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与死】
【亘古不变的真理】
【是天道的轮回】
【如果只是一个过程】
【那生死的意义何在】
阴沉的下午,天空弥漫着乌云,仿佛是哀悼着什么。
一个宁静的村庄,一名少年悲痛的看着怀中双眼紧闭的老人,心中充满了悲伤和思念。
“爷爷!”少年口中低声呼唤,眼中充满了泪水。
我叫易小天,爷爷曾经是我最亲近的人,因为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我自小是被爷爷一手带大。
看着已经失去气息的爷爷,眼前一幕幕和爷爷相处的画面浮上了脑海。
儿时调皮捣蛋不听话,爷爷教育我时的严厉;哄我睡觉时,一口方言讲故事时的有趣;亲手做出小玩具,逗我玩耍时的开心…
现在,爷爷已经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我心中一股无法言语的悲痛和无助。
充满眼眶的眼泪,再也停留不住,从我眼角滴落,落在了爷爷的额头,眼泪顺着额头滑入了爷爷紧闭的眼睛,随后消失...
此刻,周围响起了家人们伤心的哭泣,撕心裂肺的呼喊着,发泄心中的思念与不舍。
奶奶就坐在我的身旁,她也在低声啜泣,一切的声音、悲伤的氛围,我又是一阵揪心般的疼痛,眼泪再也忍不住,又一次滑落,顺着同样的轨迹流入爷爷的眼中。
奶奶慢慢收住了情绪,有些虚弱的说道:“小天,把你爷爷放下吧,收拾收拾场地,办理他的后事吧”。
“奶奶!”
我也收敛了情绪,把爷爷的身体缓缓放在床上,把爷爷的手脚放平,身子放正,整理了一下爷爷身上的衣着,不舍的再看了看眼前不再有一丝气息的爷爷,爷爷就这样离开了我们。
至于为什么我会抱着爷爷的身体?
这是我家乡的习俗,老人暮年,时日已然不多之时,家里会在客厅搭建起床铺,将老人移入客厅居住,方便家人、亲人们前来探望。
在老人生命走到尽头的时候,会叮嘱家人安排一个老人生前最喜欢或看好的后人,把临终的老人身体扶正,依靠在自己胸口之上,把老人的双脚着地,接触地面,接收地气。
这后人会一直怀抱着老人,听老人交待一些后事,直到老人咽下最后一口气,这时后人会用手将老人的眼睛合上,为其瞑目,其含义就是让死者安心离去,一切有我。
接下来家人会准备好的一件金银物件,放入老人口中,称为“口福”。
怀抱老人的后人,会用手托住逝去之人的下巴,这些操作就被称为“接气”,其寓意就是,这个后人将延续老人此生气运、延续香火。
将爷爷的身体放好,大家开始客厅中央位置搭建灵台,灵台搭建好后会将爷爷的身体放在灵台之上,又在身上穿上一件又一件的寿衣和寿裤,一般是七套或者九套,最后将逝者的双脚放正、放平用稻草或者麻绳扎起来,再盖上被子,象征着来世一路平摊、不愁吃穿。
布置好灵台的这一切,老人的子女要邀请至亲好友陪同自己,到亲戚、好友的家中,一一磕头告知老人的死讯,请他们到家中帮忙。
告知完毕后,整村的人基本都会来到家中对逝者进行悼念,也会帮忙逝者家人张罗死者的后事,主人家也要在大家的帮忙下,摆开宴席答谢来追悼的人们。
来悼念和参加宴席的人们也会给主人家留下一份帛金略表心意。
主人家还邀请道士来到家中为逝者做法事、念经,为死者祈福、为灵魂开路。
死者的后家,也就是兄弟姐妹会请来龙狮队、丧葬乐队为死者送行,希望亡者走的风风光光。
这就是我们农村的白事。
阵仗可谓是非常热闹,但热闹的背后,作为主人家的我们,却是累的够呛。
虽然有很多人帮忙,但是要张罗安排宴席,准备各种食材、租借各种厨具、餐具;还要接待来追悼的客人,每当有人来悼念爷爷,都会在灵堂给爷爷磕一个头,作为孙男娣女的我们就跑到客厅磕头还礼;道士们法事时还要配合磕头作揖;这些事就是在不停的跑来跑去,加上亲人离世的悲痛,真正是身心疲惫。
一直忙晚上,大家吃完晚饭,亲朋好友、邻居、道士们才陆陆续续离去。
最后会有几个和主人家关系特别好的亲人、朋友,会留下来陪同主人家守夜。
我们找来一口大铁锅,在天井也就是用来晒谷物的院场架起大锅,点上一堆篝火取暖。
大家坐在火堆边聊天、烤火、喝点小酒打发着时间,根据道士的叮嘱,整晚要给灵台油灯加上灯油,不能让火熄灭;每过一个时辰还要燃烧一份纸钱。
根据习俗,在灵堂里,灵台的边上还铺设了几张地铺,今晚家中的男子要睡在灵台边上,大家都在烤火,如果打瞌睡了,就去睡觉或者轮流睡着一会儿。
不过话说,就这个场景,虽然旁边躺着的,生前是自己的爷爷,但现在毕竟已经去世了,在旁边睡觉着实感觉奇怪。
如果不是真的特别瞌睡,还真是没办法入睡!
我们聊天,一直聊到了半夜三点多,这个点是人最犯困的时候,我在经历了一天的身心疲惫后,确实有点熬不住了,决定去睡一会儿。
我父亲、大伯他们早已在旁边睡下,现在已经传来了呼噜声。
我和现在还在守夜的朋友打了个招呼,就走向灵台边铺好的地铺,准备睡一会儿。
而就在躺下,刚闭上眼睛没多久,却发生了一件令我心态崩溃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