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这点,姚素秋有点心虚,
“师傅,去医院任职的事儿我应该提前给您汇报的,一是距离太远电话里说不清,二是我也想多接触些病患。”
京都的医科大学,全国的疑难杂症汇集在一起,见多识广,挂个职,练手的机会自然也多一些。
第六百七十三章 一枚富婆
金针刘听着徒弟的叙述,心里都不知道该说什么了?这丫头还是太年轻,还真敢下手,就不怕万一出点事,她怎么担得起这么大的责任?
好在丫头运气不错。
最后她除了感慨一句,艺高人胆大,也不知该如何开口了。
作为医者,有时候也是要担风险的,特别是医患之间的关系,一个处理不好,就容易惹祸上身。
有些风险,以她现在的情况,还太嫩了点。
“你是个有气运的人,师傅不教你做人,只告诉你一些世道。”
金针刘说着,看着徒弟意气风发的神色,默默的叹口气。
“运气越好遇见的挫折越少,但有一点你得时刻谨记,幸运之神不会永远眷顾一个人,行医者切记不可骄傲自大,得处处小心谨慎,一点行知踏错都有可能悔恨终身,医者仁心是责任,但有时候也得保全自己。”
金针刘说着,拿起一盒西洋参,打开闻了闻。
“师傅这话或许自私了点,但现实残酷,让人无奈的事儿太多,而我们又属于散医,撑不起救世济民的大伞。所以,不管在任何情况下,你都得保一分清明,凡事莫强求。”
有时候医院闹事的也不少,更何况她们这些没有散医了。一旦出了问题,不但砸了招牌,一辈子都得活在别人的口诛笔伐之下。
曾经,她们刘家也曾遭遇过,被人拦着药铺大门闹事,最后不得已,请了官府的人过来干预才算息事。
但刘氏的招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受到了影响,要不是有膳堂的名声,他们刘家想翻身,怕是不容易。
所以,有时候行医,不是光靠仁心就能解决的。
听着师傅的告诫,姚素秋讶异了下,没想到师傅也知道医患关系难搞,想想也可以理解,师傅从建国前一路走来,经历自然非一般人可比。
“师傅放心,我都明白。”
有时候,做人市侩一点反而更省心,烂好人才会麻烦不断。
她天天忙得很,哪有时间耗在这上面。
而且,就算出手救人,也是选择顺眼的。
“红参我留下,其余的这些你都拿回去自己用,师傅用不着。”
徒弟听话,做师傅的才省心。
“这些都是给师傅调理身体用的,您跟我客气什么?”姚素秋笑了下,指了指旁边的绸子,“眼看天气就热了,回头得空了,我把料子送到裁缝那里,给师傅裁件旗袍穿。”
“不用这么麻烦了,师傅以后要去鲁山定居,山里的气候不适合穿这些,一身棉布衣褂就打发了,糟蹋这好料子做什么。”
金针刘抹了把绸子,轻笑一声。
“怎么就糟蹋了?这种料子穿上舒服,去哪里都能穿。”
姚素秋说着,昂了昂下巴,“再说,你徒弟我现在也不差钱,几件丝绸的衣裳我还供得起,看到这个料子的时候,我就在想,等有机会去江南时,再给师傅多找些花样回来,咱们还着穿。”
好歹她也是枚小富婆,养一个师傅轻松的很。
第六百七十四章 跟我去京都定居
刚得意了一下,姚素秋立马反应过来,猛地拍了下脑袋,懊恼的握着师傅的手,
“瞧我,竟然把鲁山的事儿给忘了?师傅非去不可吗?其实我还准备告诉师傅,我在京都买了院子,是以前那种四合院,还想请师傅过去住呢,以后我要是在京都定居了,有师傅在,我走到哪里都有底气。”
“师傅要是不放心鲁山那里,每到清明节,我陪着师傅去扫墓可好?你一个人住在那里,我实在是不放心,再说您现在年纪大了,身边离不开人。”
“虽然我有时候也到处跑,但我已经想好了,现在日子好过了,咱也不缺钱,找个可靠的保姆照顾您一点也不难。”
姚素秋说着,握着师傅的手摇了摇。
“我今儿也说句您不爱听的话,好好活着,就是对逝去的人最大的安慰,而不是一直沉溺在过去,活在愧疚当中。”
金针刘:“……”
她愧疚吗?
或许吧?
“师傅,跟我一起生活吧,余生让我来照顾你。我知道你不喜欢这个地方,咱们可以去京都定居。”
至于鲁山那边,等七月十五她陪着师傅过去祭祀一下,之后直接安排师傅在京都住下,远离这边,曾经受到的迫害随着时间也就慢慢淡忘了,最起码不用触景生情。
听着姚素秋的打算,金针刘愣了下,这丫头才去京都多久,怎么还买房了?
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