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4看书 > 其他 > 货币战争5:山雨欲来 > 45.第45章 罗马盛衰,淤血的贪婪之路(6)
下载
本书最新章节内容未完,更多精彩内容手机请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app。小说更全更新更快。百万小说免费阅读。网上找不到的内涵小说这里都有哦!

当士兵们战胜了蛮族要求增加军饷时,马可·奥勒留心酸地回答:“除了你们的正规报酬以外,如果再想得到任何更多的东西,那就只有去榨取你们父母和亲属的血汗。至于皇位,只有上天才能做主。”很明显,皇帝深刻理解帝国财政的危机程度,宁愿面对士兵的恼怒,以及潜在兵变的凶险。

即便皇帝在军事上取得了胜利,但行省已经达到财力的极限,西班牙几次拒绝输送兵员,而高卢和其他西部行省则充斥着逃兵役的亡命之徒,他们打家劫舍,人数越来越多,甚至公然与罗马军队爆发了正规战争。在埃及,大批民众为躲避兵役、徭役和赋税从村庄中逃亡,他们躲进了尼罗河三角洲的沼泽地,后来竟组成军队发动了叛乱。

马可·奥勒留统治的罗马帝国已是危机四伏,险象环生。到180年,皇帝不得不将第纳尔的含银量贬值到75%,比图拉真的第纳尔贬值了11.8%。

马可·奥勒留之后不过35年,帝国的财政再次到了崩溃的边缘。军事独裁的皇帝塞维鲁依靠抄家、充公、强制捐献等手段,从贵族身上弄来的财富,已被他的儿子卡拉卡拉折腾得所剩无几。卡拉卡拉深得乃父真传,将皇权的基础牢牢地根植于军队之上,军费开支终于耗尽了财政税收。

为解决迫切的财政危机,只有进一步贬值货币,但卡拉卡拉不想像马克·奥勒留那样做得太明显,而是搞出了一个重大的“创新”,于215年开始发行新银币“安东尼币”。

安东尼银币的尺寸比第纳尔略大一些,含银量是第纳尔的1.5倍,但面值却相当于两个第纳尔,相当于变相一次性贬值了25%,比马可·奥勒留的贬值幅度高出一倍多!

这是罗马历史上首次出现的“主权信用货币”!安东尼币的本质是以25%的国家信用,来补偿新币中所缺失的含银量。这种以法律规定货币价值的办法,已经从根本上突破了含银量贬值的传统方式,它的重要意义不亚于“从猿进化到人”的“飞跃”。

“安东尼币”的出现,意味着帝国财政的恶化已到了质变的程度。

罗马的老百姓并不傻,大家纷纷开始囤积老的第纳尔银币和银锭,而商家们则根据新币的含银量来重新上调商品的价格,物价上涨开始加速。

更糟糕的是,罗马人对政府的信任遭到了极大破坏,人人都在抱怨新币,处处弥漫着对政府的怨恨。

罗马无力向外掠夺金银,原有的西班牙银矿已经枯竭,而白银和黄金却从市场中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市场出现的恐慌情绪如同痉挛一般,刺激着商品价格的轮番上涨。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市场对价格的预期发生了突变。

到了加里恩努斯时期(253—268年),帝国的财政不是濒临破产,而是已经破产了。在他的治下,罗马遭受到立国以来最严峻的危机,数十万日耳曼蛮族打到了罗马城下,这是600多年以来的第一次。同时,高卢分裂、东方独立、埃及脱离、阿非利加叛乱,罗马帝国面临土崩瓦解的重大危机。

出兵平叛,国库没钱,皇帝此时只剩下超发货币这一条路了。罗马银币出现了史上最严重的贬值,安东尼币的含银量,从240年的40%,急速下跌至270年仅剩4%![16]

除此之外,皇帝还海量发行粗制滥造的铜币,这些所谓的铜币其实只是薄薄的铜片,重量仅2.48克,连银行都拒绝接受这样的劣币。

加里恩努斯使货币贬值达到了物理上的极限!

最后,加里恩努斯死于众叛亲离的乱军之手。

在加里恩努斯之后,真正引爆罗马帝国超级通胀的,非奥勒良皇帝(270—275年在位)莫属。奥勒良堪称是军事天才,在短短的5年统治期间,收复了罗马2/3的领土,荡平了欧、亚、非三大洲的蛮族入侵和内部分裂,被称为“世界的光复者”。然而,就货币贬值而论,他却是罗马帝国超级通货膨胀的“点炮者”,对最终罗马帝国的货币大崩溃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274年,被四面征战的巨额军费压得喘不上气来的奥勒良,拉开了罗马史上著名的货币改革大幕,皇帝隆重推出了“奥勒良币”,将新币的含银量确定在5%,重量为4.04克。

为了取信于民,新币的背后铸有罗马数字“XXI”,这代表着“20∶1”,即20个含银为5%的奥勒良新币,相当于1个奥古斯都时代的第纳尔。新币的含银量貌似有国家信用的承诺,未来还要恢复到奥古斯都时代的银币纯度。不过,这一切不过是忽悠罢了。

其实,新币与市场中大量泛滥的4%含银量的“安东尼币”价值近似,但皇帝却以法律规定,1个奥勒良新币=2个安东尼旧币,这比卡拉卡拉玩得更狠,政府等于在已经贬得一塌糊涂的安东尼币的基础之上,将新币再度一次性贬值100%!

这下罗马的老百姓真急了,这样的货币谁还敢要?!

人们冲上大街小巷,开始疯狂抢购。准确地说,不是疯狂地购物,而是疯狂地扔掉货币!250年来温和上涨的物价,立刻犹如脱缰的野马,一路绝尘而去。粮食短缺、商业瘫痪、盗匪横行、人口锐减,罗马帝国的3世纪危机进入高潮!

埃及的小麦从1世纪到3世纪中,价格上涨了2倍~3倍,基本反映了货币贬值的幅度。然而,从250年以后,小麦价格开始加速上涨,到280年前后,小麦价格已是30年前的10万倍!

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见识到超级通货膨胀。

货币崩溃敲响了帝国的丧钟

戴克里先(284—305年在位)皇帝,接手的是一个已经崩溃的货币体系和即将崩溃的帝国。

为了挽救已经彻底失去人民信任的货币体系,戴克里先首先着手发行了新的高纯度的金币、银币和其他辅币。他满心希望新的货币能够根治超级通胀,至少也要缓解物价飞涨的压力。

没有货币就没有经济,最终也就没有帝国。

让他极度痛苦的是,他的新币的成色与尼禄时代相当,但物价却是从前的数百倍。原因其实很简单,新币在整个帝国的货币流通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太低,而且每当好坏两种货币同时流通时,良币总是被收藏,只有绝对必要时才会拿出来用于支付,如国家税收必须缴纳良币;而劣币则像烫手的山芋,人人拿到后都恨不得立刻用掉,这样劣币的流动速度将会更快,从而加剧物价上涨。

戴克里先的新币投放市场就如泥牛入海,在无声无息中被劣币瞬间吞没。

物价持续飙升的根本原因是罗马帝国的生产、运输、商业体系已经陷于瘫痪,纯粹的货币政策已经无力挽回经济的败局。

拯救货币的努力终告失败,通货膨胀仍在继续恶化。

戴克里先不得不依靠行政手段,直接控制物价,这就是著名的《301年物价敕令》。在敕令中,戴克里先将通货膨胀的根源归罪于商人的投机和囤积居奇,而不是经济崩溃和货币贬值。敕令中规定了数千种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上限,违反者死罪。但是,官方所规定的价格,远远低于生产者的成本,如果强制执行,市场上将不再有商品存在。

这就注定了物价控制必然失败。

价格控制失败后,戴克里先只有依靠配给制,将军队和政府的供应与市场彻底隔绝,税赋征收实物,以确保军队和政府的供应,而任由普通百姓在超级通胀中自生自灭。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