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兴修水利,费用由当地住户,按贫富等级高下出资兴修水利,也可向州县政府贷款。”
“这样既保证了灌溉,又能使耕地面积增加, 农业生产得到发展,政府税收也能随之增加。”
“这一项算是变法中极少数可算成功的,在颁布之后的七年里,全国兴修的水利工程达一万多处,灌溉民田36万多顷。”
“还有市易法……”
“均输法……”
“最初宋神宗坚持变法的原因就是变法真的令国库富了起来。”
“但国库是虽是富了,可钱财却都来自于民间普通百姓。百姓变得穷困潦倒,在各地揭竿而起。”
“宋神宗对变法产生怀疑,变法最大的依靠便是皇帝,皇帝一旦的动摇,变法就很难继续推行下去。这一点宋神宗倒是不如他儿子宋哲宗坚定。”
“结果原本只是对于新政是否推行的争执,开始只能说是立场不同。”
“但却愈演愈烈,最后竟然演变成新旧两党之争,新旧两党互相立碑,势必要把对方一党按死在奸臣的骂名里。”
……
秦
嬴政把新政的措施一项一项记了下来,虽然这个新政措施他大秦可能用不到,但是可以作为教考,考场一下他那些儿子政事水平。
汉
刘彻觉得最后会变成党争宋神宗也有很大的问题,当然可能宋朝制度问题就有些大。毕竟后面发展成两党之争,显然宋神宗这个皇帝都有些控制不了。
宋
赵匡胤觉得宋神宗和之前那几个比,确实不算昏庸的,到偏偏就是因为对方的进取心导致党争的出现……一旦涉及到党派之争,为公还是为私就不好说了。
宋太宗赵光义想了想还是让人把提过的新政记了下来,现在这帮文官还算老实。
后面皇帝被文官掣肘不好推行新政,不代表他也不好推行。如果他能改革成功的话,没准能洗去一些关于高粱河之战的污点。
宋神宗赵顼听着关于新政措施的分析,确实初衷都是好的,但是执行起来因为损伤了地主士族的利益所以困难重重。
想到他儿子年纪小小就继位,为了坚持变法不知道吃了多少苦,他这次必须活久一点,至少活到他儿子能直接亲政了。
他又想到王安石和司马光二人……觉得现在唯一值得庆幸的是王安石总算没那么固执了,毕竟如果新旧两党一直针锋相对互相使绊子,那这新政又要悬了。
被两党夹在其中宋神宗突然发现苏轼这种对事不对人的臣子简直太好了。嘴毒一点怎么了,至少没那么多勾心斗角的。
这么想着宋神宗用十分慈祥的眼神看着苏轼,这么好的官员可不能再外放了……
苏轼被宋神宗看到寒毛直立,要知道官家可比他还小十来岁的……
他拉了拉一旁的苏辙,表示这官家的眼睛是不是抽抽了,他看他小儿子苏过都没有这么腻歪的。
苏辙虽然也被官家眼神弄的毛毛的,但感觉他哥这回应该不会被一路贬谪了,能忍就忍忍吧。
神宗年间的百姓在听懂了完整的新政后,发现新政并没有损害自己的利益,都是那些贪官和地主们同流合污,借机欺压他们,于是百姓的怒火瞬间转移到那些贪官身上。
因为他们之前发现弹幕是所有人都能看到的,唯一缺点就是飘过去就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