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叛将史思明率兵进逼,颜杲卿与常山军民以微薄的力量抵抗,昼夜苦战,但终因太原节度使王承业拥兵不救,以至常山城破。”
说到这林夏真的对当时那些官员无语了,一个个拥兵看戏也不愿出去救援。
唐朝有这么一群奸臣还没亡,真是辛苦那些拼死拼活的忠臣义士了。
“听到这是不是有一种熟悉的感觉,忠臣在前面拼死拼活抵抗叛军,奸臣在后面安安稳稳的拖后腿。”
“事实上这种事情可不止这一两次。”
“说回颜杲卿,当时叛军以他儿子颜季明性命逼迫其投降,颜杲卿不答应,颜季明被杀。”
“之后颜杲卿被押到洛阳,见到安禄山之后历数安禄山的罪恶。”
“安禄山被骂得暴跳如雷,命人钩断了他的舌头,但颜杲卿仍含糊大骂,誓不投降,最后气绝身亡,年六十五岁。”
……
唐
李世民有些想不通,难不成是乱世不光出豪杰还集中出奸臣是么?
睢阳就是因为没有援军,坚持不下去才被破城的么?而常山又是这样,那些节度使拿着大唐给的兵权,却眼睁睁看着大唐破城忠臣被杀!!
李世民恨得牙根痒痒,他现在是真的很想知道系统升级后提不提供,跨时空“游玩”业务,他一定要去找李隆基那和他们好好“交流”一下!
唐玄宗李隆基觉得安史之乱造成的严重后果之一,就在于他似乎对各地节度使没什么掌控力了。
当然也可能不是他的掌控力变弱,而是因为有太子或是说新帝导致权力分化了……
但是不应该集中精神解决动乱么?他都不敢想象这近八年的动乱会让大唐变成什么样。
颜杲卿也没想到他结局是这样的,他虽然觉得不负本心就好,只是想着下次要调侃一下堂弟的书法,让他也给自己写几张字!
颜真卿没注意自己后世的名声,而是想到自己堂兄和侄子结局难免心痛。
他实在是不理解,就算是想抢功,但若是王承业支援常山拿下叛军,那他的功劳不是更大么?
宋
宋神宗本来听到文天祥的名字还有些激动,但是想到他做的《正气歌》里“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就突然觉得这个人才可能也不是他这一朝的,毕竟这种恨不得以死明志的样子,一看就是乱世末代的,不是北宋末年就是南宋末年,他都够不着啊!!
……
“颜杲卿、颜季明父子二人以身殉国 ,死得非常惨烈。但是,当时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赞誉。”
“因为奸臣张通幽与太原节度使王承业狼狈为奸,他们向杨国忠报告,说颜杲卿投降叛军之后,因与叛将史思明争权,被史思明杀掉了,并非是为国尽忠。”
“杨国忠居然丝毫不察,转而将此话上奏给皇帝唐玄宗。致使忠良九泉含冤,小人扬眉得志。”
“唐肃宗乾元元年,颜真卿命人至河北却只寻得颜季明头颅,于是怀着悲痛的心情挥泪写下‘祭侄文稿’,作此祭文以吊祭季明。”
“同年颜真卿和颜泉明叔侄俩多次上书为颜杲卿伸冤。”
“当时,唐玄宗已经退位为太上皇了。他派人详加查探,最终弄清了事情的全部真相。悔恨交加的唐玄宗一怒之下将王承业和张通幽当即杖杀。”
“朝廷下诏追赠颜杲卿为太子太保,谥忠节,颜季明等追赠五品官;后又追赠颜杲卿为司徒,位列三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