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呕且呃逆,如果手足厥冷,用橘皮汤治疗。+8`6*z?h_o′n¨g·.-c!o*m,
【注释】“干呕哕”,意思是干呕就是呃逆(哕)。李东垣认为干呕病情较轻,呃逆(哕)病情较重,这理解到了仲景用词的含义。呃逆(哕)且手足厥冷,这是胃阳虚的表现,本是吴茱萸汤的适应证。但如果是初病,患者形体和气机都充实,即便手足厥冷,也不能等同于阳虚阴盛,而是气机闭阻不能通达四肢。所以单用橘皮来通利气机,生姜来止呃逆(哕)。
【集注】程林说:干呕呃逆(哕),则气机上逆于胸膈之间,而不能运行到四肢末端,所以手足因此厥冷,橘皮能够降逆气,生姜是治疗呕吐的圣药,用小剂量的方剂来调和。然而干呕不是反胃,厥冷也不是阳气全无,所以药咽下后气机通畅病就会痊愈。
橘皮汤方
橘皮(四两) 生姜(半斤)
以上两味药,用七升水,煮取三升,每次温服一升,药咽下病就会痊愈。
呃逆(哕)并且腹部胀满,观察患者的大小便,了解哪一部分不通利,通利之后病就会痊愈。
【注释】呃逆(哕),属于虚邪为患。呃逆(哕)而腹部不胀满的,是正气虚弱,兼有热的,用橘皮竹茹汤治疗;兼有寒的,用吴茱萸汤治疗。呃逆(哕)并且腹部胀满的,是邪气盛实,应当观察其二便,大便不通利的就攻下,小便不通利的就通利小便,病就会痊愈。
【集注】朱肱说:前部(小便)不通利,用猪苓汤;后部(大便)不通利,用调胃承气汤。
赵良说:腹部胀满为实证,实证则气机上逆而发生呃逆(哕),所以一定要观察前后二便哪部分不通利并通利它,那么胀满消除呃逆(哕)就会停止。
魏荔彤说:胃气上逆,冲逆而发生呃逆(哕),治疗方法应当观察前后二便,审察大小便是否通畅。前部不通利,是水邪上逆,应当通利小便呃逆(哕)就会痊愈;后部不通利,是热邪盛实,应当通利大便呃逆(哕)就会痊愈。
六腑之气在体表虚绝,会出现手足寒冷,气逆上冲,小腿拘缩;五脏之气在体内虚绝,会出现下利不止;下利严重的,会出现手足麻木不仁。
【注释】气绝并非指气完全脱绝,而是指虚绝。六腑之气属阳,阳气虚弱不能温煦体表,就会手足寒冷拘缩,阳虚则阴寒之气上逆,所以会出现呕吐呃逆(哕)。五脏之气属阴,阴气虚不能固摄于中,就会下利不止,下利严重就会中气虚脱、形体衰弱,所以会出现手足麻木不仁。这是在阐发呕吐、下痢的病因和病机。
下利,排出未消化的谷物,里有寒邪,体表有热,出汗并且四肢厥冷,用通脉四逆汤治疗。
【注释】下利排出未消化的谷物,表明里有寒邪,体表发热、出汗并且四肢厥冷,是阳气亡失。用通脉四逆汤治疗,以回阳散寒,下利自然会停止。
通脉四逆汤方
附子(大的一枚,生用) 干姜(三两,强壮的人可用四两) 甘草(二两,炙)
以上三味药,用三升水,煮取一升二合,去掉药渣,分两次温服。
下利,手足厥冷,没有脉搏,艾灸后手足仍不温暖;如果脉搏没有恢复,反而出现轻微气喘,这是死症。~齐.盛_晓,说*徃! .埂^新,罪+快,少阴脉比趺阳脉弱小,这种情况属于病情顺。
【按语】在“反微喘者死”这句话之后,有“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这样一句话,从上下文义来看并不连贯。关于它的注释,已经在《伤寒论·辨脉篇》中详细阐述过了,在此不再重复解释。
【注释】下利,手足厥冷,脉搏消失,这是有阴无阳的脉象和症状。即便使用理中汤、四逆汤之类药物,恐怕缓不济急,应赶紧艾灸脐下,以通阳气。如果脉搏恢复、手足转温则可生。如果脉搏没有恢复、手足不温暖,反而出现轻微气喘,这是阳气向上脱失,所以是死症。
【集注】程林说:下利到了手足厥冷、没有脉搏的程度,就是只有阴寒而没有阳气,艾灸来恢复阳气,但脉搏仍未恢复,反而出现轻微气喘,那么正气又从上脱失,孤阳没有根基,所以会死。
下利伴有矢气,应当通利小便。
【注释】下利初期,是因为气机郁滞在大肠而不能向外渗泄,水气一并下泄,此时只应当通利小便,疏导渗泄的通道,气机通畅下利就会停止。如果是久利,那是因为气机下陷到大肠,不能向上升举,此时又应当在升提补中气的同时兼通利小便。
【集注】尤怡说:下利伴有矢气,是气随着下利而散失,也就是所说的气利。
气利,用诃黎勒散治疗。
【注释】气利,如果所排出的气秽臭,所下利的物质稠粘,这是气滞不能宣通,或者攻下、或者通利小便都可以。如果所排出的气不臭,所下利的物质不粘,这就是气陷肠滑,所以用诃黎勒散来固涩肠道,或者用补中益气汤来升举下陷之气也可以。
诃黎勒散方
诃黎勒(十枚,煨制)
以上一味药,制成散剂,用粥汤调和,一次性服下。
【集解】李彣说:气利,是下利导致气虚,下陷而滑脱。诃黎勒性质收敛固涩,能温胃固肠。用粥汤调和,是借助谷物之气来资助胃气。一次性服下,是使药味一并下行,更有药力。
尤怡说:气利,是气与粪便一同排出。诃黎勒能涩肠并且通利气机,粥汤能安中并补益肠胃。一次性服下,是因为治疗下部疾病应当用峻急之法。
如果下利,脉象数,有轻微发热、出汗,会自行痊愈;假设脉象紧,说明疾病还没有解除。
【注释】下利,脉象数,是内热导致的下利,有轻微发热、出汗,表明邪气已经衰弱,所以会自行痊愈。假设脉象紧,说明表邪还未衰弱,所以疾病还没有解除。
【集注】程林说:寒邪会导致下利,脉象数并且有轻微发热,那么里寒已去,出汗则表明表气调和,表里都调和,所以会自行痊愈;假设脉象又紧,可知寒邪还在,所以疾病没有解除。
下利,有轻微发热并且口渴,脉象虚弱,会自行痊愈。
【注释】下利,大热并且口渴,这是邪气强盛,脉象虚弱则正气虚弱,不能痊愈。\r?u?w*e+n?5·.-o,r/g`现在轻微发热并且口渴,脉象虚弱,表明邪气与正气都衰弱,所以可知会自行痊愈。
【集注】程林说:下利,大热并且口渴,则偏于阳盛,没有热也不口渴,则偏于阴盛,这两种情况都不能痊愈;因为轻微发热并且口渴,可知阴阳调和,脉象虚弱,可知邪气已去,所以会自行痊愈。
下利,脉象数并且口渴,会自行痊愈;假设没有痊愈,必然会出现大便脓血,因为体内有热的缘故。
【注释】这是承接上条邪气与正气都衰弱,疾病应当自行痊愈却没有痊愈的意思。假设没有痊愈,那么必然是表气已和,热邪消退,但数脉和口渴仍然存在,这表明里热还没有清除,所以会出现大便脓血。
【集注】魏荔彤说:下利,固然以阳气有余为好,但阳气也不可太盛,否则会形成热邪伤阴,导致阳复有偏胜的隐患。
下利,寸部脉象反而浮数,尺部脉象涩滞,必然会出现大便脓血。
【注释】这是承接上条表里已经调和,疾病应当自行痊愈却没有痊愈的意思。下利是里病,却得到浮数的表脉,所以说脉象反而浮数。但尺部脉象涩滞,就可知热邪陷入血分,必然会出现大便脓血。
【集注】徐彬说:下利属于寒证,脉象应当沉迟,反而浮数,可知阳热偏胜。而尺部脉象涩滞,涩是阳邪入阴,这也是热盛的表现,所以说必然会出现大便脓血。
程林说:寸部脉象浮数,表明热邪有余,尺部脉象涩滞,表明阴血不足,因为热邪有余,所以会挟热而出现大便脓血。
下利,寸、关、尺三部脉象都平和,按压胃脘部坚硬,应当赶紧攻下,适宜用大承气汤。
【注释】下利的人,胃脘部坚硬,一般是各种泻心汤的适应证。但如果寸、关、尺三部脉象都平实有力,即便有下利,也应当攻下坚硬之邪。
【集注】李彣说:下利,按压胃脘部坚硬,这是实证。假设脉象微弱,还不可攻下,现在三部脉象都平和,可知里气不虚,自然应当赶紧攻下,这是既凭脉象又凭症状的诊断方法。
大承气汤方(见痉病篇章中。)
下利,脉象迟而滑,这是实证,下利不会停止,应当赶紧攻下,适宜用大承气汤。
【注释】脉象迟一般不能兼见滑象,只有浮取时迟,沉取时滑,才会出现这种情况。现在下利脉象迟而滑,是说浮取迟而沉取滑。浮迟表明表气调和,沉滑表明里有实邪。想要止住因里实导致的下利,应当攻下,积滞去除下利就会停止,适宜用大承气汤。
【集注】尤怡说:脉象迟主寒,然而与滑脉同时出现,就不是寒而是实,因为体内有实邪,能阻碍脉迟缓运行。下利因为实邪导致的,实邪不去则下利不止,所以应当赶紧攻下。
下利,脉象反而滑,应当攻下实邪,攻下后病就会痊愈,适宜用大承气汤。
【注释】下利脉象反而滑,这是病属虚而脉象实,不相适宜。如果患者形体和气机如常,饮食也正常,这是有应当去除的积滞没有去除,攻下后病就会痊愈,适宜用大承气汤。
【集注】赵良说:下利是虚证,脉象滑是实证,以下利的虚证,反而见到滑实的脉象,所以应当攻下实邪。
程林说:经典说:滑脉主有宿食,所以应当攻下,宿食去除下利自然会停止。
下利已经痊愈,到了以前发病的年、月、日、时又复发,这是因为病根没有除尽,应当攻下,适宜用大承气汤。
【注释】下利痊愈后,到了某年、某月、某日又复发下利,这是宿食积滞的病根没有除尽。如果患者形体和气机不衰,饮食还正常,应当攻下没有除尽的病根,自然不会再复发下利,适宜用大承气汤。
【集注】沈明宗说:这是旧有的积滞之邪再次发病。下利痊愈后,到了以前发病的年、月、日、时又复发,是前次下利的邪气,隐匿在肠间,现在遇到脏腑当令的时期,触动旧邪而复发;然而隐匿的病根没有去除,终究不能痊愈,所以用大承气汤迅速去除病根。
下利伴有谵语,这是有燥屎,用小承气汤治疗。
【注释】下利,是里虚证;谵语,是里实证,如何判断有燥屎呢?如果脉象滑数,可知有宿食;下利物秽臭粘腻,可知有积热;然而必须脉象和症状都如此,才能知道有燥屎,适宜用小承气汤攻下。由此推断,燥屎的判断并不在于大便坚硬与否。
【集注】李彣说:经典说:实证会出现谵语,所以知道有燥屎应当攻下。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 厚朴(三两,炙) 枳实(大的三枚,炙)
以上三味药,用四升水,煮取一升二合,去掉药渣,分两次温服,有大便通利就停止服药。
下利,脉象反而弦,发热且身体出汗,会自行痊愈。
【注释】下利,是脾脏的疾病。弦脉,是肝脏的脉象。脾脏有病不应当见到弦脉,所以说脉象反而弦。下利是里病,发热是表证,如果发热且身体出汗,那么表与里调和,即便脉象弦也可以自行痊愈。
下利,脉象沉弦的会出现下重,脉象大的下利不会停止,脉象微弱数的下利将会自行停止,即便发热也不会死亡。
【注释】沉脉主里,弦脉主拘急,下重即后重。下利脉象沉弦,所以里急后重。痢疾一类的病症,发热且脉象大则邪气强盛,疾病没有停止;脉象微弱数则邪气衰弱,疾病应当自行停止,即便发热也不会死亡。由此可知,脉象大且身热的会死亡。
热利伴有下重,用白头翁汤治疗。
【注释】这是承接上条,以明确治疗方法。下利脓血,里急后重,表明积热已经很深,所以用白头翁汤,其药性大苦大寒;寒能胜热,苦能燥湿,湿热去除,下重自然消除。
【集注】程林说:热利伴有下重,是热邪逼迫肠胃,不是苦味不能坚下焦,不是寒性不能除热,所以加上“热”字,以区别于寒利。
尤怡说:这种病症是湿热下注,所以用白头翁,苦味以除湿,寒性以胜热。
白头翁汤方
白头翁 黄连 黄柏 秦皮(各三两)
以上四味药,用七升水,煮取二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没有痊愈就再服。
下利,大便有脓血,用桃花汤治疗。
【注释】初病下利有脓血的,用大承气汤或者芍药汤攻下。热邪强盛的,用白头翁汤清热。如果时间久了出现滑脱,那么应当用桃花汤滋养肠道、固涩滑脱。
桃花汤方
赤石脂(一斤,一半切碎,一半筛成末) 干姜(一两) 粳米(一升)
以上三味药,用七升水,煮米至熟,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七合,加入赤石脂末一方寸匕,一日服三次,如果服一次病就痊愈,剩下的就不用服了。
下利,排出未消化的谷物,不可以攻表,发汗后必然会出现腹部胀满。
【注释】详见伤寒论·太阴篇内,不再解释。
下利,脉象沉而迟,患者面部稍微发红,身体有轻微发热,下利排出未消化的谷物,必然会出现头目昏眩,出汗后病就会解除,患者必然会有轻微的四肢厥冷,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面部有戴阳之象,下焦虚寒的缘故。
【注释】详见伤寒论·厥阴篇内,不再解释。
下利,腹部胀满,身体疼痛,应当先温里,然后再攻表,温里适宜用四逆汤,攻表适宜用桂枝汤。
【注释】详见伤寒论·太阴篇内,不再解释。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以上五味药,切碎,用七升水,小火煮取三升,去掉药渣,调适药的冷热后服一升。服药后片刻,喝一升热稀粥,以辅助药力,盖上被子保暖约一个时辰左右,全身微微出汗效果更佳,不可让汗出得像水流一样。如果服一次药汗出病愈,就停止服药。
下利后更加心烦,按压胃脘部柔软,这是虚烦,用栀子豉汤治疗。
【注释】详见伤寒论·太阳中篇,不再解释。
栀子豉汤方
栀子(十四枚) 香豉(四合,用棉包裹)
以上两味药,用四升水,先煮栀子,煮至二升半,加入香豉再煮取一升半,去掉药渣,分两次服,温服一次,服药后呕吐就停止服药。
下利,肺部疼痛,用紫参汤治疗。
【按语】此条文有脱简,不予解释。
紫参汤方
紫参(半斤) 甘草(三两)
以上两味药,用五升水,先煮紫参,煮取二升,加入甘草,再煮取一升半,分三次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