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1章 核物理盛宴!各方云动!少年团的野望!理论未死,唤吾之名!
反电子的发现,把实验物理的热潮推向了最高峰!
而李奇维的名字又再一次响彻学界。^w\a.n\o¨p+e~n¨.?c-o!m!
反电子证明了相对论性量子力学,即布鲁斯方程的正确性。
这是理论物理学界的巨大突破。
狭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完美统一,仿佛让人看到了一丝曙光。
紧接着,一则来自法国镭学研究所的消息,又为反电子增添了一抹传奇色彩。
原来,伊蕾娜和约里奥在发表完人工放射性的论文后,也曾经深入研究过铝箔放出的射线的本质。
他们发现,射线在磁场中的轨道形状竟然和电子的轨道一样,只不过是反过来的。
伊蕾娜和钱湖州一样,认为那就是电子,可能因为某种原因导致在磁场中的方向改变了。
于是,也就没有再继续上心。
然而,当他们看到赵忠尧的论文后,才猛然惊醒。
“那不是电子,那是反电子!”
可惜,到手的诺奖又飞走了。
据说伊蕾娜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一天一夜,极其郁闷。
李奇维甚至还收到了对方长达十几页的诉苦信。
“布鲁斯叔叔,要是你在的话,我肯定就会问问你的意见。”
李奇维摸了摸鼻子,他虽然远在天边,依然有点不好意思,有种抢了小姑娘东西的感觉。
伊蕾娜夫妇的消息传开后,物理学界顿时一阵惋惜。
“人工放射性和反电子都是必然获得诺奖的成果。”
“伊蕾娜差一点就和她的母亲居里夫人一样,获得2次诺奖了。”
不过,这就是科学研究的常态。
而且这件事让更多的学者看到了实验物理的魅力。
也许不经意间,就会与诺奖擦肩而过。
实验物理,尤其是核物理、基础粒子等领域更火热了。
亚洲境内,仁科芳雄在长冈的大力支持下,在物理化学研究所内部,建造了樱族第一个核物理实验室。
该实验室聚集了当前樱族大部分的知名物理学家,包括荒胜文策、菊池正士等人。
真实历史上,这个实验室就是后来樱族研发核武器机构的前身。
以仁科芳雄为首团队,得到了樱族政府的庞大支持,从粒子加速器到元素分离设备,应有尽有。
但最后功亏一篑!
此外,仁科芳雄还利用自己在欧洲留学时积累的人脉,邀请欧洲顶级物理学家访问樱族,举办物理学前沿讲座,扩展樱族物理学家的眼界。
大部分人都很乐意来,一方面有钱可以拿,另一方面还能顺道拜访布鲁斯教授,一举两得。·2.8-看′书?网` ·更,新¢最~全^
此外,哪怕是玻尔这样的理论物理大佬,也坐不住了。
虽然他本人没有转行实验的想法,但是他的玻尔研究所内招收了很多实验物理学家,比如弗里施等。
有趣的是,弗里施还是迈特纳的侄子。
而此刻的迈特纳,与哈恩和施特拉斯曼一起,三人成为了威廉皇帝化学研究所内有名的三人组。
他们相互合作,共同研究,最近也把目光投向了核物理。
迈特纳物理好,可以设计轰击实验;而哈施两人化学好,擅长分析和测量轰击后产生了哪些化学元素。
双方优势互补后,能催化意想不到的奇妙效果。
因此,三人也逐渐在核物理学界闯出了名气。
而早早转行的费米,则被很多人称赞为“具有敏锐的物理洞察力”。
他明明是一位天才理论物理学家,和狄拉克一起发表了费米狄拉克统计。
但是却毅然转行实验领域,魄力十足。
意大利,罗马大学。
费米倾注了全部的心血,终于得到了回报。
物理实验室正式开始运转,他的团队也组建完毕。
他立下雄心壮志,势必要把罗马大学物理系建成世界第一流的物理系。
费米的团队成员主要包括:拉塞蒂、塞格雷、达戈斯蒂诺、阿马尔迪。
其中几人和他亦师亦友。
由于这个团队的所有成员都没有超过30岁,所以被意大利物理学界称为“帕尼斯佩尔纳大道少年团”。
帕尼斯佩尔纳大道就是罗马大学物理系所在地。
团队成员之间亲密无间,从他们互相给对方起外号就能看出来。
费米因为聪明绝顶、从不出错,所以被称为“物理教皇”。
当然,费米可不敢自傲,他总是笑着说道:
“只有我们几人在一起时,可以这样称呼。”
“要是被外人听到了,恐怕会笑掉大牙喽。”
“只有布鲁斯教授恐怕才配得上物理教皇的称号。”
众人嘻嘻哈哈,不以为意。
拉塞蒂是费米的助手,所以被称为“红衣主教”。
他还是费米的高中同学,学的是工程专业,在实验室的建设过程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塞格雷是除了费米之外,实验室物理最好的人了。
真实历史上,他利用粒子对撞机实验,首次发现了反质子,从而获得1959年的物理诺奖。
达戈斯蒂诺是团队里唯一的化学家。
核物理实验必然涉及到新元素,所以高端的团队都要配备一个化学家。
比如迈特纳三人组、卡文迪许、镭学研究所皆是如此。~s,h!u·b`x!s`.?c.o-m?
毕竟这个时代,化学分离技术还是比较繁琐复杂,需要苦力,不像后世一键搞定。
阿马尔迪则是性格最开朗活泼的人,是团队中的粘合剂,大家经常去他的家中聚会。
真实历史上,当意大利的专政氛围越来越浓时,阿马尔迪是最后一个留在费米的身边的人。
此外,少年团背后的大佬,在行政上支持他们的意大利教育部长科尔比诺,则被称为“圣父”。
科尔比诺是理工科出身,他能理解物理学的最新发展,尤其关注量子力学、核物理等前沿学科。
因此,他非常明白费米的巨大价值。
他力排众议,给了费米在教育方面很大的权力,比如组建实验室等。
费米也一直视科尔比诺为自己的伯乐。
此刻,费米所组建的团队,绝对是目前意大利最顶级的团队了。
而他的目标也很明确,那就是进军核物理领域,提高意大利科学界的国际声誉。
会议室内,少年团正在开头脑风暴会议。
这也是费米从顶级大佬那里学来的经验。
大家随意地坐着,畅所欲言,吞云吐雾,没有任何拘束,让思想自由地飞翔。
也许灵光一闪中,就能迸发出新奇的创造力。
此刻,大家正在思考团队的主要发展方向。
一个牛逼的实验室,一定要有特长。
什么都研究的话,最终只能沦为平庸。
虽然费米已经确定大方向是核物理,但核物理也有更细的分支。
比如人工核裂变、人工放射性、射线研究等等。
所以,能不能找到一个既有前景,又有可行性的具体研究方向,就非常重要了。
<div style=“display: lex; justiycontent: center; gap: 30px; alignitems: lexstart;“>
<div id=“p158121pc“ dataormat=“audio“ datalazy=“alse“>
<div id=“adsecondslotpc“>
化学家达戈斯蒂诺说道:
“反电子的发现证明了宇宙射线或许也是一个很好的领域。”
“广义上讲,宇宙射线也属于核物理的范畴,质子、γ射线都是核中出来的。”
阿马尔迪反驳道:
“但研究宇宙射线实在太讲究运气了。”
“运气不好,可能一年都白忙。”
“而且我们是新组建的团队,没有什么优势。”
几人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的很热烈。
如今实验物理学界公认有四大中心。
分别是:英国卡文迪许实验室、法国镭学研究所、德国研究所、婆罗洲研究所代指一切研究所。
四大中心站在最顶端,傲视群雄。
少年团的目标从来都是朝最巅峰看齐。
这时,费米站起身,走到窗边,打开窗户,让房间内的烟味散去。
接着他说道:
“我倒是有一个想法。”
大家立刻看向他,充满期待。
“中子轰击石蜡能够产生质子,这说明中子的撞击能力十分强悍。”
“如果所有的轰击实验,全部改用中子作为轰击源会怎么样?”
话音刚落,其余几人皆是一惊!
随即他们的眼神越来越明亮。
这倒是一个非常创新的想法,而且最关键的是,目前还没有人尝试过。
现有的轰击实验,主要还是以a射线、质子为主,几乎形成了惯例。
中子当轰击源?从未有人想过。
拉塞蒂立刻欣喜地说道:
“费米,还得是你啊!”
“别人发现中子后就不管了,你却想到了用中子去做实验。”
阿马尔迪却问道:
“可是中子不带电,不能通过加速器加速,它能获得足够的能量去轰击吗?”
费米说道:
“博特所做的实验中,中子的产生就是自然放射产生的,但依然具有很强的轰击性。”
“所以,我认为中子本身的轰击能力甚至就能比肩加速器加速后的粒子。”
几人点点头。
费米那自信从容的气场,令人很自觉地就愿意相信他。
中子作轰击源,从逻辑上看,完全没有问题,值得一试。
然而,物理第二好的塞格雷却提了一个犀利的问题:
“中子的数量太少了。”
“根据目前的实验结果看,差不多每1万个a粒子撞击才能产生一个中子。”
“如此低的产率真的能作为真正的轰击源吗?”
哗!
几人微微皱眉。
塞格雷的质疑还是很有道理的。
中子的轰击能力确实强,但是它的数量太少了。
一个将军再厉害,他也打不过10个小兵。
数量堆死质量可不是开玩笑的。
对此,费米微微一笑。
头脑风暴果然是好东西,在别人的刁钻角度下,他才能压榨自己的才能。
“塞格雷的担忧,我认为有两点可以说服。”
“第一,中子虽然数量少,但是它不带电。”
“这意味着相比其它轰击源,它更容易接近原子核,并与之发生撞击。”
“所以,中子能产生的有效撞击的比例反而更高,能弥补数量的不足。”
众人茅塞顿开。
虽然1万个a粒子才产生一个中子。
但可能100万个a粒子只会有一个粒子撞击到原子核。
而100个中子里,可能有50个中子撞击原子核。
这样一比,数量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第二,我们可以尝试去寻找更强的中子源。”
“中子才被发现不久,关于它的很多性质还未完全弄清楚。”
“或许能找到有别于现有方法的中子源。”
接着,费米意气风发地说道:
“我相信这个方向会带给我们惊喜!”
哗!
这一刻,连沉稳的塞格雷都被说服了。
费米太具有感染力了。
他的想法虽然没有天马行空般的惊世骇俗,但却有着无限的可能。
最后,少年团成员达成一致,先验证费米的想法。
改用中子做轰击实验!
费米去研读放射性书籍和文献,找到产生更强中子源的方法。
其它人则利用现有的方法先开始小范围的尝试。
有了具体的目标后,少年团干起活来就更有劲了。
实验室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所有人都想不到,这个新组建的年轻团队在未来会引起何等的震撼!
真实历史上,费米一开始的实验非常不顺。
原因就是塞格雷所说的中子数量太少的问题,轰击效果不理想。
直到后来,费米终于找到了当时世界上最强的中子源:氡铍混合源。
从此,他便开始了势不可挡的实验逆袭之路。
做到了自己许下的宏愿:恢复意大利科学之荣光。
——
放眼全球科学界,所有国家和个人研究者都在参与这场核物理领域的盛宴。
这不仅关乎个人的成就和荣誉,也代表国家的形象和地位。
有人循规蹈矩,沿着前人的步伐一点点改进。
有人另辟蹊径,以莫大的勇气尝试引领新的潮流。
不管怎么样,这是属于实验的时代,属于粒子的时代。
今日默默无名者,未必不是将来名闻天下者。
量子已死,粒子当立!
很多理论物理学家仿佛迎来了末法时代。
然而,核物理再好,那也只是发现现象,而不能解释现象的原理。
对于这个世界的诠释和理解,终究还是要靠理论物理学家!
他们的人数虽少,却是物理学真正的擎天巨柱。
而当他们快要绝望时,如科学之神般的布鲁斯教授终于再次出手了。
物理学界震动了!
“理论未死,它变得更加璀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