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4看书 > 都市 > 钢轨上的五年:三千到存款五十万 > 第394章 钢轨的负空间
下载
本书最新章节内容未完,更多精彩内容手机请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app。小说更全更新更快。百万小说免费阅读。网上找不到的内涵小说这里都有哦!

蒙巴萨-基苏木铁路,肯尼亚段

陈昭的太阳穴突突直跳。¢狐_恋\雯+茓^ ~哽~鑫-醉^全\他趴在列车顶棚的检修口,指甲深深掐进掌心——不是因为三百米高空的风灌进领口,而是因为轨距测量仪上跳动的数字。

"轨距1438mm。"耳机里传来实习生小夏的声音,带着哭腔,"又偏了!这已经是今天第七次!"

陈昭抬头,目光掠过铁轨延伸的方向。赤道的阳光把钢轨晒得发白,两根平行的钢铁巨龙在热浪中微微震颤。标准轨距是1435mm,允许±3mm的误差,但此刻的数值像被抽风的钟摆,在1435到1438之间来回摆动。更诡异的是,每次列车驶过,轨距就会向外扩张0.5mm,又在列车通过后缓缓缩回——像某种有生命的呼吸。

"陈工!调度室说前方发现反物质反应!"小夏的声音突然变调,"探测器显示,车轮与轨缝碰撞时产生了γ射线爆!"

陈昭的呼吸一滞。反物质火花——这意味着碰撞释放的能量足以湮灭物质。他抓起安全绳滑向车厢连接处,橡胶鞋底在钢板上擦出刺耳鸣叫。透过车窗,他看见铁轨缝隙里腾起幽蓝的光雾,像有人在钢轨下点燃了星星。

内罗毕,非洲铁路总局监控中心

威廉·怀特的手指在触控屏上划出残影。十七块分屏同时显示着蒙巴萨-基苏木段的监控画面,最中央的主屏上,红色警报正在闪烁:

殖民精度:测不准

误差范围:±38mm(临界值:±5mm)

"见鬼!"他踹翻脚边的垃圾桶,铝制易拉罐滚到墙角的古董地球仪下。那是他祖父的遗物,二十世纪初的殖民官员曾用它圈定非洲的边界。此刻地球仪的支架上缠着一根细铁丝,连接着轨道下方的微型传感器——那是"真理中枢"埋下的监控网,能精确到毫米级测量铁轨的每一次形变。

但此刻,传感器的数据像被扔进洗衣机的硬币,乱成一团。?s+h_u.x.i?a\n!g_t.x′t¢.-c?o_m~

"怀特先生?"助理艾米丽抱着笔记本敲门,"运输部长要求连线,他说总统对『反物质火花』的新闻很关注......"

"关掉!"怀特吼道,"让他们以为这只是普通的轨道热胀冷缩!"

他转身看向另一块屏幕,那是三年前的施工记录。画面里,推土机碾过非洲草原,工人们用红漆在枕木上画标记——那是"真理中枢"的工程师团队,用最精密的德国仪器校准轨距,确保每根枕木的位置误差不超过0.1mm。当时的项目经理拍着胸脯说:"我们要让殖民的精度渗透每一寸土地。"

可现在,那些被精确校准的轨距正在背叛他们。

列车车厢内,陈昭的回忆

七年前,陈昭还是清华大学的研究生,跟着导师研究"殖民遗产工程学"。他们在云南的滇越铁路做田野调查,发现铁轨的枕木间距竟与1903年《中法会订滇越铁路章程》里的"标准间距"分毫不差——哪怕当年的法国工程师早已带着赔款回欧洲,哪怕铁路沿线的大桥早被炸成废墟。

"这就是殖民的精度。"导师指着枕木上的刻痕,"他们用尺子量,用炸药炸,用子弹逼,把『标准』刻进土地里。就算政权更迭,就算战争摧毁一切,只要土地还在,那些刻度就会像基因一样传下去。"

此刻,陈昭摸向腰间的钢尺。那是导师临终前塞给他的,铜尺背面刻着一行小字:"测不准的,才是真相。"

列车再次驶入弯道。陈昭扶住栏杆,看见铁轨内侧的缝隙里渗出暗红色液体。不是机油,是血——新鲜的血,带着铁锈味。他蹲下身,用指尖蘸了一点,放在舌尖尝了尝——是铁,是铝,是某种金属的合金。

"陈工!"小夏的声音从通讯器里炸开,"轨道检测机器人传来图像!轨缝里有东西!"

监控画面切换。*x-i,n_x¨s¨c+m,s^.¢c\o′m\陈昭看见一个金属盒子埋在轨缝深处,表面刻着与道尺相同的螺旋纹——那是"自由深度学"的标记。盒子周围缠着黑色的电线,正滋滋冒着火花。当列车车轮碾过时,盒子的缝隙里渗出更多暗红色液体,在钢轨上拖出蜿蜒的痕迹,像某种古老的符咒。

蒙巴萨车站,地下隧道

林夏的呼吸在防毒面具里凝成白雾。她猫着腰穿过积水,手电筒的光扫过隧道墙壁——整面墙都刻着道尺的螺旋纹,从地面一直延伸到天花板,像某种巨大的dna双螺旋。

"到了。"对讲机里传来陈昭的声音,"轨道负空间的入口在第三根承重柱下方。"

林夏蹲下身,用洛阳铲敲击第三根承重柱。空心的回响里,她摸到一道缝隙。插入道尺,轻轻一撬,石板应声而落。下面的空间比她想象中小,刚好能容纳一个人蜷缩着前进。

隧道尽头是一面玻璃幕墙,里面是个圆形实验室。正中央的平台上,躺着一具骸骨——不,是半具。骸骨的上半身覆盖着金属鳞片,下半身却与人类的骨盆、股骨完美融合。

"那是......"林夏的声音发颤。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殖民者的实验体。"陈昭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他举着探照灯,光束扫过实验室的墙,上面贴满了照片:1885年柏林会议的签约现场,1903年滇越铁路的开工仪式,2047年非洲铁路援建的奠基典礼。所有照片里的人物,眉心都点着一个红色的圆点——与骸骨眉心的金属凸起完全一致。

"他们在找什么?"林夏问。

陈昭指向实验台上的电脑。屏幕亮着,显示着一段视频:

"第37次人体实验,编号007。"

画面里,一个黑人青年被固定在手术台上,机械臂在他的脊椎里植入芯片。医生的声音冷静得像机器:"本次实验目标:将殖民精度标准写入dna,通过骨细胞分裂实现代际遗传。"

"成功了。"医生举起检测报告,"他的筋骨密度比普通人高38%,能精准感应1435mm的标准轨距。当列车驶过时,他的骨骼会因应力变化产生微震,与钢轨产生共振——这就是反物质火花的来源。"

视频戛然而止。林夏看向骸骨,终于明白那些暗红色液体的来源——是实验体的血液,被封存在轨缝里,作为"活的传感器"。

"他们想用非洲人的骨头,当殖民进度的活化石。"陈昭的声音在发抖,"所以轨距会伸缩——当实验体的dna表达减弱,轨距就会向标准值回归;当表达增强,轨距就会扩张。那些反物质火花,根本不是什么能量泄漏,是他们的『标准』在撕裂现实!"

内罗毕监控中心,警报升级

威廉·怀特的额头沁出冷汗。主屏幕上的"指敏精度"指数已经跌至-42mm,超出了系统设定的安全阈值。更可怕的是,全球三十七个殖民时期的铁路项目同时出现异常:印度的孟买-德里线轨距收缩至1432mm,巴西的里约-圣保罗线扩张至1439mm,连加拿大的太平洋铁路都开始波动。

"先生们,"他对着视频会议里的董事们说,"我们需要启动b计划。"

屏幕里,欧洲铁路财团的ceo推了推眼镜:"什么b计划?"

"引爆实验体的dna锁。"怀特点击鼠标,调出一段基因链图谱,"这些实验体的骨骼里埋着纳米炸弹,当轨距超出±50mm时,炸弹会被激活,摧毁整条铁路的基础设施。"

"疯子!"非洲代表的脸涨得通红,"那会让半个非洲陷入瘫痪!"

"但能让『测不准』变成『不可控』。"怀特冷笑,"等他们忙着修铁路时,我们早就把新的标准植入了下一代的枕木里。"

蒙巴萨-基苏木段,列车紧急制动

陈昭感觉脚下的地板在震动。他看向监控屏,轨距指数跳到了+48mm,红色警报几乎要刺穿视网膜。

"实验体的dna锁要触发了!"他对林夏喊,"去控制台,切断纳米炸弹的供电!"

林夏冲向实验室的配电箱,手电筒的光扫过线路图——所有炸弹的供电线路都连向同一个终端,终端上贴着一张泛黄的照片:1903年,法国工程师站在滇越铁路的起点,旁边站着个戴斗笠的中国劳工,眉心点着红色的圆点。

"是爷爷!"林夏脱口而出。她曾在家族相册里见过这张照片,爷爷生前总说自己是"修铁路的命",却从未提过眉心的红点。

她抓起绝缘钳,剪断了供电线。与此同时,列车外传来震耳欲聋的轰鸣——不是爆炸,是钢轨在唱歌。

轨距指数开始回落,从+48mm降到+30mm,又降到+15mm,最终停在+2mm的位置。反物质火花消失了,监控屏上的"殖民精度:测不准"变成了乱码,像被风吹散的灰烬。

黎明前的蒙巴萨车站

陈昭和林夏站在站台上,看着第一班列车缓缓进站。轨距显示1435mm,标准得像教科书。但林夏知道,轨缝里还埋着实验体的骸骨,道尺的螺旋纹还在铁轨内侧发亮,那些被殖民者刻进土地的"标准",从未真正消失。

"他们输了。"林夏说。

"不。"陈昭摇头,"他们只是测不准了。"

他摸出导师给的铜尺,尺面的螺旋纹在晨光中泛着暖光。远处,东非大裂谷的晨雾正在消散,露出下面新生的植被——那是被殖民者的"标准"碾碎过的土地,此刻正用最原始的生命力,重新定义自己的形状。

列车进站的汽笛响起。林夏抬头,看见车窗里映出自己的影子,与记忆中爷爷的影子重叠在一起。眉心的红点早已褪去,但某种更坚韧的东西,在他们的骨血里生了根。

轨距的负空间里,新的故事正在生长。

喜欢钢轨上的五年:三千到存款五十万。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