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在纪录片的篇幅进入清朝时期后,早期那些清朝皇帝都还挺紧张的,虽然弹幕上争论不休,但好在纪录片的内容还算客观。
他们知道清末的屈辱,不过好歹不至于被从头骂到尾,那他们就满足了。
毕竟后世那些改革思想什么的,对早期那些朝代确实造成不了什么影响,但是对他们清朝那可就是致命的了。
……
之后在讲到摊丁入亩时,将各朝代赋役征收的变化做了简单的说明。
林夏一边做着手工,一边时不时看一眼弹幕,其实之前在讲到张居正改革时,弹幕上就有不少人提问。
当然他们不是对林夏提问,毕竟直接问张居正本人,解答的不是更清楚么。
所以自纪录片播放开始后,并没有林夏想象中的问题轰炸,因为那些有当事人在,大部分问题他们都内部解决了。
因为摊丁入亩刚开始,所以各朝众人并没有提问,准备大致了解后,有不清楚的再补充提问。
不过历朝赋役刚讲完,没有讲“摊丁入亩”而是拐了个弯,说起杜甫了……
内容从杜甫故居,延展到对方写的一首和赋役相关的诗,那就是《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随着纪录片将《石壕吏》朗诵结束,弹幕中也出现相应的补充。
比如《石壕吏》中的最后两句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以及那首《马嵬》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马嵬》>
之后纪录片内容不仅讲述了摊丁入亩的具体政策,以及赋税改革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像是火耗问题等等。
……
各朝百姓对于那些政治手段什么的又听不懂,不过涉及到自己赋税劳役,纷纷竖起来耳朵,他们虽然还不知道什么是摊丁入亩,但是既然是对他们有利的,那自然要了解清楚,免得又被别人忽悠了。
有时候一些明明有利于他们的政策,但是那些官僚士族地主什么的,太会钻文字漏洞了,并且也没有人会对百姓讲这些政策的原因,他们也不懂那些政策什么的,自然就容易被那些人拿捏了。
唐
李世民:……
唐太宗正认真的看着清朝的那些政策,结果政策还没讲明白,话题又转到唐朝了,它就不能先把摊丁入亩解释清楚再举例么?
不过之后对于摊丁入亩解释后,李世民翻了一下之前宫人记录的明朝张居正改革的一条鞭法,两厢对比明显摊丁入亩更完善一些,不过执行下去还是要看皇帝的能力。
唐玄宗李隆基在《石壕吏》和那些弹幕出现时,深呼了一口气,告诉自己应该学会淡定,虽然他现在还什么都没做,但是对于后世,那就是已经发生的事实。
估计这个黑历史以后被提起的次数还多着呢,他还是提前习惯一些吧。
清
康熙对于摊丁入亩的政策还挺满意的,而且对于他的功绩也很是满意,直到后人讲起他谥号“仁”,意味着对于官员宽松和仁慈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