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7章 中微子现!震撼全场!四费米子理论!首个弱力理论!
在大佬们的注视下,泡利从容地走到圆桌前方。.l+a^n¨l_a?n-w-x¢..c~o?m¨
在如此超逼格会议室的加持下,哪怕是泡利这样跳脱性格的人也变得沉稳起来。
他向在场众人点头示意后,便开始了自己的报告:
“今天我的演讲内容是关于β衰变的一些思考。”
“卡文迪许的查德威克博士,曾经在β衰变实验中,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
接着,泡利再次简单叙述了关于电子能量连续的问题。
在场的都是物理大佬,即便不是专门研究β衰变的,也很容易理解。
“所以,这里就有一个矛盾。”
“为什么中子衰变产生的电子,其动能不是一个固定值,而是一个连续值呢?”
“而且这个值还远远低于理论上电子的动能值?”
“这意味着有一部分能量消失了。”
“我查阅了近几年的所有相关论文,目前还没有找到合理的解释。”
这时,主持人郎之万忽然说道:
“我记得玻尔教授曾用能量不守恒解释这个问题。”
泡利点点头。
“没错,但这个解释并未得到承认。”
“有点太惊世骇俗了。”
泡利这些年也经常去玻尔的理论研究所,两人关系很好。
所以,他可以开个小玩笑。
玻尔露出一丝无奈的笑容。
当初就因为这个事情,他还被很多人嘲笑。
“玻尔教授总想搞个大新闻。”
泡利继续说道:
“所以,我今天给出了一个全新的解释。”
哗!
众人皆是一惊!
在大家看来,泡利这小子虽然嘴毒了点,但实力却是杠杠的。
而且他不仅喜欢质疑别人,同样也严格要求自己。
在布鲁斯会议这样的高端场合下,他要给出一个遗留问题的答案,必然是经过了深思熟虑。
至少他自己被说服了。
而且β衰变问题,事关弱力,极其重要。
目前量子场论的思想,在应用到强力、弱力、引力上时,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
所有大佬都被折磨的睡不着觉。
实在太难了。
所以,如果弱力领域有突破,绝对是一件大喜事。
在众人的期待下,泡利说道:
“布鲁斯教授认为,中子在发生β衰变后,会生成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
“但我认为,中子还会额外生成一个新的粒子!”
“正是这个粒子带走了消失的那部分能量,转换成其自有的动能!”
“如此一来,就能解释β衰变的问题。′r`a?x~s_w_.¢c!o-m,”
轰!
话音刚落,房间内顿时一阵惊呼!
泡利如此大胆,竟然预测了一个新的粒子!
海森堡闻言,神色震动!
泡利师兄沉寂了好几年,终于要再次一鸣惊人了吗?
“我了解他的性格,他绝对不会胡乱猜测。”
不过在场的毕竟都是大佬,能沉得住气。
众人知道泡利一定还有下文的阐述。
果然,他继续说道:
“我假设这个新粒子的质量和电子差不多。”
“这样它带走的动能就可以符合要求。”
“从电荷守恒的角度看,新粒子不带电,是一种中性粒子。”
“而且从自旋守恒的角度,也能分析出必须存在这样一种粒子。”
接着,泡利便将准备的内容细细阐述。
众人听完之后,无不心头震撼。
引入了这个新粒子之后,可以完美解决β衰变的问题。
一时间,所有人议论纷纷。
李奇维看着泡利的演示内容,微微一笑。
真实历史上,泡利在1930年提出的这个新粒子,就是大名鼎鼎的幽灵粒子“中微子”。
一开始,泡利把这个新粒子,称为“中子”,因为它是电中性的。
但是1932年,查德威克终于发现了质子中子模型中的中子,两者名字冲突了。
后来,费米把名字改成了“中微子”,意为更微小的中性粒子。
因为经过研究发现,中微子的质量并不是如泡利猜想的和电子相当,而是仅有电子质量的百万分之一。
在当时,电子是已知的最小质量的粒子。
中微子的质量比电子还小那么多,哪怕在粒子物理学领域,都足以称得上“微小”了。
这也导致,中微子这个粒子自从被提出后,物理学界一直没有找到它的踪迹。
质量小还不带电,很多探测方法和手段都不能使用。
然而,华夏物理学家王淦昌,却在1942年,提出了一个非常巧妙的探测方法。
他利用反β衰变来探测中微子。
正常的β衰变的核反应公式是:n→p+e+vn:中子;p:质子;e:电子;v:中微子。1
那么聪明的你,肯定想到了,反β衰变的核反应公式就是:p+e+v→n。2
恭喜你,答错了。
这里要重点说明一下。
公式1中的中微子,其真正严格的学名应该是:反电子中微子。*a\i′t^i~n/g+x^i^a`o^s·h¢u~o^.^c\o!m*
所以,正β衰变的过程是,一个中子,生成了一个质子、一个电子和一个反电子中微子。
为什么会生成一个反的中微子呢?
前面提到过,在粒子物理学领域,有非常多的守恒原理。
而轻子数守恒】就是其中一种。
由于电子是一种轻子,轻子数为1,所以方程右侧必须要有一个反轻子,轻子数为1。
这样一来,右边的轻子数为0。而左边是中子,轻子数也为0。
两者守恒。
所以,生成的中微子必须是反中微子。
这时,好奇的你又问了:
“那为什么叫反电子】中微子呢?”
“为什么不直接称反中微子?”
这是因为,在标准模型中,轻子一共有12种类型。
其中三个类型分别是:电子e,渺子μ相当于大号电子,陶子t相当于超大号电子。
所以,你可以直接理解为,有三种型号的电子。
而这三种电子,都有分别与之对应的中微子,分别是:电子中微子ve,渺子中微子vμ,陶子中微子vt。
这六种轻子,又分别有对应的反粒子:
反电子、反渺子、反陶子、反电子中微子、反渺子中微子、反陶子中微子。
这12种粒子就是标准模型中的12种轻子。
所以,现在应该能理解β衰变的真正含义了吧。
回到正题。
按理来说,正β衰变是n→p+e+v反。
那么反β衰变就是p+e+v反→n。
这个过程符合任何守恒定律。
然而事实却是:p+v反→n+e反。
相当于把电子挪到了反应式的右边,所以电子就要变成反电子。
即:一个质子+一个反电子中微子,生成了一个中子+一个反电子。
王淦昌就是利用这个反应规律,首次提出了探测中微子的办法。
具体方法是这样的:
首先用水作为探测器,因为水里面有大量的质子。
如果反电子中微子真的存在,那么它一定会与水中的质子发生核反应,生成中子和反电子。
反电子在形成之后,又会与水中的电子产生湮灭,这个过程会发出两个γ射线的光子。
所以,在水探测器的两边,再加上γ射线探测器,就能检验是否有γ光子。
如果有γ光子,那说明反电子中微子存在,即中微子是存在的。
可惜,王淦昌当时就因为是华夏人的身份,他的论文成果没有得到物理学界的重视和承认。
1956年,美国物理学家莱因斯和柯温,在王淦昌发表的原理上,设计了实验进行验证。
整个实验装置埋在核电站附近很深的地下,减少环境中的干扰。
此外,他们不仅检测反电子和电子湮灭产生的γ光子。
二人还在水里掺入了很多的镉元素。
反应生成的中子,会被镉原子核吸收。
镉原子核吸收中子后,会处于激发态,接着又释放出γ光子,最后落回基态。
所以,如果能同时测量到两种γ光子,那么几乎就能100%证明中微子存在了。
实验结果当然是肯定的,中微子确实存在。
莱因斯也因此获得了1995年的物理诺奖,至于他的同事柯温则因为提前去世,无法获奖。
与莱因斯同获当年物理诺奖的,还有发现陶子t的美国物理学家佩尔。
而我们华夏的王淦昌教授,他却没有得到应得的荣誉。
最后,可能心细的人还有一个问题:
“整个过程和费米好像没什么关系。”
“为什么他有资格给中微子取名呢?”
“他凭什么?”
那是因为费米利用中微子,提出了大名鼎鼎的“四费米子理论”。
这是在量子场论的基础上,首个解释弱力的理论,和汤川秀树发表的解释强力的介子理论是一个等级的存在。
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前面已经知道,粒子可以分为费米子和玻色子。
费米子粒子在同一个空间位置不能迭加,而玻色子可以比如光可以迭加。
很明显,与弱力相关的四种粒子:质子、中子、电子、中微子,全部都是费米子。
1934年,费米提出了能够解释中子β衰变的弱力理论。
他认为β衰变的本质,是参与弱力的四个费米子,在时空同一点发生相互作用的矢量流耦合机制。
利用相互作用的拉格朗日量,他首次创新地给出了电子能谱分布和衰变概率的数学公式,与实验结果基本吻合。
论文一出,就在物理学界引发了巨大轰动。
这是第一个普适的能解释弱力的理论框架,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费米因此名声大噪,成为理论界的大佬,所以他才有资格给中微子命名。
而他的理论由于是关于四种费米子的相互作用,所以也被形象地称为“四费米子理论”。
但是随着量子场论的深入发展,很快,四费米子理论就遇到了缺陷。
第一,它无法解释宇称不守恒现象。见563章
第二,它无法描述高能状态的弱力。
直到后来,电弱统一理论取代了四费米子理论,弱力才被正式终结。
而费米的贡献,则为电弱统一理论积累了深厚的基础,是量子场论历史上的开山之作。
以上,就是关于中微子的提出和发现,以及它与弱力的关系的故事。
由此可见,弱力和强力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历程。
此刻,泡利大胆地提出了这种新粒子,引起众人的极大兴趣。
玻尔首先问道:
“如果新粒子的质量和电子相当,为什么没有形成相应的粒子流呢?”
泡利回道:
“β衰变之所以能形成β射线,即电子流,是因为有额外电场的控制。”
“而这种新粒子不带电,所以发射的方向是四面八方的,无法集中起来,也因此观察不到它的粒子流。”
接着,狄拉克等人都分别提出了几个问题。
有些泡利能够解答,有些则无能为力。
毕竟,这现在只是他的一个猜想。
他连这种粒子的具体质量都还不清楚。
但是在场的众多大佬们,几乎有一半的人,都认可了这个猜想。
因为它不仅完美解释了β衰变中的能量危机,还是对自旋守恒的某种印证。
其中以费米最为激动。
他在听到这个新粒子的一瞬间,好像有某种灵感倾泻而出。
就好像:“这个粒子是为我而生的一样。”
费米摇了摇头,偷笑一声,他觉得自己有点想入非非了。
这时,海森堡忽然笑着问道:
“泡利师兄,你为这个新粒子命名了吗?”
作为泡利的忠实小弟,海森堡是肯定支持这个理论猜想的。
泡利说道:
“还没有。”
“因为我觉得还没有被证实。”
然而,在所有人的惊讶中,李奇维忽然开口了:
“就叫它中微子】吧。”
哗!
全场震动!
这句话透露出的含义可不一般。
“布鲁斯教授竟然也认可了泡利的猜想!”
“十有八九中微子是肯定存在了。”
李奇维的话,就好像一记重锤,砸在泡利的心上,让他兴奋不已。
有了布鲁斯教授的背书,他的猜想起码有9成的可能性。
那可是预言或者发现一种全新粒子的荣誉啊!
物理学目前为止,只有5个人获得了这个荣誉:
电子:汤姆逊;
质子:卢瑟福;
中子:李奇维预言,于隐发现;
反电子:李奇维预言,赵忠尧发现。
而现在,要再加上一个,中微子:泡利预言。
泡利喃喃自语:
“中微子比中子更微小的中子.”
“这个名字真贴切。”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