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春季到来之后,国内的情况首先发生了问题。崇祯五年开始,数个月都没有下过一滴雨,这似乎昭示着今年恐怕又是大旱之年。果然在入春之后,土地龟裂无法耕种,连草木都有大量枯死的现象,除了水利设施完备的八贤王封地内之外,全国各地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灾情。
时间进入四月之后,长江以南终于开始下雨了,虽然降雨量并不算大,但却极大缓解了旱情。各省农民忙着补种水稻,希望能够赶上第一季的收获,但是在北方却依然如故。
陕西这个原本的干旱地带,情况就变得更加严重了。甘陕两省赤地千里,百姓们无法耕作手中又没有粮食,顿时激起了巨大的反抗热情。这两地本来就是农民起义的多发地区,如今形势变得更加严峻了,大量农民为了不饿死主动投身到农民军中,其中以高迎祥为首的三十六家农民军声势最胜,打得洪承畴也只能陷入防守境地。
如今灾情越来越严重,情况变得无法控制,有大量饥民的补充,让原本逐渐式微的农民起义军再次壮大起来。人多势众在冷兵器时代通常是非常有用的,但是人数众多也带来一个巨大的问题,粮食根本不够吃。
自从去年六月义军首领王嘉胤被南山总兵曹文诏斩杀之后,陕晋各路义军失去了首领,变得一盘散沙。这个时候高迎祥异军突起,很快将两地义军捏合起来号称三十六营,他自己则被公推为闯王。
高迎祥率领的农民军采取避实击虚战术,将目标对准那些明军无力设防的村寨,打击各地豪绅地主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依靠各地饥民的内应,村寨都是旦夕而下,各地富户被杀极多。
村寨的粮食补给了越来越庞大的农民军,也让他们赢得了为民除暴的好名声。为了能够在饥民中赢得更多号召力,高迎祥注意在每次攻破村寨之后,都分出一部分粮食赈济当地百姓。
这样的好处显而易见,为了能够得到粮食,各地饥民都会偷偷跑到农民军那里,邀请他们去攻打村寨,有的甚至邀请他们攻打县城。对于这些内应高迎祥都一一接待,那些村寨被很快攻克,而县城他却放在一边。
农民军虽然人多势众,但核心成员并不多,武器也是参差不齐。以这样的力量去惹官军驻守的县城,显然是非常吃力的。而且在攻克县城之后,动静就太大了,各地官军会被朝廷威逼,全力对付农民军,这对他们的发展壮大没有好处。
高迎祥的思维非常清醒,他决定采取避实击虚的策略,先集中对付村寨,利用地主武装的武器补充自己,慢慢扩大自己的实力。
然而高迎祥忽略的一个问题,那就是粮食的存量。他的这种行事风格,让各地饥民都拼死帮助农民军做内应,让他们能够攻克一个个村寨。然而每攻克一个村寨,农民军就会杀光富户,将粮食分给百姓也补充自己。这样会造成有大量的百姓为了吃饭而加入农民军,让农民军的人数越来越多。
人数越多所消耗的粮食也就越多,高迎祥的农民军已经接近三十万人,每日光是粮食就要消耗近数十万斤,这么恐怖的数字逼迫着农民军一刻不停的攻克村寨,以防止自己人被饿死,这等于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