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23
葵卯年
农历六月
吴忧慢走在略显空荡的教学楼间道路上,脑子里还在构思自己的研究生论文。
不知不觉间已经来到了教师宿舍楼,看门的保卫大爷笑着向他打招呼:小吴又来找张教授啊。
是啊,吴忧笑着回应了一句。
张教授张史是国内知名的历史方面的专家,尤其是对唐宋历史的研究极为透彻,也是吴忧的研究生导师。
对于吴忧的来访张史显得习以为常,招呼他到沙发坐下。
“吴忧坐下后发现条几上正放着一本被翻开书,大概扫了一眼内容后有些印象,应该《弇州史料》”。
接过张史倒的茶水后不禁好奇问道:教授怎么也对明史感兴趣了。
你倒是厉害,才看了两眼就认出来了,张史笑道。
“中华历史浩如烟海,真正能被记录下来的人事物寥寥无几,即便是史官的笔墨,也不能尽信”。
所以学史的人可以精通于某一时期某一朝代,但也要对历朝历代的通史有所了解,时间,与历史是承上启下的。
我知道的,吴邪十分认同的点了点头。
这就好比你研究秦史,但是你想要真正的明白清楚秦国的发展史,就得将整个春秋战国史料作为参证了解。
你的毕业论文怎么样了?张史问道。
有一些头绪还没理清,导致我一直下不了笔。
你就是太过较真,以你专业知识,写一篇过得去的论文我相信是肯定没问题的。
可是历史是不应当模棱两可,它是真实的刻录在时间长河上的。
我想最客观的接近真相,了解当时的动荡和古人的想法,吴忧无奈笑道。
历史上有些问题流传几百几千年,经过了无数先人的苦思冥想都没有答案,你又何必专这个牛角尖呢。
张史虽然这样说,但也明白正是这份严谨,或者说是执着,才能让历史接近它最真实的一面,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
时间还有一些,如果实在想不明白,我也不会耽搁进度的,吴忧回道。
你的题目是北宋灭亡原由,这个原因在历史上本来就是一个大难题。
导致王朝覆灭的原因哟有很多,不是单方面的,任何一个朝代灭亡都有诸多原由在其内。
只是两宋那个年代相对比较特殊,也更为我们熟知。
不过我倒是有一个建议,张史看向吴忧。
您说。
“你看,我一个研究致力唐宋的人在看明史,一是了解历史的多样性,二也是通过下一个朝代的记录印证上一个朝代中的事”。
这点我之前倒是没有想到,吴忧眼中闪过一丝明悟。
张史好似看出了他的想法,接着说道:“当然这有太多偶然性,仅凭这个想要印证某个存在争议的事物只能是可遇不可求”。
况且这个时期的人对某件事物的记传也有很大概率是因为前朝未被作证的记录影响。
略一深思,吴忧觉得张史说的也对,古人写古人,也未必准确。
“两朝之间若是这件事还未断代,亦或者是史书记载,倒还可信,若是野史传闻,民间杂本,这个答案便要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了”!
《弇州史料》虽然是私家修撰之史书,但却是二十四史之一《明史》的史料来源之一,可见这其中的可信度还是很高的的,不然当时的史官也不会将之参考其内。
接下来的一个多小时内,吴忧与张史聊起了自己对于北宋末年的时局看法,与当时的朝堂官员的人物揣测,张史也根据掌握的史料与自身看法解答了他的一些疑问。
谈话到了最后,张史问道:今年假期又不打算回家了么?
回去也是自己一个人,不如留在学校,到图书馆查阅资料也比较方便。
张史点了点头:也别老是闷着,学问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闲暇时出去走走转转,也让大脑放松一下,别变成了一个只会钻研的书呆子。
从张史处离开后,吴忧出了学校,来到了老城区的古玩一条街。
可能学习历史的原因,他对这些古风建筑,和老旧物品有这特殊的感情,这里也是他经常会来的地方。
上个世纪末时,若是凭着眼力和见识,倒也时常能在这里寻得一两件小物件。
可到了如今,十成十的都是现代工艺品,捡漏已成了奢望。
吴忧在第一次来的时候还曾想过,以自己的历史的了解,兴许还能捡个小漏,赚些零花钱。
可真见到了这些摊主面前形形色色的古玩之后就傻眼了,多半物件都是未在历史中出现的样式,全是后人凭空捏造出来的。
不过也有不少跟自己在书中插画与记载中看到的一模一样,只得感叹造假技术实在太好了。
今天与往常一样,遵循着只看不问价的习惯在漫无目的的闲逛着。
若碰到感兴趣的东西就蹲下身仔细观察,与自己学习的知识相互校对。
现在已是午后,闷热的天气丝毫影响不了熙熙攘攘的人群。
老头!
这本书看着还凑合,什么价啊?
街边两摊之间的缝隙处有个蛇皮袋铺的小摊,摊上只放了一本泛黄的古书。
摊后蹲坐着一个年近七十的老人,身旁还有一个看着约摸五六岁的小女孩,对面是一个三十多岁的中年人。
这位老板,这本书是我祖传下来的,要不是家里缺钱,我是肯定不会卖的...
得得得!甭来这套!
中年人不耐烦的打断老人的话道:这都多俗套的词儿了,十个里面有十一个都是这么说的,你就直接点,说多少钱不就结了。
老人见状语塞,抿了抿发干的嘴唇说道:老板,你给一千五就行。
多少?
一千五?就这破书您老还真敢开牙啊!
先不说这书都快被蛀烂了,就这作者没名没姓的,估摸着也就是一民间话本,你就敢要一千五?
那老板您看您能给多少?老人有些忐忑的开口。
啧啧啧!
你这书用纸倒是还成,就是忒破了些,书名也没听过,也就占点年头。
依我看呐,中年人伸出两根手指:二百块!
那不行那不行!这是祖上传的,要不是实在缺钱,我才不舍的卖的,老人直接摇头拒绝。
中年人见二百不行,故作犹豫,而后开口:这样吧,看你这么大岁数了,这么热的天还带个小孙女也不容易。
我给你加一百,行不行?
不卖不卖,老人依旧拒绝的很干脆。
嘿!
你这老头还真贪心,不卖拉倒,也就是我,换了旁人,给你二百都算发善心!
说完便气呼呼的转头离开。
在一旁看了半天的吴忧这时才上前,古玩行的规矩就是先到先得,先到先看,因此刚才才没作声。
老人家,这书我能看看么?
见又来了主顾,还是个年轻人,老人和善的点了点头。
这书确实犹如刚才那人说的那样破损的厉害些,因保存不当使书面留下了污。
“”有的由于纸张的原因导致书页有残缺,甚至还有几页发生了严重的絮状化”。
古书的作者署名也因为污痕看不清楚了,只能依稀辨认一个合字。
老人家,刚才听你说,这本古书,是您祖上传下来的?
对的对的!
老头子一大把年纪的不会骗你,真是祖上传下来的。
您知道是哪个年代的么?
这啥时候的还真是闹不清了,老头子我也没上过学,也不懂什么朝代的事。
”不过我小时候听家里老人说过,起码也有好几百年了,这书就是我们家的老祖宗写的,说还是什么有功夫的读书人呢”!
是有功名的读书人,吴忧笑着纠正道。
差不多,差不多的,你们年轻人现在都有文化,我一个糟老头子是闹不清这些词的;老人憨厚的笑道。
听您口音是河北人?
对的,河北保定的;小伙子你也是河北的么?
咱们是老乡,我是沧州人。
哎呦,那离得近啊,紧挨着;老人得知吴忧同乡后更显热情,言语也更亲近了些。
经过交谈得知,老人姓林,老伴走得早,儿媳也在两年前得病去世。平日自己在老家领着小孙女。
前些日子儿子在这座城市务工出了车祸,需要手术。
老人平时的积蓄也不多,便将家传的古书带着,想着到这边买了换些钱应急。
那这样,林老伯,这书我要了。
小伙子,我知道你也是好心,你出门在外的也不容易,给一千三就行!
由于老人用的还是老人机,吴忧只得到就近的银行取了现金,并且多给了老人三百块钱。
老人直呼使不得,但还是被吴忧劝着收下了,说当是给小姑娘买吃的了。
小朋友,今天天气太热,快跟爷爷回去吧,临走前捏了捏小姑娘的小脸蛋。
爷孙来站在银行门口,看着吴忧渐行渐远的背影,老人不禁感叹:丫头,今天咱们是碰到好人了。
可这是小姑娘却是突然开口问道:爷爷,这个叔叔我好像在哪里见过。
老人笑呵呵的摸了摸小姑娘的脑袋:你这是第一回出远门,上哪见过人家去。
“我感觉他跟咱家里那副画里面的人好像啊,就是衣服不一样,哦对了!头发也没那么长”。
老人闻言一怔,后缓缓嗫嚅道:还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