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德林和汪家礼先前确实闹了点不愉快,但矛盾却不是发生在他俩之间。/嗖′嗖`晓?税·徃\ \已-发+布!罪-鑫,璋,踕·
是孙德林和王文绪。
当初孙德林只打算找一个帮手,毕竟多一个人就多分一笔钱。
汪家仁非要拉上王文绪,所谓的“有福同享”。
但王文绪脾气不太好,又固执,总喜欢自己拿主意,不怎么听孙德林的。
孙德林本来就把他视为“编外”人员,如果跟着老老实实一起干也就算了,来了又不听话,他这心里哪能舒服?
而王文绪不听孙德林的,自然是因为瞧不上他。
在王文绪眼里,孙德林仗着自己有一身蛮力,抢劫时总冲在最前面,就以“老大”自居,总喜欢对他们发号施令。
王文绪毕竟年纪摆在那,比他小10多岁的孙德林在他眼里就是个“弟弟”。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
【老子出来混的时候,你特么还是个细胞呢。】
说白了,这两人就是磁场不合。
都是狠人,谁也不服谁。¨3¢8+k+a·n+s\h·u′.*n!e\t-
当初策划抢劫的时候,他俩就经常因为意见不合争的面红耳赤,好几次不欢而散。
抢劫连着失败,大家心里都不痛快,这两人更是火星子遇到油桶子,一点就炸。
每当这种时候,汪家兄弟俩就做和事佬,两头劝。
没用,两人的脾气都是“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
既然说服不了他们任何一方,汪家兄弟俩就面临着一个站队的问题。
但究竟站哪一方,兄弟俩一开始也很头疼。
汪家礼肯定偏向孙德林,不管心里是不是真的服,“大哥”好歹是真的带自己挣到钱了。
而且两人也认识那么多年了,关系怎么着也比跟王文绪“铁”啊。
汪家仁嘛,原则上,他是愿意支持孙德林的,但感情上,他也不想“抛弃”王文绪。
只是他心里也清楚,一旦他们做出选择,肯定有一个会离开。
商量再三,兄弟俩最后决定,支持孙德林。!如^蚊,惘? !免`废/岳?独.
因为这个团队可以没有王文绪,但不能没有孙德林。
如他们所料,王文绪发现自己说不上话之后,跟他们的关系就渐渐疏远了。
不过,走了一个,很快又来了一个。
来的这个人,也不是外人,是孙德林的三弟孙德松。
其实三个人也能干活,还少个人分钱,挺好。
但孙德林自从发现了汪家礼的小心思后,突然就有了危机感。
虽说走了个王文绪,原本的1V3现在变成1V2,但算起来,自己还是外人。
哪天那兄弟俩打起小九九,自己肯定吃亏。
不行,他也得发展个自己人。
这人选,当然非自己的亲兄弟莫属。
虽然汪家礼叫自己也是一口一个“大哥”,但这声“大哥”的含金量,能跟自己亲弟弟喊的“大哥”比吗?
就这么着,孙德松“闪亮登场”。
孙德松比孙德林小10岁,曾经当过兵。长得虽然没有大哥孙德林高,但胜在年轻啊,而且更好看。
孙德林是大鼻阔嘴三角眼,看着就不正气,孙德松却长了张方方正正的国字脸,大眼睛。按照当年的审美标准,绝对属于帅小伙一个。
哪怕到现在,这种长相也能挤进“好看”的行列。
其实当时的孙德松日子过的还不错,退伍转业后先是去了一家汽车配件公司当营业员。
由于单位发不出工资,他就自己开了个汽车配件店,收入养活他自己足够了。
但当大哥孙德林邀请他“入伙”时,他也没有犹豫。
这其实也不奇怪,原因有两个。
第一个是他们家庭的关系。
孙家有很强的家庭观念和凝聚力,孙德林作为家里的长子和大哥,具有很高的威望。
正所谓:长兄如父。
他从小就照顾弟弟妹妹们,弟弟妹妹们也都很听他的话。
在孙德松心里,大哥让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
第二个,就是孙德松自己的性格问题。
这人性格孤僻,平时寡言少语,在家里除了跟大哥孙德林,跟其他人都不亲近,更别说有什么朋友了。
通常这种情感冷漠的人,都有边缘型人格,甚至是反社会人格。
他们的沉默寡言并不是因为懦弱和胆小,恰恰相反,这种人通常内心狂妄自大,不屑与别人为伍。
也因此他们由衷的渴望被注意,被重视,甚至被崇拜。
孙德林的提议正契合了孙德松的内心状态。
其实在此之前,兄弟俩就曾干过坑蒙拐骗的勾当。
这下好嘛,首接升级成“杀人越货”了。
都说“祸不及家人”,这孙德林也是个人才,人家是“坑爹”,他是“坑弟”。
不过在孙德松看来,这才是自己真正想干的“大事”。
果然是一根藤上结的果,本质大差不差。
而且比起离开的王文绪,孙德松发挥出了更大的作用。
随着孙德松的加入,这个犯罪团伙的结构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而这种由两对同胞兄弟组成的结构,在团伙性犯罪中也是比较少见的,给警方的侦破工作增加了不小的难度。
因为这种团伙具有更强的凝聚力和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