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1月28日,哈巴罗夫州东南部沿海,一个叫瓦宁基的小镇。¨3¢8+k+a·n+s\h·u′.*n!e\t-
这是一个以渔业捕捞为生的沿海小镇,人口有万余人,在远东地区算是大镇子了。
但是这个镇子上没有大码头,只有两个能靠泊几百吨渔船的渔港码头。
此时,经过长达20天的疯狂搬迁,远东叛军全数退守库页岛,还有几十万人口被挟持了过去,以及上百万吨的物资。
对此,政府军毫无办法。
因为别列夫斯基手里有整个太平洋舰队,七百多艘舰艇,而且是毫发未损的。
美国海军不敢动手,除了监视,划出禁航区,不让太平洋舰队靠近之外,他们别无他法。
如果动手,那战争的性质就由苏联内战演变为美苏之间的战争了,这正是美国一直要避免的情况。
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远东叛军退到了库页岛。
美苏双方对东大军队止步不前没有办法,东大这边的理由是充分的,进入1月份后,远东地区到处都结冰了,而且东部突击群只有几个旅的兵力,根本截不断远东叛军的退路。
最关键的是,东大海军太弱了,无法和太平洋舰队抗衡,海上作战就别想了。
美国海军又不能直接下场。
就这么的,让别列夫斯基带了带了大量的人员和物资退守到了库页岛。
李干的真实目的不难猜测。
让美苏想不到的是接下来的事情。
这天夜里,十几艘登陆舰艇悄然出现在了瓦宁基镇码头东部海面。
几乎同时,从南边开过来一支军队,是连绵不绝的军队,全部是摩托化行进,而且其中还有不少坦克装甲车。
天寒地冻的,瓦宁基镇的居民早就睡觉了,被轰隆隆的发动机声吵醒。
他们爬起来一看,顿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
码头没有能靠泊大型船只的地方,但是,好些登陆舰是具备冲滩能力的,这些船只直接冲滩,打开船首的舱门,那些部队就源源不断地登船,装满一艘开走一艘,直接横渡鞑靼海峡前往库页岛乌戈列尔镇。*k^u¨a?i\d,u\b′o?o/k..,c?o¨m+
瓦宁基镇和乌戈列尔镇只隔着个鞑靼海峡,直线距离不到150公里,以船队的航速,8-9个小时就能完成运输。
这些部队是原先被困在滨海边疆区的叛军。
没有人知道他们是怎样逃出生天跑到这里来的,也没有人知道他们是怎样和库页岛的大部队联系上,策划实施这次海上大退却的。
仅仅24个小时,足足7万叛军以及大量武器装备、作战物资,就悉数撤退到了库页岛。
等到美国的卫星侦察确认了此事后,已经完了。
就算他们发现,他们也没有办法,因为鞑靼海峡在太平洋舰队的控制中。
但是,贝希小组却找到李干,提出了强烈的抗议。
贝希愤怒地说道,“李先生,我们签署了大量的协议,通过了多项对你们有利的法案,但是你却放任滨海边疆区的叛军逃到库页岛,这是严重违法协议的行径!”
李干反问道,“我们违反了协议的哪一款哪一条?你指出来。”
贝希顿时语塞了。
至于法案,对他国并没有约束力。
李干沉声说,“我们严格按照协议出兵协助苏联完成了平叛,现在远东叛军已经全部撤退到了库页岛,我们已经完成了该我们做的事情。”
“怎么,事实摆在面前,你们要恶人先告状撕毁协议吗?”
贝希无言以对。
协议里没有任何一个字提到东大必须要剿灭叛军,这当然不是漏洞,而是协议里本身就不能出现这样的字眼、条款。
李干不怕美国人反悔,因为反悔的代价更大。
贝希不得不退而求其次,道,“别列夫斯基大概率会南下进攻北海道,远东的危机没有解除。”
李干反问道,“此前,你们承诺会解除别列夫斯基手里的核武能力,结果呢?”
“他手里那二十多艘战略核潜艇,现在在哪?还有远东地区那些发射井,你们履行承诺对其展开打击了吗?”
两个问题问到贝希哑口无言。?x-q^k-s¨w?.\c^o′m′
这一方面,美国退缩了。
还是那句话,他们担心和苏联爆发正面战争。
其实,远东地区的发射井,是政府军自己摧毁的,他们比谁都担心,别列夫斯基会用这些发射井向莫斯科发射导弹。
不过,越来越充分的情报表面,别列夫斯基尽管选择了最激烈的方式夺权,但他还是有底线的。
不适用核武器就是其中一条。
问题是,那二十多艘不见了踪影的战略核潜艇,始终是一个巨大的隐患。
李干的意思很明显,该我们做的我们已经做到的,该你们做的,你们却远远没有做到。
你没资格在我面前指责我的工作成效。
眼看贝希出师不利被问得哑口无言,威尔逊立即站了出来。
他道,“李先生,要彻底解决这个隐患,最好的办法是对别列夫斯基等叛军高层实施斩首,我们应该加强合作,一起消除叛军的核武威胁。”
李干摇头拒绝,“我们没有在一千多公里实施斩首行动的能力,你们怎么做,我们不反对。”
开什么玩笑,李干巴不得别列夫斯基挥师南下猛攻小日本呢,怎么可能会对其进行斩首。
最关键的是,瓦西里一直在这里,李干和他是保持着沟通的。
一句话,东大把远东叛军摁在地上狂抽,但别列夫斯基却不记恨,他知道其中的原因。
归还7万人部队和装备,是李干给别列夫斯基的一个强烈信号——只要你不在我家门口嚯嚯,其他的我不管。
在别列夫斯基看来,他可以确定一点,如果他南下进攻北海道,东大是不会插手的。
他要评估的就是,美国会不会插手。
美日有安保条约,那就是个军事盟约。
一句话,小日本遭攻击,美国佬要出手帮忙。
问题在于,别列夫斯基手里有二十多艘战略核潜艇,已经撒向了太平洋,这些战略核潜艇让美国佬投鼠忌器。
像别列夫斯基这种战争疯子,给他逼急了,真往美国本土发射核弹头弹道导弹怎么办?
别说几百枚,就是一两枚,美国佬也承受不起。
失控的二十多艘战略核潜艇,就好比架在美国佬脖子上的一把剑。
在这种情况下,硬来是不行的,美国佬不但从东大这边下工夫,还在通过其他渠道和别列夫斯基秘密联系。
美国佬的条件大致如此——只要你不进攻北海道,万事好商量。库页岛一下子涌进两百多万人,根本养不活。你得买粮食吧,你得买生活物资吧?我可以提供帮助。
根据官方统计,远东地区人口800多万,其中70%集中在阿穆尔、哈巴罗夫、滨海边疆区这三个地方。
别列夫斯基退守库页岛时,带走了100多万人,加上手里的几十万军队,再加上库页岛本身有60万人口,此时库页岛的总人口近300万人。
渔业是库页岛的经济支柱,但是,因为有冬季漫长的冰封期,渔业成本相当高昂,制约了发展。
其次是林业,岛上森林覆盖率高达60%,同样因为技术和资金关系,发展不理想。
倒是有很丰富的油气资源,制约发展的因素也是技术和资金。
苏联的发展重心是欧洲部分,远东这边的苦寒之地,从来都是慢几拍,更别说库页岛了。
别列夫斯基要养活库页岛上的军民,势必要进口粮食,首先得吃饱饭!
有多少粮食有多少兵,有多少粮食有多少地盘,这条真理恒古不变。
别列夫斯基跑到库页岛的时候,把远东地区能找到的粮食,大部分都带走了,根据统计,撑死了维持半年时间。
也就是说,他必须现在想办法搞粮食了。
美国人派了个代表与他秘密会晤,提出供应粮食,条件是不能进攻小日本。
别列夫斯基正发愁呢,当即狮子大开口,提出了一份长长的援助清单。
他很清楚,如果自己拼死一搏,美国人除非从本土调兵,否则靠日韩这边的驻军,根本挡不住他的铁骑。
至于小日本,他压根没放在眼里。
双方就这么反反复复地拉锯式谈判。
而东大和苏联这边,开始落实出兵前的协议了。
不出李干所料,安德洛夫很不痛快,理由是远东叛军没有剿灭,目标没有达成,此前的约定不能兑现。
李干也干脆,行,那我就撤回去。
在鞑靼海峡中部西海岸,距离尼古拉耶夫斯基城仅50公里的东部突击群奉命回撤,这支强悍地面作战力量一离开鞑靼海峡中部西海岸,别列夫斯基立即组织三个师从尼古拉耶夫斯克登陆。
东大领土时期,这个地方叫庙街(非香港庙街)。
这个人口三万多人的城镇,距离库页岛仅有25公里,不到两个小时,太平洋舰队就把三个师送上了庙街。
这三个师立即在海军火力的支援下,向已经抵近到乌利奇市的政府军一个军发动进攻,攻击非常的犀利。
仅仅十个小时后,别列夫斯基又投入了三个师,发起了乌力奇战役!
别列夫斯基手里的部队大部分都是打过阿富汗战争的,战力高政府军一大截,而且又是困兽犹斗,一条道走到黑的情况下,迸发出来的作战意志不是政府军所比拟的。
最关键的是,别列夫斯基在部队里实行了按劳分配土地的政策,许诺占据大远东地区后,将土地分配到官兵手里,全他妈能当地主。
这个政策,让叛军对他死心塌地。
政府军内部本身矛盾重重,战斗意志完全比不上叛军。
乌力奇战役后,别列夫斯基竟然重新占领了整个阿穆尔河北部流域。
这下,安德洛夫麻爪了,他怎么都想不明白,在东大军队下丢盔弃甲的叛军,为什么能把政府军打得落花流水。
李干没惯他毛病,命令东部突击集群一口气退回到了滨海边疆区和哈巴罗夫州交界处,一副随时撤回国内的态势。
安德洛夫急了,连忙重启出兵谈判,但这一次,不拿出点实实在在的东西是不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