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4看书 > 其他 > 【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 > 删补名医方论2-7
下载
本书最新章节内容未完,更多精彩内容手机请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app。小说更全更新更快。百万小说免费阅读。网上找不到的内涵小说这里都有哦!

芍药汤

主治痢疾,症状表现为大便排出赤白相间之物、脓血,伴有肛门坠胀、窘迫疼痛。!精*武¨晓\说¨罔_ ~更^芯·罪.哙?

药物组成:芍药(二两)、当归(五钱)、黄连(五钱)、黄芩(五钱)、槟榔(三钱)、木香(三钱)、甘草(三钱) 。

每次服用半两,加水煎煮后服用。如果痢疾症状没有减轻,可加大黄。

【注释】痢疾多在夏秋季节发作,其病因不是外感湿邪暑气,就是内伤生冷食物,湿邪与热邪熏蒸郁积而酿成。初期病在六腑,时间久了就会传至五脏,六腑的病症容易治疗,五脏的病症则较难医治。六腑方面,若病在大肠,由于大肠属金,所以痢疾颜色偏白;若病在小肠,小肠属火,所以痢疾颜色偏红。因此红色痢疾(赤痢)多出现噤口的症状,因为小肠靠近胃,秽浊之气容易向上攻冲,从而导致呕吐气逆、不能进食。五脏方面,若病邪传至心脏,就会发热不止,下利排出血水;传至肾脏,则泄泻不止,如同屋漏水一样;传至脾脏,就会水浆不能入口,呃逆且不能进食。这个方剂是治疗痢疾初期病在六腑的药方。用当归、白芍来调和血液,木香、槟榔来调畅气机,血液调和则脓血可以消除,气机调畅则肛门坠胀的症状自然停止。黄芩、黄连燥湿并清热,甘草调理中焦且调和诸药。如果窘迫疼痛厉害,或者服药后痢疾症状没有减轻,就加大黄,这是运用通因通用的治疗原则。

温脾汤

主治寒邪锢结在肠胃之间,出现泄泻、腹痛的病症。此时宜先去除寒邪,然后再进行调理,不可认为身体虚弱就单纯养病而不祛邪。

药物组成:厚朴(二两)、干姜(二两)、甘草(二两)、桂心(二两)、附子(二两)、大黄(四钱)。

将上述药物切碎,每次取一两,加入两盅水,煎至六分,一次服完。

【集注】喻昌说:许叔微创制这个方剂,与仲景使用温药攻下的方法非常契合,其中大黄仅用四钱,更是见解独到。~如^蚊^王? ~已?发¨布?最^薪/蟑*洁-寒邪锢结在肠胃且已经泄泻,在温药之中,怎敢轻易使用大黄这样猛烈的药物来困伐正气呢?将大黄用量减少五分之一,由此可知许叔微对仲景学说领悟深刻。仲景说:病人平素大便微溏的,栀子汤不可给予服用。又说:太阴病,脉象虚弱且大便溏薄,如果应当使用大黄等药物,应该减少剂量,因为患者胃气虚弱,容易扰动。由此来看,肠胃有寒邪锢结导致的泄泻,怎能随意使用大黄呢?不使用大黄,又担心温药不能克制病邪,而泄泻不止的态势可能会更加严重,斟酌使用大黄,实在值得效法。

大黄附子汤

该方主治胁下一侧疼痛,伴有发热,脉象紧弦的病症。这种情况属于寒邪所致,需用温性药物攻下寒邪。

药物组成:大黄(二两)、附子(二枚,炮炙)、细辛(二两)。

以上三味药,加入五升水,煮取二升,分三次温服。如果是体质强壮的人,可取二升半,分三次服用,服药后大约人行四五里路的时间,再服下一次。

【集注】喻昌说:仲景治疗伤寒,热邪痞塞聚集于心下,同时兼见阳虚阴盛的证候,采用了附子泻心汤的治法。而在杂病中,胁下一侧疼痛且发热,这属于阳象;脉象弦紧,这属于阴象,由此可知是阳证中夹有阴邪上逆,于是又创立了这种用温性药物攻下的治法。然而仲景如此用心地传承这些治疗思路,后世能够领会的人却很少。

《金匮要略》又另外指出一条:脉象数而紧,实际就是弦脉,形状如同弓弦,按之不移,数脉兼弦的,应当攻下寒邪;脉象紧而迟的,心下必然坚硬;脉象大而紧的,属于阳中有阴,也可以攻下。读者往往不明白其中的旨意,怎知道这些说的都是用温性药物攻下的治法呢!其中说“当下其寒”,是指阳证中有阴实之邪时可以攻下,这关键要点不就很清晰地呈现出来了吗?

张璐说:三承气汤,是寒性攻下的柔剂;白散、备急丸,是热性攻下的刚剂;附子泻心汤、大黄附子汤,是寒热互结、刚柔并济的和剂。/t^a+y′u¢e/d_u·.·c/o-m-近世医生只知道寒性攻下这一种方法,完全不知道还有温性攻下的治法。因为突然感受的热邪结聚可以用寒性攻下,长期积聚的寒邪结聚难道也能用寒性攻下吗?所以才设立了备急丸等方剂。然而这些方剂仅能治疗寒实的结聚,如果患者体质素来虚弱,即便有实邪固结,又怎敢使用刚猛峻烈的方剂来攻击呢?因此仲景又创立了附子泻心汤,用黄芩、黄连辅佐大黄来祛除膈上的热痞,同时兼用附子的温热来消散阴寒;大黄附子汤用细辛辅佐附子,以攻胁下的寒结,同时兼用大黄的寒性来引导邪气下行。寒热药物合用,温性与攻下之法并施,这是圣人的治法,明白清楚却又难以想象,实在是精妙啊。

越鞠汤丸

主治各种因湿痰、食积、火邪、气滞、血瘀等所导致的郁症。

药物组成:香附、苍术、抚芎、神曲、山栀仁。可加水煎煮后服用,也可制成丸剂。

【注释】人以气为根本,气调和则人体上下升降不失其节度,运行不会停止其机制,疾病又从何而生呢?倘若饮食没有节制,寒温不适应,喜怒没有规律,忧思过度,就会使人体冲和之气的升降出现失常,进而导致胃中气机郁滞,不思饮食;脾失健运,不能消化水谷;气机郁滞,出现胸腹胀满;血行不畅,胸膈刺痛;湿邪郁滞,形成痰饮;火邪郁积,产生内热。还会出现呕吐恶心、吞酸吐酸、嘈杂嗳气等症状,各种疾病由此丛生。所以方中用香附来开通气郁,苍术来化除湿郁,抚芎来行散血郁,山栀仁来清泻火热之郁,神曲来消化食郁。这是朱震亨依据五郁的治疗方法而变通创立的方剂。这五味药相互配合,共同起到治疗五郁的效果。然而,应当询问患者哪种郁症病情最为严重,就应当以针对该郁症的药物为主药。至于气虚的患者可加用人参,气痛的患者加木香,郁证严重的加郁金,食欲不振的加谷芽,腹胀的加厚朴,胃脘痞满的加枳实,呕吐痰涎的加生姜、半夏,火热亢盛的加吴茱萸、黄连,这就需要临证的医生详细审察病情了。

四磨饮

主治因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所伤,导致上气喘急,胸膈部位不适,烦闷且不思饮食的病症。

药物组成:人参、槟榔、沉香、天台乌药。

以上四味药,分别浓磨取汁七分,煎煮三五沸后,放至温热,空腹服用。

【集注】王又原说:经典中讲:圣人珍惜元气,就如同持有最珍贵的宝物,而平庸之人被外物驱使反而损伤了人体平和之气。这七情随着不同的感触都能引发疾病。然而身体强壮的人,气运行顺畅,病情可自行痊愈;身体虚弱的人,气容易停聚而生病。愚笨之人不仔细审察病情,一旦遇到上气喘急、满闷不食的症状,就认为是实症应当泻下,于是随意使用破气耗气之类的药物。用药后并非没有暂时缓解的效果,刚开始用药时会有反应,但用药时间久了就不再有效果。呼气属阳,吸气属阴,肺中阳气清肃,那么气就会下行;肾中阴气安宁静谧,那么气就能归摄,不再向上逆行发散。如果正气已经衰弱,此时想要削除坚硬、破除积滞,那么邪气难以降伏。正确的方法应当是用人参先补充正气,用沉香使气收纳于肾,然后用槟榔、乌药引导气机下行,这就是所说的治疗实症必须顾及正气虚弱的情况,泻下之法必须先进行补益。这四味药气味都很醇厚,磨汁能使气味充足,煎煮能使气味纯和,气味一同发挥作用,药效就如同鼓槌击鼓一样迅速有效。

备急丸

主治寒气与冷食稽留在胃中,引发心腹满痛,大便不通的病症。

药物组成:大黄(二两)、干姜(二两)、巴豆(一两,去皮,研磨如油脂状)。

先将大黄、干姜捣成粉末,再加入巴豆,一起捣一千杵,然后加入蜂蜜制成如豆粒大小的药丸,收藏在密闭容器中,注意不要泄气,以备使用。每次服用三四丸,用温水或酒送服。《金匮要略》中记载,该方主治中恶之症,表现为心腹胀满,突然疼痛如锥刺,呼吸急促,口噤如同突然死亡。此时应扶起患者头部,将药灌下使其咽下,片刻后病情应当缓解,若不缓解,再给三丸,当腹中出现肠鸣,随即吐利,病就会痊愈。如果患者口噤,必须将药丸化开,通过苇管从鼻孔吹入,药就会自行进入咽喉。

【集注】柯琴说:大便不通,应当区分阳结与阴结。阳结有承气汤、更衣丸之类方剂,阴结则又制备急丸、三物白散之类药方。《金匮要略》用此药治疗中恶,应当知道寒邪突然侵袭的情况适宜使用,若用于温暑热邪导致的病症,只会加速患者死亡。这个方剂确实是为阴结者所设立,干姜驱散中焦寒邪,巴豆驱逐肠胃冷积,大黄通导肠道,又能解除巴豆毒性,这是有节制的用药方法。然而三物白散治疗寒结在胸,所以用桔梗辅佐巴豆,采用吐下两种治法。而这个方剂治疗寒结在肠胃,所以用大黄辅佐干姜、巴豆,直接攻逐寒邪。世人只知道有温补的方法,却不知道有温下的治法,所以只谈论寒虚,而不讨论寒实。

【按语】世人的心态,只知道害怕贫穷,却不知道害怕灾祸,因为贫穷可能会引发灾祸。病人的心态大多也是如此,只知道害怕体虚,却不知道害怕疾病,因为体虚而忽略疾病。殊不知体虚如同贫穷,疾病如同灾祸。体虚且患病,就像贫穷的人遭遇灾祸,去掉灾祸,即便只是贫穷,仍可安稳。实症且患病,就像富有的人遭遇灾祸,不去掉灾祸,其财富就难以保全。最可笑的是,近代的医生临证看病时,表面上小心翼翼,内心却犹豫不决。还推诿说体虚不能攻下,即便病能治好,正气也难以恢复。病人心生畏惧,自然乐于听从,患病较轻的,侥幸能够自愈,倘若不能自愈,再请其他医生前来。岂料病人先入为主,攻病的药物还未入口,众人就议论纷纷,致使明白通达的医生拂袖而去,病人只能坐以待毙,始终不明白自己是被庸医耽误。医生长久地使用这种方法,最初本意是为了保全自己,却恬不知耻,时间久了竟然也认为养病是本事,攻病是笨拙的做法,而世上的病人,都糊里糊涂地不明白治病的道理。曾经考证孙思邈用仲景的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组成的还魂汤,治疗突然中风昏冒,口噤手握拳;李杲用仲景的巴豆、大黄、干姜组成的备急丸,治疗突然中风暴死,腹痛胀满闭塞,药服下立即见效。难道这二人不知道虚实吗?高明的医生,在未诊断病情时,并不先存有主观意见,也不存心为自己保全,有什么样的病就只用相应的药而已。柯琴说:备急丸治疗寒结在肠胃,三物白散治疗寒结在胸。由此又可知,还魂汤治疗寒结在胸的表证,以疏散无形的邪气;三物白散治疗寒结在胸的里证,以攻逐有形的痰饮;备急丸治疗寒结在肠胃,以攻逐不能消化的糟粕。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