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世纪初年,老美学者便在一篇文章中提出”媒介即讯息”。该概念强调了受众对于信息的主动选择权与自主性。这种理念对现代信息社会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而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移动终端设备成为我们获取资讯的主要工具。手机等移动设备的出现不仅为我们带来了便利的同时还让我们能够随时随地记录生活当中的点点滴滴;同时这些移动端APP也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增添了更多的乐趣以及便捷度。
因此可以说,智能手机及软件是推动短 视频迅速崛起的关键因素所在。
如今的人们早已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文字形式的信息传递方式。相反的是他们更倾向于通过视觉化的图像来进行接收和处理。所以这就导致了人们在浏览网页时更加青睐图片而非文本的形式进行查看。
此外由于工作压力过大等原因导致现代人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睡眠不足问题。这也就使得我们在白天的工作学习过程中无法集中注意力去处理各种事务从而造成了效率低下的现象发生。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很多人便利用短视频的方式来帮助用户缓解疲劳感并提高工作效率。
最原始的互联网信息载体是文字,产生了一大批的博客产品。
再者是图片,以图片切入社交方向的Instagram、Nice、In,单独的图片并没有很完全地表达用户的想法,于是出现了在图片上添加标签、文字等形式,让用户能够更加形象化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图片之后,慢慢地出现了表情,其中最经典的是QQ表情,表情是更加生动的图片。现在微信表情也是异常的丰富,有专门的表情制作团队,满足了人们“视觉化”表达的一种愿望。
移动用户的规模在进一步扩大,以前给爸妈买手机都还会买键盘式的板砖机,现在买板砖机的已经很少了,一般都是智能机。
随着3G用户的继续渗透,4G技术的到来,必将使得移动的成本继续下降。为短视频的到来铺好了道路。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用户的“无聊”时间会越来越多。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连接了人与人,但是互联网的发展更多地造就了更多地宅男、宅女,想想看现在足不出户就可以看直播、看球赛、看电视剧、了解新闻资讯,甚至连上班、吃饭都不用出门。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手机随时带,明明可以直接对话,非要发微信。这样造成了人们对手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火箭若要升空,助推器必定在半路就被分离。 微电影或者叫网络短片,就是短视频升空后被分离的第一个助推器。
2005年底,时长20分钟的网络短片《馒头的血案》爆红,下载量击败电影《无极》,被认为是微电影的雏形。此后,优酷、土豆、搜狐视频等平台力推,《青春期》系列、快子兄弟《小男孩》等涌现,不少知名导演、演员以及大量草根拍客也加入微电影大军,无数网友也拿起DV、手机开始拍摄、制作。
微电影推动了短视频的草根化,无意中培养了网友利用碎片化时间拍摄、制作、上传、观看的意识。20分钟也成为微电影的一道分水岭。
彼时,移动社交格局尚未成形,但已有微电影及工具类视频应用小露锋芒。小影便是其中之一。
自2009年1月小影安卓端上线后,为用户提供滤镜、配乐、海报等多种视频剪辑素材,在10个月内收获注册用户超100万,每天上传分享视频超1000条。其创始人韩晟曾将小影定位为“手机视频里的美图秀秀”。
战术上的优势没能弥补战略上的缺失。 工具类视频应用有一个共性,即缺少社交属性,用户黏性差。
很长一段时间里,工具短视频与社交短视频在两条平行线上奔跑。
微视也在2009年诞生,意味着短视频走过了移动工具的第一阶段。
马运在“得到”听到赵瑞龙的一句话,大概是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以及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会取代人脑,机器会取代人的双脚,人类不需要干活了,物质需求基本可以满足,就剩下很多的无聊时间,无聊的时间就需要找乐子。短视频是找乐子的一个重要途径……
2009年5月山水集团推出了两款名“南抖”、“北快”的短视频手机软件。
北快将提升用户体验作为它的最高发展标准,在产品设计方面,北快的功能明确简洁,通过页面的精细化实现与用户的深度交流;在内容运营层面,北快以数据算法作为短视频信息流分发的基础,没有明显针对明星等头部用户的流量倾斜,充分践行去中心化的核心思想;而在营销层面,北快也是在各方面都趋于成熟之后才开始探索商业领域,在保证平台内容稳定性进和用户体验感的同时才开始有针对性的营销模式。
保证用户在观看体验感的同时,也在不断挖掘内容深度,做到了良好优化;其多样化的线上线下活动与各项公益活动等也加深了与用户之间的情感连接,让用户更加信赖北快这一短视频平台。
自南抖上市起就受到了无数用户的好评,将15秒音乐短视频社区作为核心定位,通过站内话题挑起用户的参与度和兴趣点,联合创意活动激发了用户对内容的创作热情,更进一步加深了其在年轻群体中的影响力,成为了新一代年轻潮流文化的聚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