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杨璟的功绩并非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每次都是恰逢其会烈火烹油,无论是最初的巴陵舞弊案,牵出阎立春,亦或是西南之行,阻挡蒙古大军脚步,引入大理使节团、平叛韦镇仙,剿灭白牛教等等。
这一切的功绩,其实都因为杨璟是当事之人,如果杨璟老老实实在推吏的官职上,便是摸爬滚打大半生,也绝不可能达到今时今日的地位了。
赵昀的用心良苦,何尝不是在向杨璟表态,作为皇帝,我信得过你,愿意用你,甚至不惜顶着朝堂的压力,你可不要让我这个做皇帝的失望,让百官们笑话我,打了朕的脸。
杨璟也感受到一股任重道远的使命感,此时又听得赵昀低声问道:“朕想派遣禁军北上支援,你对此事有何看法?”
杨璟昨夜便想好了这件事的对策,不过还是慎重考虑了片刻,好整以暇道。
“官家,臣认为安丰军乃要塞之地,大肆派遣援军,难免打草惊蛇,再者,想要筹措粮草,调动援军,也需要时日,行军也迟缓,只怕厌误了军机...”
“再者,蒙古人内部正在争夺汗位,王族的大将都抽身北上,南边的蒙古人不敢轻举妄动,眼下也只是偷偷摸摸行此等刺杀之事,若咱们挥师北上,他们必定以为咱们想要趁虚而入,到时候可就不是小规模的刺杀和械斗,而是全面的大战了…”
杨璟如此一说,赵昀也双眸微眯,身为一国之君,赵昀其实并非主战派,也不是主和派,他对是战是和,并没有明确的立场,只是随着时局的变化,而左右摇摆。
所以杨璟此时对大局势的审察和判断,也颇为符合赵昀自己的推想,不过赵昀还是朝杨璟问道。
“难道你就没想过,朕要派人北上,不是为了攻伐蒙古人,若是给你当监军?”
赵昀如此一问,杨璟也是心头一紧,不过他很快便微微一笑道:“官家不会的。”
“若陛下信不过臣,臣又如何能带刀站在官家的身后…”
赵昀听得杨璟如此“斗胆”之言,只是哈哈大笑起来,惹得旁边的杨太后不满侧目,赵昀始知自己失态了,毕竟那台上还在表演,文武百官也都在寿宴之上。
“你说的不错,就凭你把我救回来,这功劳就无人可比,朕不信你,还能相信谁?”
杨璟闻言,也有些受宠若惊,朝赵昀表态道:“臣必不辱命!”
赵昀见得杨璟如此严肃,也摆手道:“行了行了,今日乃是太后的寿辰,听说天孙儿排了一出鱼龙曼衍,班子还是你举荐的?”
赵昀如此一说,显然是对花团锦簇进行过详细调查了,杨璟也知道这个事情绝不可能瞒住,便光棍地应了下来。
“是…这班子是臣带入临安的,据说是三国时活神仙于吉的门徒后裔,臣觉着这门手艺难能可贵,便有心扶持了一把,也算给后人留一门手艺吧…“
赵昀闻言,也是赞同地点了点头,而后朝杨璟道:“既是如此,便让天孙儿和那花团锦簇先上台吧,朕可不能整日里坐在这儿,身子骨吃不消,晚些就要回宫了…“
杨璟当即领命,找到了礼部的官员,让他们将花团锦簇的节目往前推一推。
办妥当之后,杨璟干脆来到了后台,见得关鱼龙等人都紧张得说不出话来,杨璟便朝他们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