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4看书 > 历史 > 1635南洋霸主 > 第10章 度量衡
下载
本书最新章节内容未完,更多精彩内容手机请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app。小说更全更新更快。百万小说免费阅读。网上找不到的内涵小说这里都有哦!

这敬语都急的冒出来了,朱烨索性一次全解决。

折铁心的工坊位置偏僻。

距离正经的炼铁工坊也还有一段距离。

正是这段路上,折铁心这才终于讲出了他遇到的麻烦。

原来经过这段时间的摸索,他们实验的小高炉效果不错。

洗煤炼焦也初具成效,不但炉温屡创新高,甚至也一度炼出过品质不错的铁块和钢锭。

但是问题也很多,最主要的就是,品质却极不稳定,甚至有时候同一批物料,前后炉炼出来的成品也不一样。

朱烨面对这样的问题也是一筹莫展。

说到底他也不过只是个普通人,对炼钢的知识也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成系统的也不过是系统买出的册子所学。

另外时代的局限性,也是不得不考虑的因素。

铁矿石和焦炭的品质差异极大,同一片矿区开采的矿料有时候成分也差不少,他们目前缺少定量分析的手段,这必然会影响最后钢铁的质量。

然后温度掌握也是个大问题,他们现在依靠的还是手册里的钢铁火色卡,温度误差都是以百度计。

还会因为经验的原因,时常判断错火色梯度。

所以什么精确控温那都是神话故事,他们能做的就是暴力提升炉温,蛮干强上,以力破巧。

最后他们也缺少合适的助溶剂。

朱烨随手拿起炉子旁的石灰石,肉眼可见的杂质不少,靠这些东西确实很难保持质量,只得无奈道:

“会不会直接想要炼钢,有些太过好高骛远?”

折铁心闻言有些失望,他还希望朱烨又能再掏出本小册子来拯救他的炼钢事业。

毕竟炼出过钢的铁匠,再回头去炼铁,总觉得有些别扭,他希冀的问:“真没办法吗?”

朱烨将上述的局限性一一讲给折铁心。

每说一个他的脸色就暗淡一分,这些问题他也在土法高炉的册子中看过。

也组织起铁匠们讨论分析,集思广益。

可就像他说的那样,饭要一口一口吃,事要一步一步做,欲速则不达。

“这些经验总是要咱们自己来摸索的,只要有进步,总是能慢慢提升的。话说回来,炼钢质量不稳定,那咱们炼铁效果怎么样?”

朱烨见旁边就有铁锭,他拿起一块,边看边问道,未尝没有转移注意力的意思在里面。

折铁心看朱烨拿起的钢锭,面色有些奇怪的说起:

“炼铁倒是没什么问题,咱的炉子设计的好,温度高还省原料,产出的铁水流性好,杂质和气孔就少,灰口和白口都是一流品质。”

“但你拿的那块是我照着册子上的锰钢炼出来的钢锭,好不容易出了一炉钢,可是不知道为什么,那钢非但不硬,反而相当的脆性。”

说着,他拿起一把榔头,从朱烨同批量的钢锭堆中拾起一块一模一样的,一榔头敲下。

果然那钢锭碎成一地钢茬,看起来就像玻璃一样。

一见这钢锭的表现,朱烨倒立即认出这玩意来,这应该是种低锰钢。

锰钢是种很奇怪的合金。

在锰含量低的时候,也就是占比在3%左右,它表现出的脆性就像玻璃一样,这样一敲即碎。

而如果将其中锰含量提升到13%以上,使其变成高锰钢,那么它就变得坚硬且韧性极强。

更妙的是高锰钢如果加热到淡橘色,也就是1000度左右,那么它会变得柔软且容易加工。

这可是用来做机床刀具和火炮的优秀材料,比碳钢要合用的多。

朱烨高兴道:“这也算是炼成了啊,只要增加锰的含量,把比例提高到13%以上,岂不比碳钢还好?”

折铁心倒是没有这般乐观,摇头说:

“哪有这么容易,这软锰矿原本就是黑灰色的颜料,质量本就参差不齐,市面上的存货还极少。”

“咱们炼碳钢都把控不了质量,还怎么控制锰钢的含锰量?我现在满脑子都是0.02%和2.11%...”

“这精度可真是要了老命,这里差一点,那里差一点,累积到炼钢炉里,差的就不只是一点。”

朱烨闻言,脑袋里灵光一闪,但想要将其抓住时,却总觉得缺点什么,总也想不起来。

误差积累确实是个严重的问题,凭经验估计确实会造成这个问题。

这就像盖房子一样,地基歪一点,盖的越高,楼歪的越狠。

“为什么会存在误差?”

折铁心拿出桌子上的秤砣,道:“简单来说就是秤的精度不行,咱们用的是本地的赤铁矿,选矿和配料的时候都会差一点。”

朱烨还是不解,“我看那银戡子最小刻度是二分,这还不够精细吗?”

戥子其实就是更加精确的小杆秤,主要用来称量贵重物品,像是药材、金银之类,后世中药房中就能见到。

它的精度非常高,能够称量出非常小的重量差异,和天平一般,都是常用的称重器。

折铁心有苦难开,憋屈不已,说着摸出两个一模一样的秤砣。

上面一个錾刻“万历十八年,福建布政司造,叁拾两,泉州府验讫”。

另一个錾刻着“崇祯元年,福建布政司造,叁拾两,泉州府验讫”。

明朝的度量衡器由中央工部统一制造,造好之后錾刻“年号”加“宝源局造”字样,这宝源局就是工部下属专门负责制造铜砝子的。

然后再送回工部,用印封好,下发各地布政司及运司等主管衙门。

而下面的衙门再根据样式,依照中央颁发的保准器,也就是上文说的铜砝子。再由府、州、县逐级复制,校正合格后印烙文字,才能颁发使用。

眼前这两个铜砝子看上面的錾文就可以知道。

分别是万历十八年和崇祯元年由福建布政司制造的砝码,应该算是福建省内最精确的了。

而随着折铁心搬出天平,分别将两个砝码放上秤盘。

那天平竟然开始倾斜,“崇祯”压倒了“万历”,当真离谱。

“咱用的铜砝子各年号的都有,各级参差不齐,如此一来误差几不可免。”折铁心两手一摊,很是无奈道。

“再者,那册子上数据都是论克,与咱这论两、钱、分的换算也颇为繁琐,经常数不取整,匠人们本就不精于算学,如此更是错漏百出。”

朱烨这下总算是抓住了那道灵光!

统一度量衡,或者说是精确化规范化度量衡,才是发展工业的基础。

精度始终是工业发展孜孜不倦的追求,而合适的进位值和度量衡,则可能给发展提供极大的便利。

“折师爷觉得咱们是统一造斤、两这种十六进一的砝码,还是仿照两、钱、分这种十进一的?”

朱烨作为后世人,自然更偏向于十进制,但他也要听听如今人的意见。

毕竟论起使用基数来,主要用的也还是明人,而不是他这个独一份的后世灵魂。

“东家还是用十进一的吧,我小时就觉得十六进一极其难算,咱降一降难度,也好教旁人上手不是。”

折铁心毫不犹豫的建议道。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