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她另一个考虑的,就是沈婼这生意能否长久做下去。
毕竟她身份特殊,她也没嫌弃对方罪臣之女的身份。
但对方这个身份的确存在很多不确定性。
所以思来想去后,她只叹道:“这事我需要跟大家商量一下,问问她们的自己的意见。”
沈婼没意外她的反应,只是含笑点头,但转瞬又问道:“如果大家都有这个意向的话,柳姨呢?您愿意留下来吗?”
柳红云一愣,不觉抿唇。
沈婼看着她的神情,不用等答案都清楚了。
她遗憾一叹,早有预料,倒也没多少失望,只是道:“没关系,咱还有很多时间,可以慢慢考虑。”
柳红云朝她歉然的笑了笑。
她倒不是不愿意留下来,只是相比之下,她更想回家。
她是最早加入江豚水寨的人,本是一个无家可归,受人遗弃的妇人,在投河时被穆严北救下收留。
而后一群都是被穆严北救下的人,就一起建立江豚水寨。
对她来说,江豚水寨已经是她唯一的家。
哪怕这个家现在被毁了,但她心心念念的是重建,而不是离开和舍弃。
可她也清楚,如果她不愿留下,其他人肯定也会跟着她一起走。
她很清楚,留下对大家来说才是最好的选择。
加之她们受沈婼帮助良多,人家有需要,总不能就这么拍拍屁股走人。
所以这是一个非常难做的抉择。
沈婼见她眉心都快打结了,便主动转移话题,没再提起这件事。
闲聊一会后,她便动身离开。
刚回到沈宅,就收到了从京城送来的信。
是姜舒媛的信。
非常厚的一封信,有整整十页纸左右,里边详细描述了这几个月来她们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
沈婼回到房间,开始详细阅读这封信。
读完,她神色讶异,眉心松了又紧,紧了又松,脸上似有明悟,却也有不解。
姜舒媛的信交代得已经非常详细了,读完她的信,她原本还留存的许多疑虑都有了解答。
可同时也又生出一些疑惑来。
信中大致从她与靳芷君回京后开始交代。
两人回去后,太后原本想要再秘密把她们送走。
她们才知道,太后在这场斗争中,并没有太多准备,筹码更不用说了。
她相当于是为了阻止魏帝自寻死路,导致魏国再一次出现惨烈的皇位更迭,才会选择背水一战,与太子联手。
可太子那边问题更多。
一来,太子一党在之前的桐州事件中,被魏帝削得太狠,原本就元气大伤。
这段时间为了修水利,挽回民心,几乎大半钱财都投入到各地水坝的建设里。
没钱,即便有权也寸步难行。
偏偏太子一直都是个循规蹈矩的人。
他不像二皇子剑走偏锋,偷偷圈养私兵不说,还私自囤积兵器练兵。
太子的一切,就真如表面所见一样,干干净净。
没兵,没军备,没钱粮,只有一颗仁心。
所谓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人,选择扶持太子的多数人,也都是两袖清风的清官。
即便有不是的,也在太子党被压制,二皇子党起来时选择转投阵营。
二来,太子的性格摆在那里,所以明知父皇要自己的命,他也不会轻易去对付他。
所以光说服太子,太后就耗了许多功夫。
这种情况下太子还是没能完全下定决心。
两人的合作就跟空中楼阁一样,随时都会摔落崩碎。
太后当年因为靳家的事,处处避嫌,如今手上也没了军中的联系。
所以这反皇党,几乎都看不到多少胜算。
也难怪太后会那么坚决的,千方百计把姜舒媛两人送到沈婼这边。
因为她自己恐怕已经做好赴死准备。
她甚至打算在必要时候,担下弑帝罪名,和儿子同归于尽。
看到这点时,沈婼不由得也对太后多了几分钦佩。
对方此举,并非为了自身,而是真实为了魏国黎民百姓。
她清楚,一旦魏帝和琮王府再次对上,曾经惨烈的历史将会重演。
那时的魏国国力还不算衰弱,至少有收拾残局的能力。
可现在的魏国风雨飘摇,国力衰微,外面还有强敌虎视眈眈。
这个时候如果内部再出现如百年前那般巨大的动荡,能否尽快恢复过来还未知。
但外敌肯定会乘机而入。
这样的情况,太后能看清楚,魏帝自然也清楚。
可他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却选择舍弃整个魏国。
也难怪太后会想到与他同归于尽,估计她对这个儿子也早心灰意冷。
只是太后没想到,把姜舒媛和靳芷君送去边城,是为了保住两人安危,没想到却给他们带来那么大的筹码。
沈婼当时交给两人一个盒子,让她们带回去给太后。
盒子里有三样东西。
第一样,是一把钥匙和一个地址。
在姜舒媛两人离开后,她曾让人分批运送几批物资前往襄州,再让春溪再秘密派人分开运往距离京城较近的胶州郡,寻个地方存放。
这批物资,里边有她在黑虎寨时顺手搬空的兵器铸造库。
里边的刀器兵甲至少能武装出一支五万的精兵。
除此外还有之前做【人尽皆知】任务时奖励的,一直没用上的【物资兑换卡】。
她选择兑换了一百万斤粮食。
同时还有十万两黄金。
这些黄金部分是在黑虎寨薅二皇子羊毛的,一部分则是离开京城时在二皇子府及其党派府库里拿的,清算下来,总共有五百多万两黄金。
一直放在空间里也没什么作用,就也拿出一点做慈善了。
她也不担心对方会怀疑她哪来这些东西,毕竟她现在头上可冠着琮王府的名头。
很多事情都不需要她解释,别人就会自动给她自圆其说了。
第二样东西,两盒药。
分别是假死药和解药。
这是莫老后面自个根据花翎姝她们的情况,从他师兄的残缺丹方中推敲研制出来的假死药。
她送出这个东西时,其实与太后那最糟的打算有点不谋而合。
不过太后想的是跟儿子同归于尽。
她则是希望如果真走到那一步,太后能以死相逼,把魏帝架起来,让百官逼迫他退位。
但她也不想太后真的死,所以准备这两颗药,让她能有金蝉脱壳的机会。
不过往后她肯定就不能再当太后了。
送出这两颗药时,她没有在里边放置明确的计划,但她相信以太后的睿智,应该能看得懂她的意思。
送这东西,可以说非常的大逆不道了,相当于叫太后去死。
不过她无所畏惧,反正背后有琮王府,一切都推到琮王府身上就行,太后肯定不会跟她这个小喽啰计较。
只是她没想到太后竟然也早就有这么一个决断,她才会那般钦佩。
毕竟以对方原本的计划,那是真的舍身成仁了。
以前她只是因为太后对姜舒媛的爱护,从而对这位老人家印象不错。
这次后,她对这位老人却更多了尊敬。
第三样东西,是傀儡丸。
傀儡丸能短暂控制一个人,让他依照命令行事。
如果能用这个东西控制魏帝,哪怕只有两个时辰,都足够运作了。
只是这法子看似最简便快捷,却也最难 。
魏帝向来就多疑,如今肯定疑虑更重,他周身定然成了铁桶。
想要让他服下这东西并不比直接造反来得容易。
不过她没想到的是,最后傀儡丸还是被用上了 。
说到这,就不得不说起穆严北和明夜。
她怎么也没想到,这两人竟不知道什么时候联合到一起,直接进宫搅乱风云。
姜舒媛也只知道两人在路上恰好遇到了传旨队伍。
然后穆严北就决定借传旨队伍,来一朝深入虎穴。
他把传旨队伍截下后,找人假扮成一支新的传旨队伍,带着新封的淑妃返回京城。
假扮淑妃的,便是明夜。
穆家正好有一位千面泥人匠,能捏出一模一样的面皮,用特殊手法贴在脸上后,除非撕下,不然轻易不会被看穿。
不止传旨队伍的人都易容了,明夜也易容成沈婼的样子。
魏帝这事做得实在偏执又糊涂,估计自个也怕传出去会被百官阻挡。
所以赐封沈婼为妃,还把人迎回来的事一直处于保密阶段。
即便队伍进京,也只说某个地方敬献的美人。
魏帝原本打算把人成功弄进宫,再无返还余地时再宣布这件事。
他甚至还想先生米煮成熟饭,试图从男女关系策反沈婼,获得更多关于琮王府的消息。
‘沈婼’被安排入寝殿时被灌了迷药。
又有带回来的,他亲笔写的圣旨,魏帝对她的身份并没有任何怀疑。
所以千防万防的魏帝,还是在这里马失前蹄。
在没有防备下,魏帝被迫服了傀儡丸。
不过他们没有用傀儡丸控制魏帝去做什么。
毕竟傀儡丸效果虽好,但痕迹也很明显。
被控制的人会处于僵硬失神状态,很容易被看出来,太冒险了。
所以他们来了一招移花接木。
穆严北自己假扮成魏帝。
他扮演成魏帝后,也没立刻宣布退位,毕竟这样不符合魏帝的性格。
他身边的心腹肯定能看出来。
他采取的法子,是把魏帝的疯演绎到底。
这段时日魏帝情绪原本就很糟糕,动不动就发落人,这非常寻常。
所以在他当魏帝的这段时间,大牢里的朝臣和家眷更多了。
只是不同的是,这次被发落的,还有偏向魏帝这边的保皇党。
只要稍不顺心,不管是不是自己人,魏帝都能连坐入狱。
周边那些驻军将领为什么会那么容易被镇北大将军说动。
一来的确是镇北大将军的威望起了一定作用。
二来就是有两名驻军在京城的亲戚或家人因为惹恼魏帝被发落入狱了。
随着后面情况越来越糟,谁都能看出陛下情绪已经非常不对劲,似乎陷入某种癫狂中。
连保皇党中也有不少人心里开始动摇,就更别说手握重兵的驻军。
尤其在他们得知陛下竟然把镇北军也召回,更坚定陛下真的疯了。
这种情况下,选择谁就不需要考虑太多。
加上沈仲几人不断往京城送书信。
他们送的书信可不是给太子党的人出谋划策,而是发挥三寸不烂之舌,撬保皇党的墙角。
至此,越来越多的人偏向太子。
唯一对魏帝坚定不移的十万后军精锐,还被穆家的船队截留在通河。
魏帝的败局便完全注定了。
自知大势已去的‘魏帝’怒不可遏,在朝堂上竟下令围杀百官,还要抓拿各个驻军的家眷,逼迫他们进京护驾。
身家性命受到威胁,这下文武百官可就顾不了什么了。
在太子的人战败御林军后,百官没人会指责太子忤逆,而是一边以各种罪条逼魏帝退位,一边对外推崇太子的力挽狂澜和仁德。
‘魏帝’在这种情况下,再怎么不甘,也只能亲自下罪己诏,并宣布退位,传位太子。
而真正的魏帝,一直被软禁在太后的密室中。
等对方知道情况时,一切已经尘埃落定。
为了杜绝后患,也给儿子最后一点颜面,太后为他准备了一杯毒酒。
魏帝自知已败,与太后和太子闭门长谈后,便饮下毒酒。
不过对外只说魏帝身子有恙,选择前往行宫颐养天年。
宫中有的是保护尸身短时间内不腐的法子,太后和太子商议,打算明年再寻一个借口,让魏帝驾崩。
看完信,沈婼一时都不知道怎么评价。
只能说魏帝真是做的一手好死。
所以说人不能太作,不然就是家有皇位都能给作没了。
感慨魏帝,她又不得不感慨一下太子。
这位真是从头到尾都躺着赢下帝位。
不过至少对方即便不是明君,短时间应该也是一位仁君,对沈婼来说算是好消息。
而且魏国好歹也成功避免了一场血腥的皇位交替内战。
至少现在乱的只是朝局,他们自个就内部解决了,除了京城外,估计其他州城的百姓都还不知道这些内情,只知道皇帝退位,新帝要登基了。
真挺好的,算是皆大欢喜了。
虽然这次争斗中也有人死,但好歹已经把伤亡降到最低,社稷也没出现明显的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