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忧不慌不忙的站起身,学着其他的人模样,先后向圣人牌位与李守行了礼。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朱秦尤许,何吕施张。孔曹严华,金魏陶姜...
随着一句句的姓氏被吴忧背出,全场的目光都聚集到了他的身上。
梁丘左丘,东门西门。商牟佘佴,伯赏南宫。墨哈谯笪,年爱阳佟。第五言福,百家姓终。
随着一句百家姓中,整本百家姓被他完整的背出,无一磕绊出错之处。
先生,我背完了。
这时李守还未反应过来:呃?
哦!
好好...
不对!不对不对!
李守缓过神来,神色郑重道:吴忧,你老实道来,是不是以前就学过这百家姓了!
百家姓全篇共收录504个姓氏,按笔画排序,共4168字,他可不相信有人能在半日时间内就能背下,而且还是第一天入学的一个三岁幼童。
先生,今日是学生第一天读书,之前未曾学过。
吴忧回答的时候李守一直盯着他的神情,可是见他神色正常,丝毫没有心虚的表现。
史书上倒是记载过不少关于神童的事迹,可是抛去带有神话色彩的那些,没有一个像吴忧这般夸张的。
李守自己就是读书人,对于那些什么三岁即可识文断字,出口成章的神童说法是不信的。
学识,在他看来是需要时间去学习的,也是需要足够的人生阅历的。
倘若一个几岁的孩子,就算聪明过人,也不可能做出有深义的文章诗句,只能算是顽童的涂鸦罢了。
可是吴忧展现出的这过耳不忘的天赋太逆天了,只是带着他念了两遍,半天时间也未见他再背读,偏偏却全部记下了。
读书人最重要的也是最初的阶段就是寒窗苦读,世人也常用这一句形容读书人的用功与不易。
只有不惧寒暑的背书,将儒家文典牢记于心,下一步才是慢慢的去理解里面的道理和更深处的深意。
之后再是不断访高友,寻名师,不断打磨自己的学问,取他人之长补自身之短。
若是有了这过耳,过目不忘之能,读书之事,可以称得上是事半功倍。
你们接着背书,吴忧,你跟我过来,李守说完背着手出了学房。
来到了隔壁的房间内,李守郑重的又问向吴忧:你当真未曾学过百家姓?
学生不敢欺瞒先生。
良久,李守将手中书籍打开,道:跟着我念!
惟三月,周公初于新邑洛,用告商王士。
王若曰:尔殷遗多士,弗吊旻天,大降丧于殷,我有周佑命,将天明威,致王罚,敕殷命终于帝......
只是听了第一句,吴忧就知道了这是出自《尚书·周书》的篇幅《多士》。
李守带着他念了三遍,才说道:记住否?
回先生,已然全记住了!
背来!
等吴忧准确无误的将那篇《多士》背完后,李守已然无法淡定了。
站起身围着吴忧转了好几圈,喃喃道:世间当真有如此天赋异禀之人么...
这《多士》虽然字幅不比百家姓,只有几百字,但毫无韵律可言,读之都有些拗口,更何况这么点时间就一字不差的背了下来。
怪哉怪哉!当真怪哉!李守啧啧称奇。
先生,百家姓我已背下了,是否可以在给学生上本新书了,吴忧问道。
这个...
看着吴忧那稚嫩的面孔,李守一时语塞。
咳咳...
你虽背书极快,但是读书可不止是要背下来,还要会书写,更要明白其中的含义,否则背下再多的书也是无用。
上新书的事情不急,我先教你书写。
前世的时候吴忧偶尔也会练习书法,但只是业余水准,跟整天书写的古代读书人相比那更是差之万里。
在古代想要考取功名,字体也是很重要的,正所谓见字如人。
要是字写的一塌糊涂,就会给阅卷官留下一个不好的印象,可能就不会仔细看你接下来的卷子内容,哪怕你文采再好也是无用。
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李守都没有在给吴忧上过新书,但是一直亲自教导写字。
宋代的主流写字体主要有楷书和行书,楷书的特点具有字形规整、结构严谨、笔画清晰。
而行书则是字形流畅、结构灵活、笔画连贯。
而且这段时间吴忧也觉得自己的这位先生不像是个普通的秀才,单是这一手好书法就不比前世自己见过那些举人进士的范文上的字迹差。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光阴荏苒,春秋交替已过三载。
这三年吴忧的书法造诣有了质一般的提升,两种字体也都熟练掌握。
闲暇时他私下还会练习在当下还不为大众所知的瘦金体。
三年间他早已将启蒙书籍在李守面前背下,完成了这些初级的过场。
但学到论语时,李守告诫他这书与百家姓不同,百家姓只是开蒙识字所用,而论语则都是圣人之言,有大智慧大道理。
论语作为传承了几千年的儒家经典,即使是前世小学生都知道其中道理,但是李守还是详细的给他教学了一遍。
也由此吴忧明白在某些方面现代人的思想与古人大相径庭,就比如论语当中许多的解释和古代读书人的理解就有些不同。
一个是生活在人人平等,人民当家做主的现代社会,而后者则是在以皇权至上,有着士农工商阶级的古代农耕文明。
吴忧既然生活在古代,自然就要顺大势,要以古代人的思想来考虑和处理问题,所以还是认真听讲了李守的讲解。
可是有着前世的的文学底蕴和远超实际年龄的灵魂,让他学起来东西速度极快。
李守头一年还担心他贪多嚼不烂,新书上的很慢,可随着吴忧的“天赋”开始彻底释放,李守认识到自己的这个学生不能以平常孩子对待。
后面两年已经开始逐渐把《孟子》、《大学》、《中庸》此外,还有《诗经》、《尚书》、《礼记》、《周易》等五经开始教授。
天下爹娘爱好的,做老师的也不例外,李守这几年对吴忧格外照顾,经常会私下单独教学,毫无保留的教授他学问。
期间吴忧还要学习其他的书籍,但是被李守阻拦了,言之若要想考取功名学这些儒家经典之作已经足够。
现在所需要做的就是将这些圣人之说融会贯通,好生参悟,不断了解其深层含义,结合当今的局势与自己的想法运用到实际上。
至于,历史上其他大儒的书籍和其余杂书,可以看,施以参考左论,化为自己的学问,但是现阶段不可深入分散精力深研。
这日,李守再为吴忧将解完大学后,说道:快过年了,书院也即将放年假了,明年你不必来每日来书院了。
先生这话何意?
可是学生哪里做错了?吴忧慌忙问道。
你不必多心!
李守微笑道:为师教学多年,你不仅是我最优秀最骄傲的学生,也是我见过最有天赋的读书人,你以后的成就定是我高的多的。
可我现在已经没有什么在可教你的了,说完李守不禁苦笑。
先生严重了,学生学问尚浅,还有诸多要同先生请教呢。
原来我想我是教不了你了,你可以到书院其他先生哪里接着学习,尤其是山长,他是举人功名。
可是想了想,就你的情况而言,怕是他也教不了你什么了。
该教的都与你说了,剩下的就要靠你自己了,平时万不可懈怠,若是有想不通的地方,可随时来找我。
见李守心意已决,吴忧行大礼:多谢先生三年以来的悉心教导。
忧儿,为师问你,你以后想做个什么样的人?
吴忧道:自是以张山长的横渠四句为平生夙愿。
先生为我取名忧,一是对学生的爱护,乃是想让学生开开心心的长大成人,平生无忧无虑。
二是想让我与范公一样,先忧天下人之忧,要心有家国百姓,做个有用之人。
可如今国家外忧内患,学生又怎么能做到无忧,自当要用自己的学识扶大厦将倾,造黎民之福。
好!我果然没有白教你这个弟子,李守满意道。
记住你今天所说的话,,若是日后违背此言,做出有背德行之举,休要怪我不认你这个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