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4看书 > 古代言情 > 大明:太后她铁腕治国 > 第484章 南巡十四
下载
本书最新章节内容未完,更多精彩内容手机请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app。小说更全更新更快。百万小说免费阅读。网上找不到的内涵小说这里都有哦!

王子义的败家行为,让张蔷一行人成为众人瞩目的对象,坐在翠花旁边的一个青壮妇人,满眼热切地询问:“大姐,你们在哪里做工呀?工钱怎么样?”

她这一问,周围坐得近的妇人,都竖起耳朵仔细听,连翠花也满脸的期待,心里想着,要不明年也去她们那里做工?

“呃……”张蔷指了指北方,又指了批王子义和刘士伟,“黄河上,修铁路桥,他们是那里的工程师,工钱高……”

“大妹子,啥是‘工程师’?额男人能干不?”翠花满怀期望地问,“我男人有的是力气,你等等,额去找他来……”

“坐下坐下……”张蔷说,“工程师不是下力气,是指导工人干活的,得认字。#[比!¤奇?中&?文>°?网t!D ,`无t错$内×;{容?|”

舜华把盘子里的包子,全推给翠花:“他婶子,这包子给你,俺们回去了。”

说罢拉着张蔷的手起身,法容和王子义一左一右地护着二人,刘士伟在前面开道,飞快地挤了出去,站在门外守侯的朱良辅和徐元祉,忙跑到几人身后,拦住那些跟出来,还想着打探他们在哪里做工的人。

刚才的包子没白给,驿站的那两名安保人员,也上来驱赶众人,好不容易才把他们送出了驿站。

一盘包子,打乱了张蔷的计划,原本要去大通铺的,也只好取消,回驿站休息,一夜无话。¢秒=章?&节?°小@^说???网ee? 1#已*?:发=?布?@÷最_新@?·章·节+

第二日辰时,张九德就来驿站外等待,身后一驾马车,车上是一车行李,他带了一个长随和一个赶车的车夫。今日要陪着裕安太后一行,前往八十里外的小狼堤参观,一日之内赶不回来,估计要住驿站。

在太后给资料上,那里是水利枢纽工程地址,他七月初从京城出发,带着野外勘探队,沿黄河,从孟津渡往上游,首去到上游西百多里外的三门峡谷,在他和其他野外勘探队员看来,位于晋陕豫三省交界处的三门峡谷出口处,更适合建设拦截河水的大坝。

不得不说,水利专家的眼光是十分独到的,后世种花种修建的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就位于三门峡出口处。

但太后的资料上,将工程地址选择在峡谷出口处的小狼堤村一带,连下游的一座配合调节水量的水库,和北岸的灌溉工程,都明确在标注了出来,张九德听太后说那位绘图的高人,己经不在人世,他觉得,那资料,莫非是潘季驯未公开的手稿?

本朝除了潘季驯,他想不出谁还能对黄河如此了解。

张九德正站在晨风中胡思乱想,就见驿站里驶出十几辆大车,紧跟着一队装备齐整的护卫,骑着高头大马鱼贯而出,整齐地列阵在大车后面。!q~i_u?s*h¨u,b.a+n/g_.,m^e*

随后,太后和瑞安郡主,锦帽貂裘地跨马而出,张九德上前行礼,太后冲他点点头:“张爱卿辛苦,出发吧。”

一群早起赶路的民工,站在官道旁,望着这一队挎枪骑马的队伍,威风凛凛地驰过,脸上满是敬畏之色,陕西凤翔府的民妇翠花,此时哪里敢想,马上那位披着紫貂裘大氅的贵人,昨儿还与她一起在民工食堂吃包子……

大队沿着官道向西,朔风凛冽,马蹄踏在冻得坚硬的黄土地上,发出沉闷的叩响,官道两侧,山石嶙峋,层层叠压,如凝固的、千疮百孔的岁月。

张九德落后张蔷半个马身,一路走,一路为他讲解这段黄河的历史。

“据《尚书?禹贡》记载,大禹治水时‘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当地民间传说,龙门就在小狼堤一带,臣等在小狼堤考察时,有村民指附近的山坡,说是大禹治水时停留的禹王台,民间传说中,大禹在此劈开峡谷,使黄河水患得以疏导……

西汉至隋唐时期,黄河漕运是连接关中与中原的重要通道,小狼堤段因河道狭窄、水流湍急,成为漕船通行的险滩,频繁导致船只倾覆,所以历代朝廷都在此设立‘河官署’,管理漕运船只,也在岸边修筑河堤拦水,小狼堤因此得名……

北宋时期,下游黄河的渡口,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要冲。靖康之变后,金军曾在此与宋军发生多次争夺战,《宋史?岳飞传》中提及岳飞部将曾 “扼守河阳(今孟津),以断金兵粮道”,小狼堤也在官兵的辖区内……

本朝的潘尚书提出‘束水攻沙’的治河策略,因孟津段河床较窄,成为 “束水” 的关键段落,在此处修建 的“缕堤”(近河堤防)和 “遥堤”(远河堤防),在上次决河时被冲毁……”

说得张蔷频频点头:“想不到,小狼堤这段黄河,还有这么悠久的历史,可见历代朝廷,没少在这里用功夫,却一首没能拴住黄河这条咆哮的巨龙,张爱卿,历史的重担交到你肩上了啊,大明能不能拴住这条巨龙,就看你的了。”

这重担,压得张九德心里沉甸甸的,有些话他不吐不快:“太后,黄河进入三门峡谷后,河道被两岸陡峭的岩壁夹持,河道险峻,水流湍急,漕运船只多有倾覆,臣以为,在三门峡谷出口处,修建拦河大坝和船闸,减缓水流,蓄深河水,更有利于船只通行……”

张蔷感到很欣慰,这张九德,做了很多功课啊,眼光也很独到,后世苏联援建的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就选在他看好的那个位置上,投入使用后,不但库区底部很快被泥沙淤积,就连上游的渭河,也因为泥沙无法下泄而抬高了河床,学着黄河一样时常决口,影响到渭河两岸的土地收成。

后来又修建了调水调沙的配套设施,泥沙淤积情况才有好转。但正是有了三门峡水库调节的经验和教训,后来的小浪底工程设计,才更加合理,终于实现了调水调沙的目标。

如果没有上游的三门峡工程,小浪底的修建还会那么顺利么?

晚上驻跸在河清驿,舜华兴致勃勃地跑过来对张蔷说:“对面是王屋山哎,走,看看去。”

张蔷也很兴奋:“就是《愚公移山》里的那座山?神话照进了现实?看看去!”

二人不顾疲劳,连衣服也不用换,手挽手地要出门看山。

法容忙跟上去。

刚卸下马鞍,准备进屋烤火的王子义几人,只好又跟了出来,王子义抱怨道:“娘,天都黑了,你们还要去哪儿?当心野外有狼。”

舜华说:“这样的地方,一辈子也许只能来一次,不走走看看,岂不辜负了一路上的颠簸?”

挽着张蔷的手,不理王子义的抗议,就往街上走去。

河清驿是历史上著名的河清城所在地,自古秦汉至宋初,一首是孟津县的治所,唐朝在此设立漕运转运仓柏崖仓,后来县治迁走,河清县也更名为孟津县,但河清镇仍然是洛阳到陕西官道上的一处重要驿站。

天色己经暗下来,官道两边排开的各种客栈、酒家,以及里面来来往往的客人,昭示着这座古镇的繁华热闹,天空中一轮上弦月,散发出清冷的光辉。

月光下,远处的山峦如蛰伏的洪荒巨兽。

不知道是不是传说中的那座王屋山。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