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局势,长江以北地区十分糜烂,若是没有奇迹出现的话退守长江是一条仅剩的道路,然而守江必守淮,长江到淮河地区是一道护卫长江的天然屏障,自古以来若是要保住长江以南之地,那么淮海一带绝不能丢。
纵观历朝历代,凡是在长江以南偏安的王朝大多都是以南京等沿海一线为首都然后在此扎根,然而南京本身根本却是无险可守,根本无法做战略持久,南京城防主要依靠的还是城外的几座险要比如雨花台,所以这就是第一个缺陷。
而第二个缺陷就是距离长江实在太近了,一旦敌人渡过长江,那么直面而来的就是金陵的外围,防线被突破则无险可守,历史上东晋时期的王敦之乱以及后来的苏峻之乱都已经明确了这点。
所以为了增强朝廷的国防,同时也为了让朝廷拥有足够的战略时间来应付接下去的抗争,这个时候就有必要将防线往前推,一来有一个战略纵深,可以有足够的时间来应对;再不济就算挡不住也有足够的时间支援。
但是长江以北大部分都是平原地区,凭目前的实力根本无法在平原阻挡北方清军的南下,唯有一道淮河防线是唯一能够依靠的屏障,这里水网密布,对于擅长水兵舟战的南方兵来说是绝佳的作战场所。
所以从东晋到南宋,大部分时间主战场都是围绕在淮河附近的,一旦淮河防线丢失,那么意味着长江天堑也就无险可守,北方骑兵南下渡过长江后,必定是摧枯拉朽。
而单独的长江防线的防守压力是极大的,长江天堑比黄河更加具备军事价值就在于它的水流比黄河更急,而没有经历过这种风浪的人是没法应对长江的水势的。
当然这并不是说长江天堑就万无一失了,北方兵面对长江天堑戛然而止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水战,可是若是给予他们充足时间那么在后期的对峙之中,南方的优势也就不复存在了。
真的到了那个时候,长江的长就成为了一个弊端,因为长江实在太长了,而这长江渡口是千里可渡,一旦清军准备跨越长江,那么明军则要在这千里渡口处处派兵把守,可是长江蔓延几千里,每一处防线都要派兵那得多少人,几十万大军填在这里都会觉得兵力不足。
真的到了这个时候,长江天堑就不再是天堑,而是成为了鸡肋。所以面对这个弊端,有必要将兵力收缩,以最有限的兵力发挥最大的价值,所以这个时候就体现出了淮河防线的重要性。
要想渡过长江必须要先从淮河防线过去,然而淮河防线一带水网密布地势相对低洼,对于清军来说是不利于作战的,而且更主要的是淮河防线的渡口就那么几个是很重要的。要想渡过淮河防线必须得先拿下这几座城池,所以明军只需要将这些城池重点防御就行了,一来将有限的兵力发挥了其最大的用处;二来也成功避免了长江天堑的缺陷。
而淮河防线除了其军事价值突出之外,战略价值也非常突出,淮河一带水网密布土地也较为肥沃,所以有很好的资源,同时这里各种矿产资源也异常丰富。
当年邓艾就曾经向司马懿提出过“军屯”的战略方针,十万大军以十分之二的比例来轮休实行军屯制,也常有四万人,淮北两万人,淮南三万人,假设遇上风调雨顺那么常常是西部资源的三倍多,六七年间,就可积三千万斛于淮上,足够十万大军五年军需了。
从《三国志》之中的记载就可以看出邓艾的战略眼光是多么毒辣了,他已经看到了淮河一带的战略价值,对于当时的情形来说,他们完全可以凭借军屯制来积蓄国力,一旦真的要发起平吴之战,军需等都可以从淮河一带直接调配,而不需要从中原一带调集,省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而对于南方来说也是如此,要想支撑北伐,淮河一带则不能丢,因为这里土地资源太丰富了,经营的好北伐将无往而不利,而这里一旦丢失那么从长江在渡江北伐中原无疑是难上加难。
所以无论从军事上、经济上还是地理位置上都决定了淮河的战略价值,一旦淮河防线丢失,那么清军就可以直接封锁长江,这个时候的大明就危险了。
所以皇帝之所以不直接退到长江以南,主要的目的就是坐镇徐州以组织淮河防线,利用江淮一带的地形与清军长期抗击,直到转变战局,即使是勉力维持也好过退过长江,然后在南京城中惶惶不可终日。
清军自然也清楚明军的战略意图,在淮河一线布下重兵,一方面是给予明军压力,使明军不敢越雷池半步,另一方面也是加强新占领地区的防卫与治安工作,毕竟此时大大小小的暴乱还是层出不穷。
目前清军的态势便是东边在淮河一带对峙,西面被张献忠以险要地势挡在四川北部,虽然长期来看大西政权没有未来,但短期依旧是一个不可小觑的割据势力,中部湖广地区是左良玉集团盘踞,看似雄兵数十万,可随着豪格逐渐摸清左良玉部的实际情况后,越来越发现他不过是个银样镴枪头,中看不中用。
其实左良玉对大明目前还是忠心的,只不过他的大军充斥着混乱与无序,层层虚报兵员又层层吃兵饷,除了近卫部队比较有战斗力外,其余的士兵都只不过是生拉硬拽来的壮丁,不上战场还不会露馅,可若是正面交锋,那必然只有溃败一个结局。
因此,在看透了左良玉集团的虚弱后,豪格也准备带领麾下人马全力出击,一举击溃这一明军重兵集团,打通长江中游渡江的道路,更重要的是能够离多尔衮更远一些,自从多尔衮大权在握之后,豪格感叹自身命运的时刻也越来越多,必须紧紧抓住兵权不放手,保住自身的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