芎归汤 开骨散
一切血病芎归汤,产后胎前必用方,气虚难产参倍入,交骨难开龟发良。¢看?书¨屋* ^最!辛,璋′结¨庚/鑫,快,
【注释】芎归汤,由川芎、当归组成,又叫做佛手散。若因气虚导致难产,或者因生产时间过长耗伤气血,可在本方基础上加倍使用人参。如果临盆时耻骨联合处难以打开,在本方中加入完整龟板一具,以及产妇自己梳下的一团乱发(他人梳下的头发也可以),这个方剂名为开骨散。
四物汤 圣愈汤 六物汤 加味四物汤 地骨皮饮
调肝养血宜四物,归芎芍地酌相应,气虚血少参芪补,气燥血热知柏清。寒热柴丹炒栀子,但热无寒丹骨平,热甚苓连寒桂附,止血茅蒲破桃红。
【注释】调理肝脏、滋养血液适宜用四物汤,该方由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组成。“酌相应”指的是,若要补血就用白芍、熟地;若要破血(活血化瘀之力较强)则用赤芍;若要凉血就用生地。如果是气虚血少的情况,适宜添加人参、黄芪,加味后的方剂名为圣愈汤。要是气燥血热,适宜添加知母、黄柏,加味后称为六物汤。若血虚且出现寒热往来的症状,适宜用加味四物汤,即在原方基础上加入柴胡、丹皮、炒栀子。若血虚仅表现为发热而不恶寒,适宜用地骨皮饮,也就是在原方基础上加入地骨皮、牡丹皮。若血分热邪极为强盛,可在原方基础上加入黄芩、黄连。若寒邪较盛则加入肉桂、附子;想要破血就加入桃仁、红花;要止血则加入炒黑的茅根、蒲黄。
八珍汤 十全大补汤 人参养荣汤
一切气血两虚证,八珍四物与四君,气乏色枯毛发落,自汗盗汗悸忘臻,发热咳嗽吐衄血,食少肌瘦泄泻频,十全大补加芪桂,荣去芎加远味陈。
【注释】如果是气虚,适宜用四君子汤。若是血虚,宜用四物汤。当出现气血两虚的情况,则适合用八珍汤。所谓八珍汤,就是将四君子汤和四物汤组合而成。倘若出现精神疲倦、面色枯黄、毛发脱落、自汗盗汗、心悸健忘、发热咳嗽、吐血、鼻出血、食量减少、肌肉消瘦、泄泻等症状,那么就适宜使用十全大补汤,它是在八珍汤的基础上加入黄芪和肉桂。人参养荣汤,则是在十全大补汤的基础上去掉川芎,再添加远志、五味子和陈皮。
小建中汤 黄芪建中汤 当归建中汤 双和饮
虚劳腹痛小建中,悸衄之血梦失精,手足频热肢酸痛,芍草饴桂枣姜同,卫虚加芪黄芪建,荣虚当归建中名,温养气血双和饮,三方减饴加地芎。*0~d^i*a′n′k-a?n¨s¢h_u′.?c\o!m·
【注释】各种虚劳到了极为严重的程度,出现腹中拘急疼痛,适宜用小建中汤来温养调和脾胃。小建中汤还可治疗因里虚导致的心悸、鼻出血、下血等失血症状、夜间做梦遗精、手足心烦热、四肢酸痛以及血液亏虚等病症。这个方剂由白芍药、甘草、饴糖、中桂(即肉桂)、大枣、生姜组成。如果卫气虚弱,就加入黄芪,方剂名为黄芪建中汤。如果腹中没有拘急感,腹部也不疼痛,但有上述其他症状,那么就应当温养气血,使用双和饮,即从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八珍汤这三方中减去饴糖,加入熟地、川芎,也就是在八珍汤中减去人参、白术、茯苓,加入黄芪、中桂,因为该方是以补养阴血为主。
补肝汤
补肝汤用于治疗肝脏虚损,症见筋脉弛缓,无法自行收摄保持正常状态,眼睛视物昏花模糊,如同云雾遮挡而看不清东西。该方由四物汤(当归、川芎、白芍、熟地)加上酸枣仁、炙甘草、木瓜组成,适宜治疗上述病症。
【注释】补肝汤的药物组成就是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酸枣仁、炙甘草、木瓜。
加味救肺饮
加味救肺治肺损,嗽血金家被火刑,归芍麦味参芪草,百花紫菀马兜铃。
【注释】加味救肺饮由当归、白芍、麦冬、五味子、人参、黄芪、炙甘草、百合、款冬花、紫菀、马兜铃组成。
天王补心丹
天王补心心虚损,健忘神虚烦不眠,柏子味苓归地桔,三参天麦远朱酸。
【注释】这个方剂,由柏子仁、五味子、茯苓、当归、生地黄、桔梗、丹参、人参、玄参、天冬、麦冬、远志、朱砂、酸枣仁组成。
归脾汤
归脾思虑伤心脾,热烦盗汗悸惊俱,健忘怔忡时恍惚,四君酸远木归芪。
【注释】悸,指的是心脏自己不由自主地跳动。惊,是指眼睛看到事物就受到惊吓。健忘,是说提及事情很容易忘记。怔忡,是心脏跳动得非常厉害。恍惚,指的是心脏有时会神志不清。
所提到的方剂是在四君子汤的基础上,添加酸枣仁、远志、木香、当归、黄芪组成。,w′u+x?i¢a+n+g′l`i-.,c¢o!m`
人参固本汤、丸 保元生脉固本汤
固本肺肾两虚病,肺痿咳血欲成劳,二冬二地人参共,保元生脉脾同调。
【注释】人参固本汤、丸,其药物组成为人参、天冬、麦冬、生地黄、熟地黄。在该方基础上,再加入保元汤中的黄芪、炙甘草,以及生脉饮中的五味子,将这三个方剂合为一方,称作保元生脉固本汤。“同调”,指的是共同调理脾、肺、肾三条经脉的虚损。
逍遥散
逍遥理脾而清肝,血虚骨蒸烦嗽痰,寒热颊赤胁不快,妇人经病脉虚弦,术芩归芍柴薄草,加味栀丹肝热添,肝气滞郁陈抚附,热加吴萸炒黄连。
【注释】这个方剂,是由白术、茯苓、当归、白芍、柴胡、薄荷、甘草组成。如果是肝气有热,依照该方加入炒栀子、丹皮,方剂就名为加味逍遥散。若肝气滞,就加陈皮;肝气郁结,加抚芎、香附;肝气郁而化热,加吴茱萸、炒川黄连。只是薄荷只适合用少许作为药引,不适合多用。
痨瘵总括
痨瘵这种病症,若存在阴虚且体内有干血,或者阴虚伴有积热,就会出现骨蒸潮热、咳嗽咳痰等症状。患者肌肤如同鳞甲交错般粗糙干涩,眼睛黯黑没有光泽。如果患者在疾病初期身体还较为健壮,或者久病但没有泄泻症状,都应当首先采用攻下之法进行治疗。
【注释】长久患病的痨病被称作瘵。“瘵”的意思是衰败,即气血两方面都衰败。对于有阴虚且体内存在干血,以及阴虚伴有积热的情况,应当使用各种补阴药物来治疗。“肌肤甲错”,说的是皮肤干燥粗糙。“目黯黑”,指的是眼睛黯黑没有光亮。“始健”,指疾病刚开始时患者身体还算强壮;“不泻”,指患病时间久了但没有泄泻症状,这两种情况都可以把攻下之法作为首要的治疗手段。
痨瘵治法
痨瘵患者一旦发展到出现泄泻,就必定会死亡。如果没有泄泻且能够进食,还可以承受药物的攻伐治疗,所以尚有痊愈的可能。初次使用攻下之法后,应当详细审察热邪的轻重、患者体质的强弱。如果热邪严重且患者体质强壮,适宜服用柴胡清骨煎。如果热邪不严重且患者体质虚弱,适宜服用黄芪鳖甲散。如果热邪轻微且患者体质虚弱,适宜服用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荣汤等。如果皮肤表面发热,就加入柴胡、胡黄连。如果感觉骨头里面有热,就添加青蒿、鳖甲。午后出现阴虚发热,适宜服用各种补阴的丸剂、汤药。阳虚而怕冷、身体清瘦的,适宜服用各种补阳的丸剂、汤药。咳嗽不停的情况,参照咳嗽病症的方剂斟酌选用进行治疗。出现咳嗽咯血的,适宜使用现成的方剂太平丸。
【注释】痨瘵患者,病情发展到出现大便泄泻,就必定难以救治。如果没有泄泻且能够进食,身体还可以承受药物治疗,所以尚有治愈的机会。初次使用攻下疗法之后,审察热邪的轻重、患者体质的强弱。热邪严重且患者体质强壮,适宜使用柴胡清骨煎。热邪不严重且患者体质虚弱,适宜使用黄芪鳖甲散。热邪轻微且患者体质虚弱,适宜使用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荣汤等。皮肤表面发热,加入柴胡、胡黄连。骨头里面有热,添加青蒿、鳖甲。午后阴虚发热,适宜使用各种补阴的丸剂、汤药。阳虚怕冷、身体清瘦,适宜使用各种补阳的丸剂、汤药。咳嗽不停,参照咳嗽病症的方剂斟酌选用进行治疗。咳嗽咯血的,适宜使用现成的方剂太平丸。
大黄虫丸 大黄青蒿煎 传尸将军丸
干血大黄虫治,积热蒿黄胆便煎,癸亥腰眼灸七壮,后服传尸将军丸。
【注释】大黄虫丸有已成型的方剂。大黄青蒿煎,是用青蒿、大黄,加上猪胆汁、童便煎熬而成。痨瘵病如果历时很久,体内可能滋生恶虫,患者身死之后,这种病症很容易传染他人,甚至可能导致全家都被传染,这种情况叫做传尸痨。针对传尸痨,适宜在癸亥日艾灸两侧腰眼穴位,各灸七壮,之后服用传尸将军丸。这个方剂记载在《丹溪心法》这本书中。
柴胡清骨散
清骨骨蒸久不痊,热甚秦知草胡连,鳖甲青蒿柴地骨,韭白髓胆童便煎。
【注释】这个方剂由秦艽、知母、炙甘草、胡黄连、鳖甲、青蒿、柴胡、地骨皮、韭白、猪脊髓、猪胆汁、童便组成。
黄芪鳖甲散
黄芪鳖甲虚劳热,骨蒸晡热渴而烦,肌肉消瘦食减少,盗汗咳嗽出血痰,生地赤芍柴秦草,知芪菀骨半苓煎,人参桂桔俱减半,鳖甲天冬桑倍添。
【注释】该方剂由生地黄、赤芍、柴胡、秦艽、炙甘草、知母、黄芪、紫菀、地骨皮、半夏、茯苓、人参、桂枝、桔梗、鳖甲、天冬、桑白皮组成。
自汗盗汗总括
自汗是因为表阳虚而怕冷,阳实会出现蒸蒸发热且汗出不止。盗汗属于阴虚,需分心虚不固和火伤阴两种情况。
【注释】没有缘由地出汗,称作自汗。自汗表明表阳虚弱,出汗时就会厌恶寒冷,适宜使用后面的方剂。如果出现像热气蒸腾般发热,出汗却不厌恶寒冷,那就是里阳实证,适宜用调胃承气汤泻下。睡觉时出汗,醒来后汗就停止,这叫做盗汗。盗汗是由于阴虚导致,应当分辨是心气虚不能固摄,还是心火灼伤阴液所引起。
黄芪六一汤 玉屏风散 黄芪建中汤
自汗表虚黄芪草,玉屏风散术芪防,气虚加参阳虚附,血虚黄芪建中汤。
【注释】黄芪六一汤,由黄芪六钱、甘草一钱组成。玉屏风散,由黄芪、白术、防风组成。这两个方剂都用于治疗表虚自汗。如果伴有气虚症状,可加用人参;若有阳虚症状,可加入附子。如果患者既不恶寒,也没有气短的情况,那么属于血虚,不可使用人参、附子,此时适宜用黄芪建中汤,该方是在小建中汤的基础上加用黄芪,小建中汤的方剂记载在伤寒相关内容里。
当归六黄汤 酸枣仁汤
盗汗心火下伤阴,归芪二地柏连芩,心虚酸枣芍归地,知柏苓芪五味参。
【注释】当归六黄汤用于治疗因心火灼伤阴液所导致的盗汗,其药物组成是当归、黄芩、黄连、黄柏、生地黄与熟地黄。酸枣仁汤则是治疗因心气虚不能固摄而引起的盗汗,该方由酸枣仁、当归、白芍、生地黄、知母、黄柏、茯苓、黄芪、五味子、人参组成。
失血总括
九窍同时出血称作大衄。鼻子出血叫鼻衄,鼻出血如泉水般涌出叫脑衄。耳朵出血叫耳衄,眼睛出血叫目衄。皮肤出血叫肌衄,牙齿出血叫齿衄,也叫牙宣。体内出血,随涎咳出的血与脾有关,随唾而出的血与肾有关,咯出的血与心有关,咳出的血与肺有关,呕出的血与肝有关,吐出的血与胃有关。尿血从精窍而出,淋血从膀胱而出。便血源自大肠,吐血来自胃。
【注释】九窍同时出血,叫做大衄。鼻子出血,称为鼻衄。鼻出血像泉水一样,叫做脑衄。耳朵出血,叫做耳衄。眼睛出血,叫做目衄。皮肤出血,叫做肌衄。牙齿出血,叫做齿衄,又叫做牙宣。这些都是依据出血部位来命名衄血。如果血从口中出来,那就是内衄。内衄出血时,随涎咳出的血来自脾,随唾而出的血来自肾,咯出的血来自心,咳出的血来自肺,呕出的血来自肝,吐出的血来自胃。尿血从精窍流出,淋血从膀胱流出。呕吐的区别在于,呕会伴有上逆漉漉的声音,吐则没有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