."
分工既定,全厂立即进入战时状态。陈志远亲自挂帅,日夜守在车间。到第三天凌晨,当新版《质量手册》终于定稿时,苏晓梅已经连续工作36小时,最后趴在账本上睡着了。
晨光中,陈志远轻轻为她披上外套。少女的睫毛在阳光下像两把小扇子,嘴角还沾着一点墨水。他鬼使神差地伸手想擦,却在半途停住,转而拾起掉落的钢笔。
笔杆上刻着小小的"远"字——不知这丫头什么时候刻上去的。
日本代表团来访那天,秋高气爽。当领队的田中先生看到完整的haccp文件时,惊讶得眼镜都滑到了鼻尖:"这...这比很多日本工厂都规范!"
更让他们震惊的是生产线上的x光检测仪和秦雪设计的杀菌流程。品尝样品时,田中特意要了杯温水漱口,专业程度可见一斑。
"完美!"他竖起大拇指,"我们想独家代理日本市场!"
谈判桌上,陈志远抛出了早已准备好的合作方案:日方提供技术指导,红星厂负责生产,利润五五分成。这个看似让步的条件,实则锁定了长期合作关系。
"还有个小要求。"签约前,田中突然说,"希望能用'药膳'这个汉语名称,在日本注册商标。"
陈志远心头一动。在前世,多少中华老字号就这样被外资收入囊中。他微笑着摇头:"品牌必须属于我们,这是底线。"
,!
谈判一度陷入僵局。关键时刻,苏晓梅端来新研发的"低辣高鲜"配方,瞬间征服了日方的味蕾。最终协议达成:品牌归属红星厂,日方获十年独家代理权,首期订单十万瓶!
送走客人后,陈志远独自站在新建的观景台上。从这里可以俯瞰整个厂区——辣酱车间蒸汽腾腾,水厂工地热火朝天,远处还有正在平整的二期用地。一年前这里还是废弃粮仓,如今已初具现代化企业雏形。
"想什么呢?"周雅不知何时出现在身旁,短发被秋风吹得乱蓬蓬的。
"想未来。"陈志远指向远处,"三年后,那里会是研发中心;五年后,山那边要建物流基地..."
"野心不小。"周雅笑了,"但先想想眼前吧——郑主任的调查报告下周见报,全省都会知道你们这匹'黑马'。"
这个比喻让陈志远想起前世的商海沉浮。那时的他叱咤风云,却从未体会过这种从泥土里生长出来的成就感。
夕阳西沉时,他在笔记本上写下:"品牌战略:1.坚守自主知识产权;2.开拓国际市场;3.打造文化附加值。"钢笔在"文化"二字上顿了顿,洇出一朵小小的蓝花。
远处传来工人们下班的欢声笑语。1981年的秋天格外明媚,而属于他们的商业传奇,在获得省里关注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奔向更广阔的天地。
喜欢重生80:我靠投机倒把成了首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