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农村的冬天,由于没什么体力劳动,吃到肚子里的食物消化得也慢,所以,大多数人家都是一天吃两顿饭的。-叁.叶-屋_ `追.罪_芯¢章^結¢
晚上吃饭的时候,不知道三姑爷今晚会不会留在我家,如果他执意要走的话,我还得开车送他,所以我一口酒都没喝。
倒是爸爸和老叔,陪着三姑爷喝了很多酒,特别是老叔,那跟我比起来,简直就是海量,平平常常都是半斤白酒打底儿,还得两瓶啤酒盖帽的。
这次更是把三姑爷陪了个明明白白。
等到吃完了饭,老婶儿和小迪把饭桌收拾下去以后,我就又沏上了茶水。
大家一边喝茶一边聊天。
这时,三姑爷喝了口茶,吧嗒吧嗒抽了几口烟,脸红红的看向我,似乎想说什么,可是最终还是什么都没有说。
大家又聊了一会儿天,就听三姑爷长长的叹了一口气说道:
“唉……旭东啊,三姑爷今天来,是有事求你帮忙啊!”
话不说不透,砂锅不打一辈子都不会不漏!
看来这老爷子还是憋不住了。/幻+想/姬\ `冕-废_岳+黩′
我就说道:
“三姑爷,您看您说的哪里话!您是我姑爷,有啥事说一声就行了,还说啥求不求的!”
三姑爷脸一红,继续说道:
“虽说我是你三姑爷,咱们私下里的事,咱们咋整都行,可是这事关系到仙家,三姑爷早就知道你的堂口是胡三太爷掌堂,在胡三太爷面前,咱不加上一个‘求’字,那就太不懂规矩了,对胡三太爷也太过不敬了。”
三姑爷说这事跟仙家有关系,看来我心中的疑问也快要解开了。
我就说道:
“三姑爷,有啥事您先说说,我先听听。”
接下来,三姑爷就跟我说了他的事情。
原来,三姑爷出马立堂已经快三年了。
他这堂口的仙家不算是老香根儿,只能说是这辈子才结的仙家缘分。
这事儿啊,还得从三姑爷小时候说起。
三姑爷是个遗腹子,他还没出生,父亲就去世了。
四岁那年,他母亲也走了。·d+q·s-b¨o-o·k·.*c′o\m′
当年的三姑爷也是个苦命的孩子!
他母亲走后,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就给做主,把他过继给了他的跑腿子(单身光棍汉)老叔。
那年冬天,三姑爷七岁,跟着他老叔去公主岭毛城子乡,一个叫王家炉的村子去喝喜酒。
由于路途太远,他老叔头一天赶着驴车,带着他就上路了。
到了王家炉村的时候,刚好赶上那家亲戚吃晚饭。
说句不敬的话,三姑爷他老叔,就是个酒蒙子。
当晚不出意外的又喝高了。
那走起路来都里倒歪斜的。
由于主家有喜事,来的远道的客人很多,到了晚上,大部分客人都被安排到邻居家住宿。
三姑爷他们叔侄两个,就被安排到了村东头的一家亲戚家里住宿。
当时,喝得迷迷糊糊的三姑爷他老叔,带着三姑爷一步三晃的往村东头走。
可是走着走着,本来挺好的大月亮地,偏偏来了好大一片又浓又黑的云彩,把月光是遮得严严实实。
霎时间,周围就是伸手不见五指。
那年月,手电筒还是个奢侈物件,大部分人夜里赶路都是摸黑前行的,更何况出门的时候还有月亮照着,谁也没想到会突然就阴天。
这叔侄俩自然也是摸着黑往前走。
冬天路滑,三姑爷他老叔又喝了那么多酒,走上几步,不是造个腚墩儿,就是摔个马趴!
三姑爷他老叔仗着酒精的麻醉,摔几下也不觉得有多疼,拱起来就继续往前走。
三姑爷当时也是第一次去那个村子,本来路况就不熟悉,只知道跟着他这酒蒙子老叔走。
他老叔摔了几个跟头之后,感觉也找不着路了。
可是当着一个七岁孩子的面儿,还得硬着头皮往前走。
一来二去,三姑爷也不知道被他老叔带到了一个什么地方。
第290章 黄仙儿讨封。
年仅七岁的三姑爷,被他的酒蒙子老叔,不知道带到了什么地方。
这时,漆黑的夜里,突然间就是狂风大作,刮得人都睁不开眼睛。
可谁知这阵风来得快,去得也快。
不多时便是风消云散,嘎嘎冷的大月亮地上,连一点儿风丝儿都没有。
这时三姑爷再环顾四周,却发现他们正身处在一片早就被收割完了的玉米地里。
放眼望去,四周一户人家也没有!
三姑爷就觉得很奇怪,明明自已和老叔刚刚还在村子里,怎么一转眼,村子就没了呢?
他就问道:
“老叔,咱们这是在哪啊?刚才咱俩不是在屯子里吗?屯子呢?咋没了?”
谁知道他老叔到了这个时候,酒劲儿还没过去呢。
他老叔大着舌头,也不知道跟三姑爷说了一句什么,三姑爷也没听明白。
不过有老叔在身边,三姑爷也没有害怕。
只是三姑爷自从下生开始就有个毛病,那就是特别怕冷。
别说是冬天,就算是三伏天的晚上,都得睡火炕。
这冰天雪地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三姑爷可是遭了罪了!
把当时年仅七岁的三姑爷给冻得呀!
那小手小脚猫咬狗咬似的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