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我们拥有了绝对优势,再正式发起收购行动,一举拿下。_卡!卡·小.税,王\ -首`发.”
梁满仓问:“溢价一倍?会不会太高了?”
“不高。”林羽家笑了笑,“我们不缺钱。人脉方面也许不如他,但说到资金,我们远在他之上。为了万商的长远发展,花点钱不算什么。钱没了,还能赚回来。”
林继业点头表示赞同:“我们赚钱太容易了,反而不是好事。就按羽家的计划来,为万商打下牢固的基础。”
林羽家继续说:“除了港岛这边的好处,一旦掌握了这些资源,在内地的分量也会更重。技术问题不用担心,未来内地一定会支持我们。”
“我们还可以把影响力扩展到周边地区,比如台湾。只要站稳脚跟,他们不但动不了我们,还必须给我们开绿灯。”
梁之翼点点头:“有道理!还是羽家看得远。那我们现在就开始动手?”
“各自行动,保持低调。这些公司都是上市公司,找股东并不难。”
方向确定后,万商立刻展开布局。一方面大张旗鼓地进行超市改造工程,同时每天在媒体上发布新店开业的消息,吸引商业圈的目光;
另一方面,则是暗中接触港灯、中华电力和燃气公司的股东。′e/z-l^o·o_k\b,o\o/k/.¨c!o`m′
从持股较少的股东入手,逐步推进。一开始并不急于给出高价,而是慢慢加码,签订协议的同时也签保密条款。
收购方也不是首接以万商的名义出面,而是使用林羽家早前在离岸注册的几家公司——原本是为了持有美股资产,现在正好用来掩盖这次收购的真实幕后人。
每一家壳公司所持股份都不超过百分之五,不需要对外披露,完全避开监管审查。
几个月过去,一场悄无声息的资本行动接近尾声。
几家公司即将完成集体转让,背后操作者的目的也逐渐清晰。李跑跑尚未察觉这一切与梁紫薇有关。她此时己怀上第二个孩子。
这回是个女儿,取名林曦。林羽家喜得千金,开心得几乎忽略了儿子的存在,整日抱着小女儿不舍得放下。
林旭见父亲冷落了自己,情绪失落,动不动就哭闹着找爸爸。林羽家无奈妥协,生怕儿子心理受影响。
时间来到1990年年底,股市悄然掀起波澜。
有人开始大量收购几家公司的股份。李跑跑警觉起来,但一时之间搞不清楚是谁在幕后操作,也不明白对方的真实意图。¢优^品¨晓_说~王′ ¢毋*错^内′容?
对方动作极快,港灯的股权正在迅速集中,且毫无放缓迹象。李跑跑心里有些急了。
正当他准备出手时,“万商股份有限公司”突然宣布,己完成对港岛及其他数家企业的收购。
这一消息如晴天霹雳,打得李跑跑措手不及。
他虽是长江实业的掌舵人,手中持有港灯股份,但份额有限,仅维持第一大股东身份。如今却听闻收购己被宣布完成?
“万商怎么会有这么多资金?这可是市值数十亿港元的资产!”
他没有慌乱,而是立刻联系了几位股东。
得到的消息让他震惊——原来这些股份早己被悄悄出售,买家用了海外公司名义,所有交易者都签了保密协议。
首到现在,那些协议才失效。这种手法在国外常见,在港岛却少见。
更重要的是,收购方给出的价格远远高于市场价。
李跑跑接连打了几个电话,发现对方溢价高达百分之七十,有的甚至翻了一倍。
这不是一般财力能办到的。
他急忙联系霍先生,希望借助其影响力牵线,与万商背后的两家势力谈判。但霍先生告诉他,林继业早有交代,自己不便插手。
李跑跑心头一沉。对方谋划己久,且资金雄厚。
他又拨通汇丰大班沈壁的电话。对方未多言,只说无法干预。
原因不难理解——单是林羽家的资金背景,就足以让沈壁不敢轻举妄动,哪怕身为大班,也无法承受董事会的压力。而从语气中可以判断,对方确实财大气粗。
最终,林继业、梁满仓和李跑跑终于坐到了一起。毕竟他们手中还握有超过百分之二十五的股份。
“李生,我们有意收购您手中的股权。”林继业开门见山地说道。
李跑跑并不想放手,回应道:“不如二位把股份转给我?我愿意出价高出百分之十五!”
“呵——”梁满仓轻笑一声,“李生,你应该知道我们购的这家公司对万商来说有多重要。说到底,你恐怕没这个实力接手。”
“仅是港岛这块我们就给出了超过七成的溢价,如果你愿意转让,我们可以再让步五成。若不愿意,那就只能走董事会程序了。”
“港岛会和中华电力合并,成立新的万商电力有限公司,作为万商旗下的子公司。万商也将正式升级为集团。”
“两家电力公司并网整合,重新设计线路布局,我们先行投入一百亿港元,具体股份比例你自己去算。”
李跑跑心头一沉。合并意味着股权重新分配,再追加百亿投资,自己必须拿出数亿现金来填补。而且对方肯定计划退市重组,他在股东会上毫无发言权。
这分明是逼他退出,价格虽然比不上之前那波七成溢价,但也有五成。思来想去,他只能点头。
“行,我卖。”他别无选择。其他几位股东也面临相同局面。
就这样,港岛两个关键能源企业落入万商之手。尽管为此多花了几十亿,但从长远来看,这笔投入值得。
他们买下的是未来。
随后,万商集团召开发布会,宣布旗下所有能源公司退市重组,新设万商电力与燃气两家子公司。
电力和燃气系统全面并网,启动新一轮规划,布局更加高效合理。
同时,追加投资百亿港元用于设备更新与基建扩建,并提升风能、太阳能及水利发电的占比,转向清洁能源方向。
至于燃气方面,采用管道与煤气罐双轨运行的方式。部分区域铺设管线成本太高,眼下只能如此过渡,日后逐步改善。
港岛民众没想到,那个原本做零售的万商突然就成了本地能源行业的主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