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金融海啸。
老美著名的老牌投资银行,雷欧兄弟宣布破产,消息一出,震惊世界。
在普通人的认知中,老美的这场次贷危机发生于2008年9月,以老美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欧兄弟银行破产为标志开始的。
实际上,这场老美的次贷危机爆发的时间要提前一年,从2007年开始就很严重了。
而恰巧这个时候也是赵瑞龙成功抛售空壳上市公司之后发生的。
老美的这场次贷危机由房贷引发,真正让人们见识到,房地产的泡沫一旦破碎,能造成多大的破坏力。
引发这场危机的源头是老美国人的房贷,并且是信用与收入水平不达标的购房者,他们被叫做“次级贷款人”(这些人在中国被叫做“刚需”),他们的房贷就是“次级贷款”。自2001年起,老美官方为了刺激经济,不断降息放水,鼓励当时的老美土著的超前消费,贷款买房、买车。
作为普通人,超前消费就是负债,是用你未来的收入为你现在的消费买单。普通人愿意超前消费,提前透支消费的本质,是收入逐年增长,预期逐年提高的原因。
在次贷危机前的10年间,老美的经济宽松,通胀提升,导致物价不断上涨,房价更是涨得离谱。2004~2005年是老美房价上涨最夸张的年份,房价短期内的涨这么快,里面必然有人为因素,助推房价上涨。房价上涨,又刺激了当时的老美民众们贷款买房,甚至炒房。
老美也炒房,只要有利可图,全世界都一样。
在次贷危机前,大部分老美民众都坚信老美的的房价永远只会上涨,美刀永远是强势货币。老美比我们更认可“土地会不断升值”、“一线核心区域房价永远坚挺”的理论。老美相信,自己通过买房可以实现一夜暴富,甚至阶层跨越,改变人生。他们把上杠杆赚钱的行为称为“老美梦”。
从房价走势来看,次贷危机之前老美房价一直是上涨趋势。
大部分的“次级贷款”的利率要远高于普通贷款,老美的银行也愿意做“次级贷款”生意。当时老美的房贷门槛极低,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都能贷款买房,然后坐等房价上涨,再卖掉套现,轻轻松松就能赚到几十万美刀。赚钱这么轻松,这还上什么班呐,不如直接炒房。
当时的老美银行甚至敢给没有收入、没有工作、没有抵押物的“三无人员”贷款。他们是一点也不担心这些炒房客,还不上钱,弃房断供。因为老美银行,早就把这些人的按揭贷款打包成了金融债券卖给了老美的“官方”房利美”、“房地美”(俗称“两房”),银行自己早就收回了现金。“两房”也不可能自己出钱,于是又把这些次贷包装成了老美的国债,让投资机构购买。这一整套击鼓传花,全是杠杆的操作,让市场上的泡沫越吹越大。
比如一套25万美刀的房子,购房者实际只需要出5万美刀就能买下,剩下20万美刀都是贷款。而假设房价明年上涨到30万美刀,购房者的首付就回来了。银行直接把房屋评估价提升到30万美刀,购房者就能实现“0首付买房”。银行把这30万美刀的贷款包装成40万美刀卖给“两房”,实际上银行一毛钱也没花。而“两房”又把40万美刀的贷款,包装成了60万美刀的债券卖给投资机构。
就这样层层加杠杆,购房者没花钱,银行没花钱,“两房”没花钱,都用的金融机构的钱。大家都这么杠杆买房,导致当时老美民众家庭的负债率急速上升,金融风险也急剧攀升。实际上的1美刀购买力,给层层杠杆加到了30美刀的购买力。
由于老美官方的宽松货币政策,大家都热衷“炒房”,老美的经济开始过热,并从房地产传导到了实体经济。实体经济越来越不赚钱,工人还要闹着涨工资。工厂老板既不赚钱,还得被工人骂,那还开个锤子的工厂,不如趁早关厂。当时,老美的工厂大量关闭,工人们开始失业下岗。
工厂老板们也发现,与其辛苦地搞实业,不如拿钱来炒房。
原材料和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又导致了美国整体物价上涨,生活成本增加。吃顿饭都比以前要贵许多,这对于要供房的老美“刚需”们来说,负担加重了。
为了抑制经济过热,为了保工厂,保就业,老美官方开始对房贷加息。这个操作就导致了一个问题,那些身背房贷的老美“刚需”,不仅生活成本增加,房贷成本也在增加。此时,失业率、生活成本、房贷全部上升,对于一个老美“刚需”来说,只能卖房还债,房价就在这时开始涨不动了。
房价都不涨了,这高房贷为啥要还,反正自己当初也没花什么钱。老美的“刚需”也不是傻子,他们开始抛售房子,割肉离场。割肉的人多了,房价大幅下跌,老美“刚需”开始索性弃房断供,把房子丢给银行。
银行自己也清楚,这些房子的价值都是注过水,现在接收,已经是价值打回原形的房子。把这些房子卖掉不能覆盖当初的贷款,这些贷款早就层层转包给了投资公司。投资公司先慌了,他们开始不要利息也要拿回自己的本金,要老美的金融机构给钱。2007年7月,法国银行宣布赎回三只购买了老美次贷债券的基金,这个操作引起了市场警觉。别的投资机构也开始有样学样,缩减贷款或者要求老美金融机构增加抵押物(增信)。
老美的金融机构哪有那么多的现金兑付,无法兑付导致现金流动性出现了问题。于是恐慌的挤兑潮开始出现。此时,次贷危机爆发了。
虽说老美的金融规模十分庞大,次级贷款只占老美所有抵押贷款比例不到1/7,最高风险的浮动利率次级贷款占所有抵押贷款比例不到1/12,看起来好像风险可控。时任老美财长的大光头都在向公众宣称“风险可控”、“问题不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