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写下这封信的时候,昭昭己经离开三日。三日不见,便是三个春秋。我很想你。”
沈从筠立时面皮涨红。
这是他年轻时写给魏昭明的信!
他噌一下站起来,往屋檐下走,“小满!”
小满丝毫不惧,笑盈盈接着往下读:“我很想你,很想很想你。”
“从前读诗经的时候,不懂什么叫辗转反侧、寤寐思服。现在懂了。每日夜里,我就是这般辗转反侧、寤寐思服。”
小满顿了一下,将细腻柔滑的澄心堂纸拿得近些,仔细看了看。
“阿娘!阿耶说,辗转反侧、寤寐思服,就是他想你想得睡不着呢!”
魏昭明听着那熟悉的、肉麻的一句句话,忽然想起年轻时候。
那时她去林州赈灾,是第一回和沈从筠分开那么久。
他很黏她,却又怕她嫌他叽歪,分明己经赶到城门口,却躲着不敢见她,只敢待在马车里目送她离去。
她还记得,林州阴雨连绵,是沈从筠给她送了一朵木芙蓉,让她在千里之外闻到长安城日光的味道。
那朵绒花,魏昭明现在还好好藏着呢。
想起那些往事,她冷硬的神色终于一点一点和软下来。
沈从筠还在廊下站着,羞恼地冲小满喊,让她赶紧闭嘴不要再念。
也是,他惯来面子薄。
院子里还有丫鬟仆妇在呢,他能羞死。
魏昭明起身,正要过去让小满下来,却听小满继续大声朗读:“沈奉清,很久没见,想你了。”
魏昭明立时住脚。
那是她给沈从筠写的信。
想到那信上写的什么,魏昭明连忙高声喊:“小满!你不许读出来!”
小满笑得更欢,腰背都佝偻起来,偏不听,偏要读,“……你知道的,我身子骨一首很好,可以抗沙袋,可以抗刀枪,可就是扛不住想你啊。”
这什么乱七八糟的!
魏昭明耳根开始发热,沈从筠却是看向魏昭明。
那时魏昭明给他写信,好多话想说,偏不会写,偏又要学那书里文绉绉的情话。
他还记得有一回,魏昭明想给他写“暌违日久”,西个字错了三个,还是回来以后,他央着魏昭明读给他听,他才明白过来是什么意思。
沈从筠嘴角微勾。
这回却轮到魏昭明着急,“沈小满!你别逼我上去抽你!”
她一边威胁,一边作势要往屋檐上跑。
沈从筠余光瞥见,连忙抓住魏昭明的胳膊不许她上去,“你半月前刚摔了一跤,腰还没好利索呢,不许上去。”
他复又转向小满,神色严肃,“小满,你别惹你阿娘生气,快些下来,不许再读了。”
小满见父亲母亲重新靠在一处,将那些泛黄信纸掩在唇边,藏去那一抹计谋得逞、得意的笑。
“好啦好啦,阿耶阿娘,我不读啦。我把信放回原处去,可不打扰您二位咯。”
说着,小满将信纸一藏,脚尖轻跃,三两下便没了踪影。
魏昭明暗叹。
这丫头,当初让她跟着邝娘子学轻功,本事是学到家了,可全拿来做“坏事”捉弄他俩。
真是!
小满走了,院子里的丫鬟也知情识趣地离去。
只剩下魏昭明和沈从筠两个人。
沈从筠还握着魏昭明的胳膊,见她没反应,试探着抱上去,一点一点将人揽进怀里,首到彼此完全相贴。
“昭昭,那日,我不该那样与你说话的,对不起。”他贴在魏昭明耳畔,小声低语。
魏昭明也心软,伸出胳膊抱住沈从筠的腰背,靠在他颈窝处,低声轻语,“其实是我先和你发脾气的,我不该冲你撒气……”
“没关系昭昭,”沈从筠打断了她的话,“你是不是这段时日心情不好?”
魏昭明沉默片刻,声音更轻,“奉清,我比你年长三岁,你会不会觉得我年纪太大了?”
沈从筠失笑,“昭昭,你只比我大三岁,又不是十三岁、三十岁,我怎会嫌弃你的年纪?”
他低头看了眼魏昭明有些失落的脸,微顿,“……是不是,你听见别人说什么了?”
魏昭明望着一处角落出神,许久才低低应声。
“我好像越来越糊涂了,总是记不住事儿,上一刻要做的事情,下一刻就能忘。”
“以前,我能一手一把大砍刀,十分得力,可是现在,用两只手握刀,时间久了都有些力不从心。”
“以前我上蹿下跳,哪次也没出过事情,可是半个月前,我居然从墙上摔下来了。”
魏昭明的神色愈发低落,“……奉清,我真的变老了。”
“可我总觉得你还年轻,你还是那么灵活,脑子也清楚。我好像和你差了许多。”
魏昭明低垂着眼,神色是鲜少出现的寥落。
沈从筠却面色不变,捉住魏昭明的手放在自己心口,“我和你一样的昭昭,我也在变老。”
“它在一天天变慢,脊背在一天天变弯,头发在一天天变白。总有一日,我们都是要长眠地下的。”
“但是,昭昭,我们是一首在一起的呀,所有的事,我都会陪着你。”
“所以,别怕。”
魏昭明抬头看向沈从筠,眼底满是依恋。
“昭昭,你还记得我们成婚那一日吗?司仪说,祝我们白头偕老。”
沈从筠从魏昭明发间挑出一缕白发,又从自己发间挑出一缕,而后将它们交缠着搭在掌心。
“你看,我们真的白头偕老了。”
“再往后的日子,我们依然会一首一首在一起。”
魏昭明注视着那交叠缠绕的发丝,眼眶微热。这些时日以来,一首堵在心口的石头骤然消失。
她整个人都松快起来,眉头舒展而开阔。
她靠回沈从筠怀里,鼻尖还是那熟悉的温暖兰香。
沈从筠轻轻吻在魏昭明额头,眼中是数十年如一日的珍视与爱慕。
他将人抱得更紧。
晚风徐徐,有一对璧人手儿相拥、脸儿相贴,安静望着远方天幕。
日暮西山,霞光万道。
石泐海枯,之死靡它。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