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不过火耗本来并不算多,大约只是白银的百分之二到百分之五而已,但大明朝附加在赋税之中的火耗却要收到一两成,甚至是三四成的数量。这些火耗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富裕的银两却并未流入户部银库,大多数都进入了贪官的腰包。
对于这个后世极为著名的弊政,朱聿键早就听说过了,所以他一上来就要先在农税上取消火耗。未来十几年粮食的价格如何上涨,朱聿键是相当清楚的,这个时候囤积粮食是最划算的买卖。
农民直接按照数量上缴粮食,这就没有了火耗问题,百姓也不必为了上缴赋税而向商人卖粮,避免了百姓被贪官和无良奸商双重剥削。粮食被储存起来将来又能赚大钱,朱聿键自然是愿意的。
至于各地专门熔铸银子的银局也不能直接撤编,朱聿键深知贫苦百姓生活不易,他可不会如崇祯那般,对全国直接裁撤驿站,结果让没饭吃的驿卒们不得不加入农民军。
银局的那些银匠都被朱聿键集中起来成立银匠作坊,负责打制金银首饰,或者打造银箔用于玻璃镜的制造。如今通过改进工艺,玻璃镜镀反光膜的时候采用附着银箔再浇上水银溶解的办法。要让水银溶解的银箔,自然是越轻薄越好,正用得着那些手艺高超的银局银匠。
朱聿键的一系列政令可谓是皆大欢喜,只不过这样的举措宋献策可不乐意,农税直接交粮食,等于他一分钱的农税也拿不到,只能靠商税的进项。没有了钱如何能够运作整个唐王府和下属的官员机构,这绝对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这两条政令一出,朱聿键几乎把浙南五府境内所有的富户豪绅都得罪了,尤其是那些致仕官员纷纷上书,要求皇上下旨申斥,让唐王撤销政令。
崇祯虽然上一次与朱聿键闹得有些不愉快,但只是一时之气,过去了也就不在意了。朱聿键毕竟在他登基之前就关系很好,两人虽然算不上微末之交,也算是同在魏忠贤的高压下患难与共,关系比外界猜测的要亲密许多。
崇祯当初发出诏令,就是将浙南五府作为了大明朝的试验田,交给朱聿键去折腾,看他能否为大明朝开辟一条富国的出路。崇祯的意思很明显,朱聿键在浙南五府随便怎么搞,如果成功了可以推广整个大明朝,如果失败了也只是唐王的责任,可谓有利无弊。
如今朱聿键才刚刚开始动手,崇祯怎么舍得去干涉这块试验田的运作,他自然是对各种弹劾的折子置之不理。可是东林党就有与皇上对抗的毛病,皇上越是不准的奏折,他们就越是来劲。很快朝堂就被弹劾唐王的折子淹没了,许多人甚至大放厥词,认为唐王的封地有违祖制应该收回,更有甚者认为朱聿键有造反的嫌疑,应该派兵征讨。
崇祯心里明白,如果朱聿键想当皇帝,根本不用如此做,他只要当初配合魏忠贤,在天启帝驾崩的时候不躲出去,皇帝宝座十有八九是他的。由此可见,朱聿键志不在帝位,这也是崇祯对他如此放心的原因之一。那些官员越说越是离谱,也让崇祯烦不胜烦,直到这个要求派兵的折子上来,他终于爆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