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场陷入了短暂的死寂,随即爆发出震耳欲聋的喧哗声。~萝+拉?晓~说¨ !庚·芯\醉¨快′
记者们疯狂地举着手,闪光灯此起彼伏,所有人都想第一个提问。
“安静!”沈良的声音压过了嘈杂声,“我知道大家有很多疑问,但我只回答三个问题。”
一个德国记者抢先开口:“沈先生,华夏重工何时开始研发超音速客机的?为什么之前从未公布过这个项目?”
沈良淡淡一笑:“华夏重工的超音速客机项目启动于三年前。我们之所以保密,是因为我们不希望像某些公司那样,还没有成果就大肆宣传,炒作概念。我们更愿意用事实说话。”
台下传来一阵窃窃私语,不少人明白他这话是在暗指波音和空客近年来频繁发布的概念机计划。
一个英国记者紧接着问道:“您能透露这架原型机的具体性能参数吗?”
“最大速度马赫2.5,续航里程8000公里,载客量120人。”沈良报出的数字让现场再次陷入震惊。
这个性能指标已经超越了当前所有的超音速客机项目,甚至比协和号还要先进。
最后一个问题来自一个日本记者:“沈先生,您如何证明这不是华夏重工的营销噱头?”
沈良的眼神瞬间变得锐利如刀。
“营销噱头?”他冷笑道,“48小时后,你们就能看到答案。到时候,欢迎全世界的媒体和航空专家来现场观摩。我们会进行全程直播,让所有质疑声彻底闭嘴!”
说完,沈良转身离开了讲台,留下一群还想继续提问的记者。
新闻发布会的视频迅速在全球传播,各大媒体都在头版头条报道了这一消息。
“华夏重工声称48小时后进行超音速客机飞行演示”
“中国航空工业的惊天豪赌”
“沈良:让质疑声彻底闭嘴”
与此同时,在航展的某个角落里,几个穿着西装的外国人正在紧急开会。′d,a~w+e/n¢x?u/e¨b/o`o!k-._c·o′m*
“该死的!这个沈良比我们想象的更难对付!”一个金发碧眼的中年男子狠狠拍着桌子,“现在怎么办?”
“冷静,马克。”另一个戴着眼镜的男子摆摆手,“他说要进行飞行演示,但谁知道是真是假?说不定就是在虚张声势。”
“可万一是真的呢?”马克焦急地说道,“如果华夏重工真的有超音速客机,那我们多年来的技术优势就完全没了!”
“不会的。”眼镜男子推了推镜框,“超音速客机的技术壁垒极高,涉及材料科学、发动机技术、空气动力学等多个领域。即使是我们,也花了二十多年才勉强取得突破。中国怎么可能在短短几年内就…”
“别忘了,这个沈良可不是普通人。”马克打断了他,“他从一个钢铁厂的技术员起家,一步步把华夏重工做到今天这个规模。我们已经在他手上吃过太多亏了!”
眼镜男子沉默了几秒钟,然后说道:“那我们就想办法阻止这次飞行演示。”
“怎么阻止?”
“很简单。”眼镜男子的嘴角勾起一抹阴险的笑容,“联系我们在法国航空管理局的朋友,以安全为由禁止华夏重工的飞行演示。毕竟,一架未经充分验证的原型机在人口密集区飞行,确实存在安全隐患。”
马克眼睛一亮:“好主意!这样既能阻止他们,又显得我们是为了公众安全着想。-E+Z.晓,说?王* +已-发·布¨最~新¢蟑+截¨”
“不过,我们也要做两手准备。”眼镜男子继续说道,“万一他们真的飞起来了,我们也要有应对措施。”
“什么措施?”
“技术窃取。想办法弄到他们的技术资料,然后…”
两人相视一笑,心照不宣。
而此时的沈良,正在酒店房间里紧张地协调着各项工作。
“海峰,国内那边怎么样了?”
“沈总,技术团队已经连夜赶工,新的展示部件预计明天下午就能到达巴黎。”
“好。小张,媒体那边联系得怎么样?”
“已经有三十多家国际媒体确认参加明天的飞行演示,包括cnn、bbc、法新社等主流媒体。”
“很好。”沈良点点头,然后拿起电话,“喂,老刘吗?是我,沈良。”
电话那头传来刘总工程师略显疲惫的声音:“沈总,您放心,我们的'鲲鹏'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明天的飞行演示绝对不会有任何问题。”
“鲲鹏”是华夏重工超音速客机的代号,寓意着中国航空工业像传说中的神鸟一样,展翅高飞。
“老刘,我知道这次时间紧迫,给你们增加了很大压力。”沈良的语气带着歉意,“但这次演示对我们太重要了,关系到华夏重工的生死存亡。”
“沈总,您别这么说。我们都明白这次演示的意义。”刘总工程师的声音坚定起来,“为了这一天,我们准备了三年。明天,我们就要让全世界看看,中国人也能造出世界一流的超音速客机!”
挂断电话后,沈良走到窗边,望着巴黎夜晚的灯火。
明天的飞行演示,不仅仅是一次技术展示,更是一场关于国家尊严的战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他想起了三年前刚开始这个项目时的情景…
那时,华夏重工刚刚在重工机械领域站稳脚跟,沈良就提出了进军航空工业的想法。
“沈总,您确定要做超音速客机?”当时的技术总监老王一脸担忧,“这个领域的技术门槛太高了,而且投资巨大,风险极高。”
“风险大,收益也大。”沈良当时就是这么回答的,“而且,我们国家迟早要有自己的超音速客机。与其等别人来做,不如我们自己先做。”
“可是我们没有相关经验啊。”
“经验可以积累,技术可以攻关。”沈良的语气充满了决心,“我们从零开始,一步一步来。”
于是,华夏重工成立了专门的航空事业部,从全国各地招聘了上百名顶尖的航空工程师。
沈良利用自己对未来技术发展的了解,为团队指明了研发方向。他知道哪些技术路线是死胡同,哪些材料能够突破性能瓶颈,哪些设计能够兼顾安全性和经济性。
但即使有这些优势,研发过程依然充满了挫折。
第一次发动机测试时,巨大的轰鸣声刚响起三秒钟,发动机就发生了爆炸。幸好是在专门的测试台上,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损失了上千万的设备。
第一次风洞测试时,模型在高速气流中解体,碎片把风洞都砸坏了。
第一次全机地面测试时,起落架在滑跑过程中突然断裂,整个机头都撞变形了。
每一次失败,都有人提出放弃。
“沈总,我们的技术积累还不够,不如先从常规客机做起吧。”
“沈总,超音速客机的市场前景不明朗,协和号都停飞了。”
“沈总,我们的资金消耗太快了,再这样下去公司的现金流会有问题。”
但沈良从未动摇过。
他知道,只有在最困难的时候坚持下去,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
“失败是成功的垫脚石。”这是他经常对团队说的话,“每一次失败,都让我们离成功更近一步。”
终于,在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后,“鲲鹏”原型机完成了首飞。
那一天,沈良站在跑道边,看着银白色的客机冲上云霄,心中的激动无法言喻。
三十多年的重工业经验,让他深深明白这一刻的意义。
这不仅仅是华夏重工的成功,更是中国航空工业的突破。
从此以后,中国人再也不用仰望别人的超音速客机了。
现在,就是向全世界展示这个成就的时候了。
第二天一早,沈良就接到了一个令人不快的电话。
“沈先生,我是法国航空管理局的皮埃尔局长。关于您计划进行的飞行演示,我们有一些安全方面的担忧…”
沈良的脸色瞬间阴沉下来。
果然,对手开始使用行政手段了。
“皮埃尔局长,请问具体是什么安全担忧?”沈良压抑着怒火问道。
“您的原型机没有经过我们的适航认证,在法国领空进行飞行存在安全隐患。”皮埃尔的语气官腔十足,“为了公众安全,我们不能批准这次飞行演示。”
“笑话!”沈良再也忍不住了,“协和号当年首飞的时候,也没有经过适航认证!所有原型机的试飞都是在没有适航认证的情况下进行的!这是国际通用的做法!”
“沈先生,请您冷静。我们的决定是最终的。”
“好,很好。”沈良冷笑道,“皮埃尔局长,我想问问您,是谁给您施加的压力?”
喜欢1980重生:重工帝国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