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4看书 > 其他 > 货币战争5:山雨欲来 > 35.第35章 财富分裂,折断了梦想的翅膀(3)
下载
本书最新章节内容未完,更多精彩内容手机请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app。小说更全更新更快。百万小说免费阅读。网上找不到的内涵小说这里都有哦!

面对华尔街的巨大压力,奥巴马不得不妥协,结果各种利益集团通过游说,在“沃克尔规则”中插进了五花八门的“例外”和“细则”。当加入了“代客交易”“对冲交易”“止损交易”等赦免范围之后,规则已变得极其复杂。原本只有4页纸的“沃克尔法则”快速膨胀到298页,就连沃克尔本人都看得直叹气。

100个豁免,乘以1000个例外,等于10万个不明白!

在诸多的“例外”和“豁免”之中,值得一提的还有“沃克尔规则”对美国国债和两房MBS债券的自营交易网开一面。原因很简单,美国乃至全世界的回购市场中,美国国债和两房MBS乃是最重要的回购抵押品。如果取缔了围绕着它们进行的回购融资,整个影子银行系统就会塌方,金融危机将立刻爆发。

回购交易属于银行的“自营交易”吗?当然毫无疑问。银行在这个市场的许多交易显然是以营利为目的,但这种交易却不可能禁止。由此还会衍生出更广泛的困境,“沃克尔规则”不禁止美国国债,却严禁银行交易其他国家的主权债券来牟利,这将造成其他国家国债发行和交易上的难度、成本和风险,减少它们的市场流动性。英国、日本和欧盟国家对“沃克尔规则”的偏袒不可能心平气和,这就必然影响世界金融市场规则的协调性。

内有抗拒,外有猜疑,“沃克尔规则”已是举步维艰。

不仅华尔街捣乱,美联储对大银行更是“偏心”。就在围绕“沃克尔规则”的细则争论愈演愈烈之时,一位美联储官员放出风来,“沃克尔规则”的自营交易定义或许还将根据金融机构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这一消息让已经面目全非的“沃克尔规则”变得更加不知所云。

不仅如此,原本规定2012年7月21日是“沃克尔法则”生效的日子,但是美联储却突然跳出来通知各大银行,不必立即停止自营交易,并给出两年时间进行“相关业务的合规审核”。按照最乐观的预测,“沃克尔规则”也要到2014年7月才能出细则,真正产生约束力就更晚,而且美联储还拥有继续推迟生效时间的权力。即便是到了那个时候,“沃克尔规则”中还是会包含许多对银行的豁免或延期规则,允许银行继续在十多年的时间内,拥有现在的私募股权和对冲基金投资业务,而自营交易规定只能是一大串的例外、豁免的灰色地带。

沃克尔的“色情书”理论,大概只能由他自己慢慢享用了。

其实,沃克尔知道华尔街的巨大能量,他在规则中提到,要防止2024年及以后的时间中发生金融危机,言下之意就是此前犯规将从轻发落,这一竿子就将落实的问题支到了10年以后。

奥巴马在竞选时声言要让华尔街为自己的贪婪付出代价,这一承诺在其第一个总统任期内就成了一句空话,从最终结果看,奥巴马无非也是在“为穷人说话,替富人办事”罢了。

如果说华尔街的大银行是“大而不能倒”,那么《多德—弗兰克法案》则是“复杂到无法执行”,而严厉的“沃克尔规则”看起来更像是滑稽的“沃克尔游戏”!

也正因如此,华尔街根本没有把法案和规则放在眼里,摩根大通照样进行着“伦敦鲸”式的大冒险,而高盛对新法也是视若无睹。自《多德—弗兰克法案》通过以来,高盛募集了多个新基金,包括一个能源基金、一个人民币基金和一个房地产夹层基金。高盛相信这些新的基金能够符合沃克尔规则的要求,就算不行,高盛也可以申请延期或者用其他手段让这些基金继续存在。

围绕着《多德—弗兰克法案》和“沃克尔规则”所爆发的一系列尖锐矛盾,以及最终的结果,揭示出更多深层次的问题。

美国人民痛恨华尔街的贪婪,美国总统和美国国会也厌恶华尔街的贪婪,为什么选民、总统和国会一起联手都制定不出一部真正能够保护公众财富的法案?

为什么2008年金融危机的祸首元凶造成了数十万亿美元的损失,上千万人失业,数百万家庭房产被剥夺,却没有一个华尔街大佬因此被定罪坐牢?为什么他们不仅拿着更高的奖金,而且更加贪婪?

最可怕的腐败,不是无法无天,而是有法无天!最可恶的贪婪,不是某个人的贪婪,而是利益集团整体的贪婪,是在法律保护之下的贪婪,是制度性的贪婪!

在法律保护之下的压迫,导致财富公平分配的原则遭到了根本性的瓦解,社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贫富分化。

沉沦的中下阶级

2013年8月29日,美国60多个城市爆发了快餐业和零售业雇员的大罢工,麦当劳、肯德基、汉堡王等连锁餐馆和商场的雇员们纷纷走上街头,抗议联邦政府的最低工资水平太低,强烈要求提高快餐业的工资待遇。他们大声疾呼:“七块二毛五,我们无法生存!”他们抗议联邦政府的7.25美元的最低工资,使他们陷入了永久性贫困的恶性循环,罢工的目标是:每小时15美元是最起码的“生活工资”。

从传统上看,快餐、零售、餐饮、娱乐等行业基本没有工会组织,要组织全国性的罢工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这些行业流动性太大,临时性太强,8月底席卷全国的大罢工着实令人震惊。特别是美国的南部,从来就不是罢工的活跃地区,而这次南方诸州的快餐、零售业也积极参与了全国罢工,这就反映出整个中下阶层充满着一种强烈的情绪和决心。

与挣扎在贫困线附近的雇员工资相比,动辄数百上千万美元奖金的快餐业高管的收入就显得格外扎眼,当集体性的极端不满转化为强烈愤怒的时候,就连松散和毫无组织性的快餐业也能爆发出惊人的能量。

人们普遍感觉到快餐业的工资水平不高,但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数字看起来还是令人非常吃惊。2013年7月,美国最低的小时工资是7.25美元,非农就业部门的平均工资为每小时23.98美元,制造业工人是20.14美元,而快餐业仅为9美元。

更糟糕的是,危机结束以来,他们真实的平均小时工资下跌了6%。就是如此微薄的收入,还不能保证足够的工作时长。非农工作岗位的平均周工作时长为34.4小时,而美联储圣路易银行的数据显示,餐饮娱乐服务业(包括快餐业)的周工作时长不超过26.4小时,快餐业人员的税前年收入仅有12355美元,美国的贫困线为年收入11490美元,这意味着快餐业的350万就业人口,仅仅略高于贫困线。

快餐业显然不是什么诱人的工作,但其就业岗位的竞争居然已接近白热化。危机之后,麦当劳的工作已成为就业市场的香饽饽,2011年麦当劳在美国的连锁店雇用了6.2万人,而收到的工作申请竟然超过了100万份,录取率仅为6.2%![5]与同年哈佛大学的录取率相当,而比所有其他的美国常青藤名校的录取率都要低!100万人争抢的麦当劳的6.2万个工作机会,而其平均工资仅为每小时9美元。

快餐业已经不是从前学生打工挣点零花钱的时代了,2013年快餐业雇员的平均年龄是28岁,其中,30%的人拥有大学学历,25%的雇员至少有一个孩子,他们是在养家糊口!

12355美元的年薪,即便夫妻双方都工作,一家四口的总收入不过2.47万美元,月收入才2000美元出头,这还是税前。想想黑石“租客帝国”每月1500美元的房租吧,即便再便宜的租金也需要1000美元,上下班的交通费至少也要200美元~300美元,开车就更贵,如果全家四口人每天吃快餐,那日子就别过了,在快餐店工作的人连快餐都吃不起。无论怎么省,四口之家每月吃饭就得500美元以上,水电气电话等基本开销至少300美元,工资就已经透支了。孩子上学公费也会有开销,不能买衣服、不能上网、不能用手机、不能看电影、不能去旅游、不能下馆子……这是“美国梦”吗?

快餐业的工资绝对不是“生活工资”,连“生存工资”都够不上,在北京做保姆的日子恐怕都要好过些。在美国,就连这样的工作还只有6.2%的竞争者才能有幸得到。

快餐业所代表的是一个数量庞大的美国中下阶层的生活状况,在金融危机之后,他们的境遇不是在逐步好转,反而更趋恶化。

美国CBS新闻在2013年7月28日,打出了一个震撼人心的大标题:“调查显示:80%的美国成年人口面临接近贫困、失业的状态。”文章指出,美国经济的加速全球化,日益扩大的贫富分化,高薪制造业工作机会的外流,导致了当今美国社会五个成年人中就有四个挣扎在失业、接近贫困,或至少部分依赖政府福利的状态。4620万人处于贫困线以下,达到美国总人口的15%[6],贫困人口数量之多在美国历史上闻所未闻。

到2012年底,在美国领取政府食品券救济的人数已达4780万人,超过了西班牙的全国人口,比2008年暴涨了70%,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政府给每人每月的食品券救济金额约133美元,食品券可以在商场中购买粮食、肉类、水果和牛奶等。1975年,美国人申请食品券救济的比例仅为8%,37年之后,这一比例几乎翻了一倍。贫困人口数量和比例的大幅增加,与美国GDP增长、失业率不断下降、房价大幅上扬、股票屡创新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经济好转和贫困大增同时存在,到底哪一个才是美国经济的真实写照?

陷入贫困和领取食品救济人口的大幅增加,其根本原因都是就业状况极为糟糕,使他们无法找到超过贫困线水平的工作机会。

2009年10月,美国失业率曾高达10%,2013年8月失业率已经降至7.3%,如果失业率在不断下降,就业市场自然就该逐步好转,贫困人口怎么可能大幅上升呢?

就业市场的真相

2007年12月,当美国经济达到了危机前顶峰的时刻,在美国的就业市场上,总共有1.38亿个工作岗位,按照工作性质和收入水平可以大致分为三大类:高薪工作、中薪工作和低薪工作。

高薪工作是美国经济的主干部分,构成了美国经济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是美国中产阶级的主流岗位,也是美国消费能力的基础,其就业岗位总量为7180万,占全部就业岗位的52%,全部收入的65%,平均年薪为5万美元,恰好是美国家庭的中位收入水平,能够负担四口之家的生活开销,尽管经济压力不小。高薪工作一般为全职工作,每周工作时长为40小时,均有良好的医疗保险、退休金或401K计划。这种高质量的工作岗位包括金融业、白领专业人士、信息技术、商业管理、制造业、采矿业、建筑业、房地产、政府雇员、交通仓存等领域。

中薪工作包括医疗健康、教育培训、社会服务等行业,平均年薪3.5万美元,就业岗位总数为2890万,不到高薪岗位的一半,占总就业岗位的21%。中薪工作的就业机会一直在不断增长,不过,此类工作几乎完全依赖政府支出和税收补贴。

低薪工作的平均年薪仅为1.9万美元,包括餐饮娱乐、酒吧招待、汽车旅馆、瑜伽教练、花园园丁、零售业、临时工等低收入岗位。低薪岗位的总量为3720万,占就业岗位总数的27%。这些工作一般不提供医疗保险和其他福利,如果还拖着一个有孩子的家庭,就基本属于贫困人口。

这就是美国金融危机之前就业市场的大体轮廓。

2009年之后,美国失业率下降的奥秘就隐藏在低薪岗位的增长之中。被华尔街媒体啦啦队所大肆吹嘘的580万个就业机会的复苏,60%都属于这一类别。

2013年7月,这些低薪工作的总规模达到了3750万,比经济衰退结束时的3470万“新增”了280万个就业机会。其实,这一规模与2007年的3720万的数字几乎相当。换句话说,280万个低薪工作不是“创造”出来的,而是“再生”出来的。

年薪1.9万美元只是略高于贫困线,快餐行业就属于低薪工作,这些就业岗位的收入仅能维持生存而已,4年以来280万低薪岗位的总量增长,几乎不能产生有意义的消费能力增长。如果扣除通货膨胀,低薪岗位的收入实际上下降了6%,指望他们来推动美国经济的复苏是非常不靠谱的想法。

高薪工作是中产阶级的核心,也是市场消费的主力军,该领域的就业状况要严峻得多。

金融危机导致了580万高薪岗位的损失,随后的4年多,仅仅恢复了140万。平均每年增长仅31万多,就连美国的人口自然增长规模都是其10倍以上。

2013年,高薪岗位的总数为6760万,竟然比2000年的7190万还差出一大截!如果以这样的速度“复苏”,美国的高薪工作到2025年才能恢复至2000年的水平,这是1/4个世纪!

而每年区区30多万的高薪就业增长的背后,却是高达1万亿美元的财政赤字(政府消费),和每年8000亿的美联储印钞在共同推动。如果将8000亿印钞规模平摊到每个就业岗位,这意味着美联储花掉了250万美元,才创造出一个年薪5万的就业机会!其效果之差,简直是闻所未闻!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