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4看书 > 都市 > 重生80:我靠投机倒把成了首富 > 第24章 贷款风波
下载
本书最新章节内容未完,更多精彩内容手机请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app。小说更全更新更快。百万小说免费阅读。网上找不到的内涵小说这里都有哦!

县农信社的铜把手冰凉刺骨。\我¢的,书^城′ \已\发?布.最!薪`漳\結¨陈志远推门而入时,信贷科的王科长正捧着搪瓷缸看报纸,头也不抬地甩出一句:"贷款指标用完了,下个月再来。"

"我们是出口创汇企业。"陈志远将省外贸局的批文放在桌上,"有政策倾斜。"

王科长这才抬眼,金丝眼镜后的目光像打量砧板上的肉:"知道现在多少人排队等贷款吗?"他随手翻了下批文,"再说你们那个厂,连像样的抵押物都没有。"

陈志远早有准备,取出县国土局刚颁发的土地使用证:"青龙山十亩工业用地,评估价五万。"

"荒山野岭也算资产?"王科长嗤笑一声,突然压低声音,"除非...有担保单位。"

这个暗示再明显不过。在前世商业生涯中,陈志远见过太多这种"潜规则"。但此刻他只能强忍怒火——扩建生产线迫在眉睫,香港客商下周就要来验厂。

"县农机厂愿意担保。"他抛出谈判筹码。

王科长闻言一愣。农机厂是县里的国营大厂,其担保相当于政府信用背书。他态度立刻软化:"早说嘛...贷多少?"

"三万,两年期。"陈志远报出精心计算的数字,"用出口订单质押。"

算盘珠噼啪作响。王科长边核算边漫不经心地问:"听说你们和赵局长...有点过节?"

陈志远后背一紧。赵建国虽然调任地区工商局,但在县里的关系网依然根深蒂固。

"正常工作分歧。"他轻描淡写地带过,随即转移话题,"听说王科长儿子今年高考?省医学院的秦教授正好是我朋友..."

这个隐晦的交换条件让王科长眼睛一亮。半小时后,陈志远拿着贷款意向书走出农信社,八月的骄阳晒得人发晕。他刚松口气,却见苏晓梅急匆匆跑来,辫子都散了一半。

"不好了!"她气喘吁吁地拽住他衣袖,"赵...赵家的人去工地闹事,把水泵砸了!"

工地一片狼藉。新安装的抽水泵被砸得面目全非,齿轮零件散落一地。张建军蹲在废墟旁,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几个工人脸上挂彩,正被秦雪包扎伤口。

"说是争水源。"王丽华低声解释,"赵家非说我们截断了他们自留地的地下水。"

陈志远捡起一块齿轮碎片,金属边缘还带着新鲜的断口。这分明是有备而来的破坏!他望向不远处的赵家庄,几双眼睛正从墙头窥探这边的情况。-0′0¨小.税?惘~ .埂?欣,嶵¨快_

"报警了吗?"

"报了。"王丽华苦笑,"来的民警是赵建国的表弟,说是民事纠纷..."

秦雪处理完伤口走过来,白大褂上沾着血迹:"有工人看见王建军带头。"

正说着,远处传来引擎声。李国栋的吉普车卷着尘土驶来,后座跟着个穿中山装的中年人。陈志远心头一喜——是县乡镇企业局的马局长!

"无法无天!"马局长查看现场后勃然大怒,"省重点项目的设备也敢破坏?"他当即掏出工作手册,"这事我亲自向县长汇报!"

有了上级部门的介入,事态立刻扭转。下午三点,县公安局的巡逻车开进赵家庄,带走了两个闹事者。虽然只是走个过场,但威慑效果立竿见影——工地再没人敢来骚扰。

"治标不治本。"回程的拖拉机上,李国栋忧心忡忡地提醒,"赵建国下周正式上任地区工商局,专管企业登记和商标审批..."

这正是陈志远最担心的。前世商海沉浮的经验告诉他,行政手段往往比暴力更致命。若赵建国在营业执照年审或商标注册上使绊子...

"先解决贷款。"他揉了揉太阳穴,"农信社要农机厂担保。"

"难。"李国栋摇头,"农机厂归工业局管,而工业局局长是赵建国的..."

话没说完,拖拉机突然急刹。前方路口横着辆自行车,一个穿干部装的年轻人正拼命挥手。陈志远认出来,是县广播站的小刘,周雅的同事。

"陈厂长!"小刘气喘吁吁地递过信封,"周姐让加急送来的!"

信封里是份传真件,香港华润公司发来的信用证草案。陈志远快速浏览着英文条款,突然在"payment terms"处停住——对方竟然同意预付30%货款!这意味着他们能拿到九千港币的启动资金,折合人民币近三千元。

"柳暗花明。"李国栋推了推眼镜,"有这份信用证,农信社应该能放款了。"

但好事多磨。当陈志远带着信用证回到农信社时,王科长的态度却发生了一百八十度转弯:"不好意思啊陈厂长,贷款委员会刚刚否决了你们的申请。"

"理由?"

"抵押物不足。"王科长避开他的目光,"而且...有人反映你们厂财务不规范。`幻.想!姬′ ?最-歆~漳^结\哽+鑫¢快!"

这顶帽子扣得恶毒。在改革开放初期,"财务问题"足以毁掉一个企业。陈志远强压怒火:"谁反映的?"

"这...按规定要保密。"王科长低头整理文件,突然压低声音,"要不...你找赵局长沟通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狐狸尾巴露出来了。陈志远冷笑一声,转身就走。出门时与一个穿工商制服的人擦肩而过,对方胸前的"市场稽查"证晃得刺眼——正是王建军!

夕阳西下,陈志远独自站在青龙山顶,俯瞰着山脚下初具雏形的水厂工地。贷款受阻、赵家刁难、设备被毁...重重困境像这暮色般压来。但他经历过比这更黑暗的时刻——前世破产时,债主们差点把他逼上绝路。

"就知道你在这儿。"

秦雪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女医生换了件浅蓝色连衣裙,在山风中猎猎作响,像面不屈的旗帜。她递给陈志远一份文件:"刚收到的,省卫生厅的批文。"

文件批准青龙山泉作为"保健饮品"试生产,落款处盖着鲜红的大印。陈志远心头一热——这相当于绕开了工商系统的监管!

"我父亲的老部下帮的忙。"秦雪轻描淡写地说,"虽然和家里闹翻了,但公事公办嘛。"

山风掀起她的长发,露出白皙的脖颈。陈志远突然注意到她锁骨处有道细长的疤痕,像是手术刀留下的。

"还有个办法。"秦雪指向远处县城的灯火,"农村合作基金会。"

这个名词让陈志远眼前一亮。合作基金会是八十年代特有的民间金融组织,虽然规模小但灵活性强。更重要的是,它不受银行系统管辖!

"李主任牵头的那个?"

"嗯,主要扶持乡镇企业。"秦雪眼中闪着狡黠的光,"刚好明天开理事会,我有个患者是副会长..."

暮色渐浓,两人并肩下山。秦雪的白裙在黑暗中泛着微光,像盏不灭的灯。路过一片玉米地时,她突然问:"知道为什么帮你吗?"

陈志远驻足。月光下,女医生的侧脸线条坚毅而清晰:"因为我看不惯赵家那种人。"她踢开一块石子,"我父亲...就是被这种人陷害的。"

这个突如其来的坦诚让陈志远心头一震。难怪她对体制如此熟悉又充满警惕,原来...

"所以别辜负我。"秦雪突然转身,指尖几乎戳到他胸口,"把厂子办好了,气死那群王八蛋。"

粮仓的煤油灯亮到天明。陈志远、苏晓梅和王丽华通宵整理贷款材料,秦雪则负责联系合作基金会的理事。凌晨三点,当苏晓梅第三次打瞌睡撞到算盘时,陈志远强行命令她去休息。

"我不困..."少女揉着通红的眼睛,突然从怀里掏出个布包,"给你...明天谈判穿..."

展开是件深灰色中山装,明显是用出口面料改制的,针脚细密得几乎看不见。陈志远试穿时,闻到领口淡淡的樟脑味——这丫头连防蛀都考虑到了。

"你什么时候量的尺寸?"

苏晓梅低头摆弄衣角:"就...你睡着的时候..."话一出口就意识到失言,顿时脸红到耳根。

陈志远心头一热。这丫头不知多少次深夜来粮仓给他盖被子,却从没提过半个字。

晨光微露时,材料终于准备完毕。王丽华去供销社借打字机,苏晓梅则忙着给文件盖章。陈志远独自走到后院,用冷水洗了把脸。镜中的自己眼布血丝,下巴冒出青黑的胡茬,但身上那件挺括的中山装,却透着不容忽视的精气神。

合作基金会的会议在县文化站举行。陈志远踏入会场时,十几双眼睛齐刷刷看过来——有好奇的,有审视的,也有明显带着敌意的。坐在角落的王建军正对身旁的八字胡男人耳语什么,见陈志远进来,立刻噤声。

"红星食品厂申请贷款三万元..."主持会议的李国栋宣读着申请材料,"用于扩建出口生产线..."

八字胡突然举手打断:"我反对!"他起身环视众人,"据工商局同志反映,该厂存在财务混乱问题,连会计都没有上岗证!"

会场顿时骚动起来。陈志远认出这人是县供销社的孙主任,赵建国的铁杆盟友。他刚要反驳,会议室后门突然打开。

"谁说我...没有上岗证?"

苏晓梅站在门口,气喘吁吁,怀里紧紧抱着个文件袋。她穿着那套平时舍不得穿的蓝布衣裳,辫子梳得一丝不苟,脸颊因奔跑而泛着红晕。

孙主任嗤之以鼻:"你个乡下丫头,能有啥证?"

苏晓梅径直走到会议桌前,从文件袋取出一张盖着财政厅大印的证书:"全省农村会计培训班优秀学员,编号。"她又抽出张纸,"还有珠算三级证书。"

全场寂静。陈志远震惊地看着证书上的日期——正是他上周派苏晓梅去省城学习的那三天!这丫头居然不声不响考了个资格证回来!

"好!"李国栋率先鼓掌,"这才是新时代农民企业家的风采!"

形势瞬间逆转。孙主任还想说什么,却被基金会会长——一位满头银发的老革命——抬手制止:"我看这小同志不错,踏实肯干。"老人转向陈志远,"贷款可以批,但有个条件——帮其他公社带三个会计学徒。"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没问题!"陈志远爽快答应,"我们正打算办培训班呢。"

签字仪式后,苏晓梅在走廊被孙主任"不小心"撞了一下。她踉跄几步,怀里的证书撒了一地。陈志远赶忙上前,却见少女已经蹲下身,不慌不忙地捡起文件,甚至对孙主任礼貌地点了点头。

"不生气?"回程的拖拉机上,陈志远忍不住问。

苏晓梅望着远处起伏的山峦:"娘说,狗咬人,人不能咬狗。"她突然转向陈志远,"但...我们可以跑得更快,让狗追不上。"

这个朴素的比喻让陈志远心头一震。是啊,与其和赵家缠斗,不如加速发展,用实力碾压一切阴谋诡计!

正午的阳光火辣辣地照在工地上。张建军正带着工人们安装新到的水泵,见陈志远回来,远远比了个胜利的手势。秦雪在临时医疗点给工人发放防暑药,白大褂在烈日下白得耀眼。

贷款到账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下午就有县机械厂的人主动上门,推销积压的钢管。傍晚时分,周雅带着省报摄影记者来采访,将"乡镇企业突破贷款难"的典型事迹连夜发往省城。

夜深人静时,陈志远在账本上记录下这笔来之不易的贷款。苏晓梅端来碗绿豆汤,轻声提醒:"利息比农信社高两个点,要精打细算..."

"值得。"陈志远合上账本,"有了这三万,年底产能能翻三番。"

少女欲言又止,最终只是默默收走了空碗。煤油灯下,她手腕上那道银镯留下的白痕格外显眼——那是曾经为创业变卖嫁妆的印记。

晨光熹微时,陈志远在笔记本上写下新计划:"金融布局:1.建立信用体系;2.培养财务团队;3.探索股份合作制。"钢笔在"股份"二字上顿了顿,洇出一朵小小的蓝花。

远处传来第一声鸡鸣。新的一天开始了,而属于他们的商业传奇,正突破重重围堵,继续向前奔涌。

喜欢重生80:我靠投机倒把成了首富。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