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宁见状,顿时放下些许心来。
要知道,前几日,东皋书院的同窗们都在书院内到处科普臭号轶闻。
那些故事里,每年有多少学子被抬出来,不是熏得考砸了或是臭晕过去了,还有小命堪忧的等等。
这里面各种五花八门的轶闻轶事,主题都是围绕着臭号展开,听得人心里发麻。
有的轶闻吓得不少学子心慌,托人去打听了一下,在得知南州城贡院的茅房据说是每一百个号房就对应建一个后,纷纷跑去明心寺求佛庇佑:臭号退散!!
然而,实际上关于应试和茅房这两件事,重要的不是求神拜佛避开臭号,而是这些学子们得控制好自己在应试期间喝水和进食的量。
一方面是,小便是不能离开号房的,要在号房内的小瓦盆解决。如果喝水过多,一天下来小瓦盆都满了……那气味,那境况,可想而知多“销魂”。
另一方面是,若是想大便的话,需要先把答卷交给考官,再由考差带去茅房解决。
可是,等人解决完生理需求回来,那答卷上会赫然出现一个黑色的图像,俗称“屎戳子”。
这种有黑章的答卷,会让考官们条件反射给个差评。
毕竟考官们当年也是这样过来的,他们的看法是:屎你都控制不住,你们还能成什么事?
话很俗,理很糙,考官们就是这般“不讲理”。
于是乎,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每一次院试、乡试都会有“剑走偏锋”,“另辟蹊径”的学子,趁巡查的考差走远后,争分夺秒偷偷拉在袜子里,瓦盆里等。
这使得,整个贡院每次开考都是臭烘烘的,没有谁能幸免于难。
针对这些情况,东皋书院的夫子们在休假前就提醒过底下的学子,务必带上巾帕或者要带进考场,是用来捂鼻子和嘴巴的。
当时,这些夫子们说着话的表情,仿佛陷入了回忆一般,甚是一言难尽,不堪回首。
现下,钱勤学和陆杰修拿到的号房亦不算差,不是挨着门、过道、或是茅厕的那些。
待找到自己的号房后,秦朝宁进去放下东西,从自己的包袱里拿一块抹布,倒了点水把床板擦拭两遍,铺上被子。
接着,他把考篮放自己床底下,这样以防万一有人进来动他的东西,他也能察觉。
做完这些后,他才脱下鞋子,往床上一躺,盖章被子开始睡觉。
趁着天还没亮,他得补点觉。
他的身量在狭小的床板上完全能平躺下,还能翻身。因此,他当真熟睡了过去。
待到寅正四刻,黎明时分,院试正式开始。
所有学子需要在戌时前结束缴卷。
铜锣敲响,部分考差们提着考题板在场内巡逻,部分考差们发放考题和答卷。
秦朝宁朝远处看了看,在心里面估算了一下,考差还需要一刻钟才到他这边发放考题和答卷,他便从考篮里把笔墨砚都先摆放好在考案上。
这之后,他就从考篮里拿出两个鸡蛋,给自己剥了,不慌不忙地吃完,再拿起水囊喝了两口水,才收拾好这些东西放置一边去。
等考差终于来到他们这一排,秦朝宁接过了自己的考题和答卷,就开始全神贯注于答题这件事上面。
他先把答卷先放置考案旁的竹篓里,以免不小心弄脏了。然后,他把草稿用纸铺开后,再把考题打开。
考题纸只有一张宣纸,所有题目都在上面。
院试第一天,考题共五道。
题目一:八股文[1]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
题目二:命题诗赋一道。
题目三:策论,[2]“先立德,后为政”。
题目四:杂文,诰书于判书二选一。
题目五:帖经和墨义各十道。
把大的题目过了一遍后,秦朝宁心里有了初步的想法。
题目一,[3]出自《中庸》的《子路问强》篇。原文是刚直好勇的子路问孔圣人,什么真正的强大?然后孔圣人通过北方的强大和南方的强大的差异,表达自己对于中庸,不偏不倚才是真的强大的看法。
在脑海里过了一遍原文后,秦朝宁下意识想到的是[4]“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这是《论语》中孔圣人表达自己对于中庸之道的推崇。
在孔圣人的观点里,中庸之道已经是最高级的品德了!
他的手挪了挪砚台,顿了顿后,决定拿此句破题。
文章开篇先把中庸之道夸一遍,接着引入中庸之道能够带来的好处,然后举例圣人言和典故论证观点,末尾再重新点明自己对于孔圣人的认可,对于中庸之道的认可。
待浏览到题目二,秦朝宁认出该命题是出自《尚书》的。
他把小题看完,就把它先放到一边去。
题目三,是源自《大学》原文的考题。
[5]它的全书通篇内容主要提出了“三纲领”和“八条目”,强调的是立德、立志、立人,贯穿终身。
而“先立德,后为政”,其中意思如表面字义,围官者有德,才能提高治理的政治水平。
先有德行,才有很好的政治治理能力。
在这里,[6]《论语》的《子路》篇中,有表达过同类的观点。“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两相对比,秦朝宁决定从为官直立德、守德、律德着手,来展开写这篇策论。
定好了文章主旨,他就继续往下看。
题目四,他选择写判词。
判词这个,由于被张山长和梁夫子逮着写过不少,相对诰书而言更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