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相比有些吸食百姓血的官员,百姓们自然更喜爱和推崇慈善,但这不代表就不需要官员了。
因为有慈善上,百姓对朝廷才更有信心,对帝王才更尊崇。
他们喜欢夏枯草和尊崇帝王,自然不一样的。
在民间,别人私下称夏枯草是善财夫人,巾帼夫人,在世菩萨。
当然,也并不是只有夏枯草才有好名声,林薇,贤王妃还有青娘她们这些做慈善的都很受百姓的喜欢。
现在夏枯草请辞了,打算退位让贤,延兴帝并没有同意。
毕竟也找不到更适合的人替代夏枯草,更不说换了一个人,也未必有夏枯草这么舍得花钱的。
几番考量之后,延兴帝挽留了夏枯草,虽然夏枯草在名间的名望高,可延兴帝和朝廷也受益不少。
文太后这边还等着夏枯草失了慈善管理的身份呢,没有想到等来等去,却等到了延兴帝挽留的消息。
慈宁宫中,文太后大怒,气郁非常,觉得延兴帝这儿子实在是不贴心的很。
明知道她惦记慈善多年了,可这儿子却不肯如她愿。
文国丈这边也是如此,弄了这么大的阵头,就希望延兴帝把夏枯草给撤职,却没有想到延兴帝竟然如此器重林家,真是气煞他也。
文太后和文国丈无计可施了,倒也不是想不出办法,而是经此一事,明摆着延兴帝就护着林家了,也告诉别人,林家动不得。
文国丈整个人都不好了,但也安份了些,没有再折腾,若没有万无一失的把握,文国丈也不会再出手。
文太后动不了夏枯草,也只有把气劲放到了后宫中。
于是前朝平静下来,后宫就不那么太平了。
延兴九年,延兴帝十个皇子,在宁皇后去世后,这十个皇子就只剩下六人,而且后宫再无皇子公主出生。
后宫里每年都少一批宫妃,可见斗的多激烈。
延兴十年,襄国公与世长辞,林晋请辞,表示告老还乡。
延兴帝不允。
文国丈都不服老了,林晋比文国丈差一辈,哪到告老还乡的时候。
文国丈还高兴林晋识趣呢,却没有想到延兴帝不同意,反而更看重林晋,文国丈暗里没少骂林晋阴险,以退为进。
于是等到文国丈病倒了,甚至病逝了,林晋还在丞相位上坐的稳稳的。
延兴十一年,文国丈病逝。
在谥号上,文太后和延兴帝又有一番的争论。
与皇帝相比,臣子的谥号要简明一些,大汉臣子谥号则是两个字,文官以文为谥号的第一个字。
臣子谥号最高的就是文正,依次是文贞,正、贞之后,其它字依次与文搭配有:
成、忠、端、定、简、懿、肃、毅、宪、庄、敬、裕、节、义、靖、穆、昭、恪、恭、襄、清、修、康、洁、敏、达、通、介、安、烈、和。
文太后想文国丈的谥号为文正,再不然也是文贞,文成都不在她考虑内。
却不想,朝臣选出来的是文定,文太后哪里肯,这一听到消息,立马就找延兴帝了。
臣子谥号也并不是随便定的,也要根据为官政绩评定,当然也要看帝王,若是帝王觉得这个臣子,用文正,也不是不可以。
可问题是,文国丈为官这么多年,政绩平平,若不是生了个好女儿,被选中为太子妃,又从太子妃到皇后太后,这谥号都进不了前十。
而且襄国公去世的时候,谥号是文襄,真论起来,文国丈的政绩还不如襄国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