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晋刚回到家里,还没有坐热乎,好几个帖子就递到了门口。
有兰陵公主的,户部尚书杨纂的,工部尚书阎立德……
看到一大把的帖子,陈晋决定还是先去杨纂那里。别人的事情还好说一些,此刻杨纂必然是为了收获棉花的事情着急了。
到了杨府递上去拜帖,片刻之后,杨纂急慌慌的走来。
“见过杨大人!”陈晋施礼说道。
“哎,别这么多礼数了,这些天真是急坏老夫了!走咱们去见皇上,我这就让人通知会其他几位大人!”杨纂拉着陈晋就走。
“什么事情啊?居然这么着急?”陈晋满是不解的问道。
这才离开不到两个月,莫非发生了不得了的大事了吗?
“哎,你不知道啊,现在局势对大唐很不利。先上了马车我再给你细细详谈吧!”杨纂说道。
在路上杨纂叹口气说道:“虽然高丽、百济、新罗的局势暂时缓和了一些。不够依然对咱们散布的消息将信将疑,最多也只是不会和突厥联合了而已。
不过吐蕃、吐谷浑和最近和突厥开始加强了联系。若是三国联合,对大唐十分不利啊!”杨纂叹着气说道。
“这有什么,打就打呗,还真当咱们怕了他们不成?”陈晋无所谓的说道。太平都是靠武力争取来的,一味忍让肯定不行的。
“你说的倒是轻松,打仗不是人哪,粮草哪里来?”杨纂瞪着眼,气呼呼的说道。
这两年他管户部好不容易手头宽绰了一些,眼看又要打仗。朝中也有许多大臣和杨纂的观点一样。认为如今大唐蓬勃发展,应当尽量避免大战,趁机休养生息。
等到大唐实力充裕,在反攻敌国也不迟。
还有人认为应该奉行对付高丽等三国的政策,从未分化吐蕃、吐谷浑、突厥三国,使其不能联合对付大唐。
陈晋摇摇头说道:“这分化政策对付突厥他们怕是不行啊!高丽、百济、新罗三国是世仇,连年征战。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真心联合。
只要稍有意见不合,就会分离崩溃。可是吐蕃、吐谷浑和突厥虽然也有摩擦。可是他们更愿意抢掠大唐,对大唐垂涎不已。
因此联合对付大唐的可能性很高!我建议咱们还是放弃幻想,早作打算吧!”
杨纂没想到陈晋对此事竟然如此看待。似乎认定了大唐必然躲不开吐蕃三国的联合了。
到了宫门口,杨纂和陈晋一直等到其他大臣到来,才一同面见皇上。
陈晋虽然只是工部侍郎,不过遇到难以决定的事情还是都想听听陈晋的建议。似乎每次遇到难题,陈晋都能轻易解决。
不管是大臣还是李治,都已经打算把陈晋当做未来宰辅的方向培养。
见到陈晋之后忍不住又是一通的数落,身为朝廷大臣一声不吭回老家,这还得了。
陈晋自己也无比委屈,老子是工部侍郎。专门是管理修堤坝,治理水患的。你们户部工部有事,个个找我,这算啥事?
李治见到陈晋回来,十分高兴。
连忙说道:“陈爱卿上次的计策十分管用,不仅稳住了半岛局势。还有许多人愿意迁移到大唐来。”
“启禀皇上,迁移人口的确顺利。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迁移过来四千余人。这些人虽然都安排妥当,但是后续若是继续内迁的话,怕是要出现问题!”
户部尚书杨纂启奏道。
“哦?有什么问题?说说看!”李治问道。
“回皇上的话,倘若内迁人口,能早上几个月还不担心。如今已经秋收在即,新来的人口,即使立刻开垦荒地。
等到收获也得到明年夏收,这么长的时间之内,朝廷必须拿出钱粮供养这些人,对朝廷的负担很大啊!”杨纂回答说道。
“是啊,皇上!如今突厥和吐蕃、吐谷浑有联合的迹象。朝廷必须做好应对的准备,粮草必须筹措足够。臣也认为,可以暂缓内迁百姓!”兵部尚书崔敦礼赞同说道。
李治将目光转到陈晋这边问道:“陈爱卿以为如何?”
陈晋正色说道:“回皇上,迁移百姓,虽然对大唐负担不轻。不过对敌国的打击更大,无论如何都要实施下去!”
李治点点头,赞许的说道:“朕也是这个意思,只不过银粮都是问题。若是不能解决的话,无法收拢民心啊!”
李治说完,所有人都把目光看向陈晋。没办法,别说是整个朝廷了,恐怕是整个大唐也找不出第二个能比陈晋会赚银子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