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入血室
妇人患伤寒,其治疗方法与男子基本相同。/1′1.k′a?n¨s,h!u¨.*c¨o′m~只是在产后或月经期间,邪热会乘虚侵入血室,此时有特殊治法。热入血室的症状为白天神志清楚,夜晚则谵语,如同见到鬼的样子。治疗宜用小柴胡汤加生地黄、牡丹皮。若患者无汗,表明表实,加麻黄发汗;有汗则属表虚,加桂枝解表。若已发汗仍有发热恶寒的表证,即便无汗也不再加麻黄,而是再加桂枝以解表,不可再用麻黄。若出现类似疟疾的寒热症状,加麻黄、桂枝以表里双解。若出现厥冷且下利的症状,表明是中寒,去掉黄芩,加干姜、附子,不必迟疑。若发热烦渴,属于里热,去掉半夏,合用白虎汤,或加天花粉、葛根。若胸胁、少腹出现胀满坚硬或作痛的症状,表明有瘀血,宜合用桃仁承气汤攻下瘀血。产后和胎前虽然病症繁多,不能一一详述,但总体而言,不外乎从阴阳表里的角度进行治疗,临床医生需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判断。
【注释】妇人患伤寒时,其治疗原则与男子患伤寒时一致。然而,产后或月经期间,妇女身体较为虚弱,邪热容易乘虚侵入血室,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特殊的治疗方法。热入血室的典型症状是,患者在白天神志清晰,能够正常交流和活动,但到了夜晚就会出现谵语的情况,就好像看到了鬼一样,胡言乱语。对于这种病症,适宜用小柴胡汤,并在其中加入生地黄和牡丹皮来治疗。如果患者没有出汗,这表明表邪较盛,属于表实证,此时应在上述方剂中加入麻黄,通过发汗来解除表邪。若患者有出汗的症状,这说明表气虚弱,属于表虚证,那么就加桂枝来调和营卫,解除表证。要是患者已经经过发汗治疗,但仍然存在发热、恶寒的表证,即便此时没有出汗,也不能再使用麻黄,而是要再次加入桂枝来解表。这是因为之前已经用过发汗之法,不可过度发汗,以免损伤正气,所以不能复用麻黄。若患者出现类似疟疾的症状,即寒热交替发作,此时应在方剂中加入麻黄和桂枝,以达到表里双解的目的,驱散在表之寒邪与在里之热邪。当患者出现手足厥冷并且伴有下利的症状时,这表明体内有寒邪,属于中寒症。在这种情况下,应去掉方剂中的黄芩,因为黄芩性寒,此时需要加入干姜和附子,以温阳散寒,对于这种用药调整不必有所疑虑。如果患者表现为发热、烦躁、口渴,这说明里热较盛,此时应去掉方剂中的半夏,因为半夏性温,可能会助长里热,然后合用白虎汤,以清热生津。~嗖¢艘`暁^税`蛧? /追·醉^歆·璋-节?或者也可以加入天花粉、葛根,增强清热生津的功效。倘若患者出现胸胁、少腹部位胀满坚硬,或者有疼痛的症状,这提示体内有瘀血阻滞。对于这种情况,适宜合用桃仁承气汤,通过攻下瘀血来治疗。产后和怀孕期间,妇人可能出现的病症多种多样,无法详尽描述。但总的来说,治疗方法都离不开从阴阳表里的角度去辨证论治。临床医生在面对具体病症时,需要仔细观察、分析病情,依据阴阳表里的理论,灵活运用各种治疗方法,准确用药,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食复劳复
疾病刚刚痊愈时,人体的脏腑都处于虚弱状态,营卫之气尚未通畅,肠胃功能也未恢复协调。此时若过多进食或过度劳累,就会再次引发发热。针对这种情况,可用枳实栀子大黄汤来治疗。若脉象浮,表明病在表,应以发汗解表来治疗;脉象沉,说明病在里,需用攻下之法;若无表证与里证,则用小柴胡汤和解。若出现口燥、烦渴、喜呕症状,宜用竹叶石膏汤。若因气虚导致,应以补中益气汤为主;若因阴亏所致,宜用六味地黄丸并加大人参用量。
【注释】疾病初愈之后,人体的脏腑、气血都处于相对不足的状态,营卫之气的运行尚未通畅,肠胃功能也还没有恢复到和谐状态。在这个阶段,只适宜食用白粥等清淡食物,让身体得到安静调养。如果在此时进食过多,由于病后胃气虚弱,难以消化过多食物,就会再次出现烦热症状,这种情况叫做“食复”。要是过度劳累,比如进行体力劳动或脑力操劳过度,也会重新引发发热烦躁,这称为“劳复”。对于劳复的情况,适宜用枳实栀子豉汤来发汗解表,使邪热从表而解。若是食复,就需要在枳实栀子豉汤的基础上加用大黄,通过攻下之法,使积滞在肠胃的宿食与邪热从下排出。当通过脉象判断病情时,如果脉象浮,提示病邪在表,那么就使用枳实栀子豉汤,通过发汗的方式解除表邪。若脉象沉,意味着病邪在里,此时宜用枳实栀子豉加大黄汤,通过攻下里实的方法来解除病症。如果既没有表证也没有里证,适宜用小柴胡汤来和解少阳,调节人体的气机,使邪气得以化解。若患者出现口燥咽干、心烦口渴并且喜欢呕吐的症状,表明热邪伤津,胃气上逆,此时宜用竹叶石膏汤来清热生津、和胃降逆。要是因为内伤导致气虚而出现劳复的情况,应当以补中益气汤为主方进行治疗,通过补益中气,恢复人体正气,使病情好转。\j*i?a,n`g\l?i¨y`i*b¨a\.·c`o¨m¢如果是因为房劳等原因导致阴亏,适宜用六味生干地黄汤(即六味地黄丸),若患者同时伴有气少的症状,要加倍使用人参,增强补气养阴的功效。
房劳复阴阳易
房劳复与阴阳易,这两种病症情有所不同,但症状相似。疾病初愈后行房事,自身病情复发,这是房劳复;病愈者将病传染给未患病的性伴侣,称为阴阳易。无论男女,都以烧裈散为主治疗。症状表现为少腹拘急疼痛,牵引至阴部,身体沉重,气息微弱,头目眩晕,四肢拘挛,热气上冲于胸。
【注释】在男女疾病刚刚痊愈后就进行房事,从而导致自身疾病复发,这种情况叫做房劳复。而男女疾病初愈后进行房事,患病的男方将病传染给原本未患病的女方,或者患病的女方将病传染给原本未患病的男方,这种情况叫做阴阳易,也就是相互传染、交换病症的意思。患上这种病症的人,治疗方法为:男方取女方的内裤裆部,女方取男方的内裤裆部,烧成灰后,用白开水或酒送服,每日三次,病症就可痊愈。少腹部位突然出现拘急疼痛,并牵引到阴部,同时伴有身体沉重、气息微弱、头目眩晕、四肢肌肉拘挛,还有热气向上冲逆到胸部,这些就是房劳复与阴阳易的典型症状。
类伤寒五症
停痰、伤食、脚气、虚烦、内痈
有五种病症类似于伤寒,都有头疼、发热、恶风寒的症状。停痰证,头项不会强痛,胸满且气息不畅,气上冲至咽喉。伤食证,厌恶食物,身体不痛,心下痞闷,有矢气、嗳气,且口中泛酸。脚气症,脚膝、小腿肿痛,或者脚部干枯,大便干结难解。虚烦证,仅有微热,无表证与里证。内痈证,患者能正常进食,需根据疼痛来判断,肺痈会有喘咳,胸部牵引作痛,唾痰黏稠且腥臭,甚至吐出脓血;胃痈是胃脘部疼痛,疼痛剧烈,手不能靠近;肠痈表现为少腹肿痛,少腹坚硬,皮肤粗糙如鳞甲状,腹中拘急,大便次数增多,类似淋病的症状。
【注释】有五种类似伤寒的病症,在疾病刚开始发作的时候,症状都和太阳经表证相似。第一种是停痰症,这类患者只是胸部胀满,呼吸不顺畅,气往上冲至咽喉,但头项部位并不会出现强硬疼痛的症状,这一点和伤寒有所区别。第二种是伤食症,患者只是厌恶食物,身体并没有疼痛的感觉,心下部位感觉痞闷不舒,经常放屁、嗳气,口中还会泛酸,这和伤寒的症状不同。第三种是脚气症,这种病的症状起始于脚部,脚膝以及两条小腿会出现肿痛,或者脚部出现干枯肿痛的情况,这叫做干脚气,同时还伴有大便干结难以排出的症状,这与伤寒的表现不一样。第四种是虚烦症,患者仅仅表现为发热且心烦,既没有恶寒、头痛等表证,也没有腹痛、便秘等里证,这是它与伤寒的区别之处。第五种是内痈症,其症状很像伤寒,但患者饮食如常,只是身体存在痈痛的部位,这是与伤寒不同的地方。如果患者胸中隐隐作痛,有时气喘,有时咳嗽,吐出的痰液腥臭且黏稠,这是肺痈。如果胃脘部位疼痛,疼痛剧烈到连手都不能靠近,这是胃痈。要是少腹部位出现严重疼痛,大便次数增多,类似淋病的症状,并且皮肤粗糙得像鳞甲交错一样,这是肠痈。
同伤寒十二症
冬温、寒疫、瘟疫
春天温暖,夏天炎热,秋天清凉,冬天寒冷凛冽,这是四季正常的时令特征。人体被四季正常气候所伤而患病,都属于正常病症。如果出现不合时宜的气候,疫病就会带来灾祸。冬天应该寒冷却反而温暖,由此引发的疾病叫做冬温病;春天应该温暖却反而寒冷,导致的病症就是寒疫。瘟疫是指某一时期气候不正常,无论老人小孩都会患病,而且相互传染。治疗这些病症,必须了解当年岁气的太过或不足,六淫邪气的相互胜复,人的体质强弱,脏腑的寒热情况,衡量病情轻重,或用汗法,或用攻下之法。
【注释】冬季患伤寒,春季患伤风,夏季患暑病,秋季患疟疾,这些都是四季正常时令下的常见疾病。如果春天本该温暖却反而寒冷,夏天本该炎热却反而凉爽,秋天本该清凉却反而炎热,冬天本该寒冷却反而温暖,这就是在不应该出现某种气候的时候出现了该气候,疫病就会成为灾祸。冬天应该寒冷却反而温暖,进而患上伤寒病,这种病叫做冬温。春天应该温暖却反而寒冷,从而患上伤寒病,这种病叫做寒疫。如果某一时期气候不正常,无论老少都患病,且相互传染,这种情况叫做瘟疫。大凡治疗这类疾病,必须要了解当年岁气是太过还是不足。岁气太过,会导致气候、物候异常;岁气不足,同样会使气候、物候偏离正常状态。还要知晓六淫邪气(风、寒、暑、湿、燥、火)的相互胜复变化,例如寒邪过盛可能引发湿邪内生,火邪亢盛可能导致燥邪为患等。同时要考虑人的体质强弱,体质强壮者与体质虚弱者对疾病的耐受和反应不同。还要了解脏腑的寒热情况,比如有的人平素胃寒,有的人常有肺热。综合这些因素,衡量病情轻重。病情较轻时,使用刘完素创立的双解散,该方具有解表清里的作用,可使在表之邪从汗而解,在里之热通过清泄而除。病情严重时,则用李杲的二圣救苦丸,依据具体症状进行恰当治疗。
温病、热病
冬季受到寒邪侵袭,到了春天就容易罹患温病,到夏天会发展为热病,这是因为在冬季人体阴气就已提前亏损。温病、热病的症状表现为脉象浮,头痛,发热,口渴,不恶寒。患病初期若没有出汗且伴有表证,可采用刘完素两解汤的治疗方法;若有出汗且内热旺盛,应尽早选择清热或攻下之法,迅速泻除阳热以救护阴气。如果延误治疗,等到出现昏迷、发狂等各种热症,那就来不及了。若没有明显的表证与里证,应当依据六经辨证,酌情灵活治疗,自然能够取得良好效果。
【注释】经典医籍上说:冬季受到寒邪侵犯,到春天必然会引发温病,到夏天则会演变成热病。这里所说的热病,都属于伤寒一类的疾病。“冬伤于寒”,指的是冬季人体受到当令的轻微寒邪侵袭,但当时并未立即发病。“早亏阴”,是指那些在冬季不能藏养肾精的人,或者劳作辛苦之人,出汗后,体表和体内失去了固密的状态,在冬季就已经损伤了肾脏的阴气,使得阳热之邪独盛,所以到了春天,一旦感受到轻微的外邪,就会引发体内郁热,形成炽热难遏的态势。因此患病后就会出现口渴且不恶寒的症状。疾病初期,如果没有出汗并且有表证,可参照刘完素两解汤的治法。刘完素的两解汤通常具有解表清里的功效,能够使表邪从汗而解,里热得以清泄。若患者有汗且体内热邪强盛,此时应根据具体情况,或者采用清热之法,以清除体内热邪;或者采用攻下之法,荡涤实热,目的是尽快泻除过盛的阳热,从而救护被耗损的阴气。如果拖延治疗,错过时机,等到出现昏迷、发狂等各种热症,此时再进行治疗就难以奏效了。“无症”,指的是既没有恶寒、发热、头痛等表症,也没有腹痛、便秘等里症。这种情况下,应当依据六经辨证的理论,仔细斟酌病情变化,灵活运用合适的治疗方法,如此自然能够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