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去涛涛浪,故人西望迟迟归。”
信正坐在一个亭子里,这个位面的世界大致和华夏的古代是一样的,也是有着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三十里一驿的说法,虽然在距离上也许是没有那么的精确了,但是亭子是有的,这算是一项利民的基础设施吧。
走大路,总比坐在小路边的大石头上要好得多,说不定你正吃着火锅,唱着歌呢,突然就被劫了。
短亭是四柱,能容七八在内避雨,但若是风雨大些,也能将人淋成落汤鸡呢!
信现在的所在的地方是一个长亭,有一十二柱,也宽些,能容三四十人。内有坐廊,信正坐在长廊一侧,看着一个妇人带着一个七八岁的小娃,读着挂在长亭内的诗板,这些诗类于唐诗和宋词之间,听到这小娃读起后,发现还有一些现代诗文的韵律在内。
不过这些都不重要,信发现了一个很要命的问题,他,不认识这个世界的文字,他应早在李伯山家里就发现这一问题的,但是当时没有太在意。就像英语,不认识也是正常的。
现在看来,这是个很大的问题,这个世界家长都很重视教育,七八岁的小孩都是多多少少识得一些字的,他却不认识,对他人时,想着要不以华夏国朝的文字和这里的不同糊弄过去?但是自己也不可以一直都处在看这懂这个世界文字的状态中呀,得找个地方学一学了,从认字读写开始,慢慢学。
最少自己现在已经大致的会认得十四个字了,往来的行人学者们,会写诗的,多多少少都要在这里留下点,这点颇有盛唐古风,人人习诗,人人习武。
他并没有提笔去写,虽然九年义务教育可以让他自信能越过这里绝大多数的诗人,但他无此兴趣,也终是认为他人的东西,终是他人的,自已要写就写自已的,就像画一样,模仿千遍名画,不如自已有感时的提笔一动。
于是,信就真的找了一个空白的诗板,用地上的木碳画了一幅画,细节之处,也用自己带出来的笔补一下。内容是这样的,长亭内。一母子两人正在看着诗板上的诗,一边的地上,一个男子正提笔作画,十分的记实。
亭内也就只有三四人,见有人动了笔,都围观过来,却见不是写诗而是作画,趣感顿失,只有那对母子在看,孩子对母亲道:“阿娘,这是在画我们吗?”
那妇人却是做了个静声的示意,小声道:“不要说话,叔叔在作画呢,安静些。”信听了,抬头看向两人,对妇人一笑道:“大嫂,不访事的。”
妇人有点不好意思道:“打扰叔叔了。”信又对小男孩道:“是的,这个小孩,就是你呀!”说着指了指画中的小孩子,又接着画了,看得出,那孩子很是高兴。
最后的几笔勾画完成,见那对母子还未走,心念一动,对那孩子道问道:“小朋友,你会写字吗?”小孩愣了愣,点点头,道:“会。”信将笔一递,对他道:“请你帮我提个字吧,就写今日的时间,我名为信,自信的信,写上信所作,对了,小朋友,你叫什么呀?”
小孩忙对他拱手行礼道:“在下尹卓,这是家母。”说着还很正式的向他介绍自己的娘亲。信站起来担了担身上的尘土,对拱手对小孩道:“在下子车信,见过卓兄。”将笔重新递给他道:“再写上,请尹卓题字。”
尹卓倒也不怵,伸手接过笔,走到诗板边,提笔就写,边写边道:“武庚帝历五百二十七年,六月十二日,信作于亭,卓题。”写得很是简练,小孩将笔还对信,才跑回自已的母亲身边,信这才发现小孩子居然是在害羞了。
那妇人也就三十左右,算是美妇一名,只是身着朴素了些,也笑道:“小孩子胡为,叔叔勿怪。”信也笑道:“孩子聪明,将来必是栋梁大材。”
妇人道:“叔叔说笑了。”
信将笔放加乾坤袋中,又将画挂好,对小孩比了一个大指头,问向妇人道:“姐姐这是要向哪里去呀?”
妇人眼光内萤,转向东方,温情的道:“我家尹郎在镇城里服官役,今日役满,我和孩子来接他回家。”信看到了妇人眼中带情,目中有光,不由得想到了自己的姻姻,灵觉神念一动,灵力游动至乾坤袋中,看到了安静在内的那幅图,无尽的思念正要涌上信的心头。
就听那妇人道:“叔叔要向那处去?”
信回过神,说道:“也去镇内。卖些山货,购些物品,也打听些消息。要不姐姐与同去吧?”
那妇人迟疑了一会,终是拒道:“终是不妥,叔叔先去吧,孩子脚慢,怕是会误了叔叔的事。”
信也不强求,自己也是冒失了,若是不知道的人,还认为是一家三口呢,对人家女子的名声也是不好。
对两人拱手,道了一声:“那信就先行一步了,镇内再见。”
母子两人还在亭内看诗,孩子还在读,渐远后,就听不到了。一路跟着行人走了五六里地,就看得一座小城进入眼中,有一高十余米的城墙,墙外是条五六米宽的河流,有座吊桥相连,河边还有人正在忙碌着什么。
整座城都被如李家村那样的护罩护起,信在有灵觉之前,都发现不了这个护罩。护罩外有个白色高石台,此时正有人在台阶上打扫,信正疑惑为何要在这里放一个台子呢,就见一白衣女子御剑而来,落在台上,打扫那人忙行礼道:“见过小姐。”
那女子也回敬道:“福叔,辛苦了。”打扫那人忙道:“不辛苦,不辛苦。”女子很是随意的扫了一眼入城的众人,目光也未在普通的信身上停留,就步行入城去了。
信才知道,那台子是给筑基以上的修士御剑落脚时所用,看来,城内是不得御剑呀。
正走在吊桥上,信就听到河边一人道:“我都想我娘子和孩子了。”另一人对说话那人笑道:“你今日役满,正好回去好好陪陪她们。
信转头看了那男子一眼,果然和那尹卓有九分相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