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赵敬思猜测的确实没错,现在整个京城各种谣言也是不绝如缕。
所有的文武官员,甚至是京城的百姓们都知道赵敬思带着军队去了西北。
他们打算将陕西布政使司贪腐的官员全部拿下,顺便去清剿西北边的那些叛军,只是大家对于赵敬思能否打赢这场仗,普遍不抱有什么太多的希望。
各处的茶楼里面,都对这个事情进行了讨论。
有大腹便便的商人说道:“赵敬思这一次是有些昏了头了。”
“他只要在京城里面继续混着,那不是吃香的喝辣的,大把的银子入手,何必去西北边吃沙子,这万一被打败了头都不保。”
也有读书冷笑说道:“拿了陛下那么多的银子,拉出这些军队来,那不得让陛下看看成果。”
“什么成果都没有,陛下又怎么会继续相信他?”
也有另外的读书人讽刺道,“这狗东西连仗都没打过,平时只在锦衣卫里面,欺压欺压百姓倒还行,让他去打仗,我宁愿相信母猪会上树啊。”
也有百姓忍不住说道:“赵大人还是不错的。”
“赵大人在京城附近练兵,一直约束着手下的军队,没有出过什么扰民之类的事情,跟其他军队显然有些不一样。”
“只是我也不太看好他的军队,不觉得他去西北能够做成什么样的事情。”
“西北边的乱匪闹了那么多年了,一直没有办法解决,西北的边军浪费了好多的辎重,也没见有什么成果。”
“那些边军起码作战经验还是丰富的,连他们都没有办法解决那些乱匪,难道赵敬思去了那边就可以了吗?”
“只怕也不尽然。”
读书人冷哼一声说道:“沽名钓誉之辈而已,没打过仗的人,当然是以为打仗有多么容易。”
“只怕这厮上了战场,看到敌军蜂拥而来,当场就得吓尿。”
“我看他这一次去西北也是废了,不过也好,他死了就不会继续残害西北边的官员了。”
“只可惜朝廷在他的军队里面投入那么多银子,什么成果都注定收不到,也不知道陛下知道这个事情有多难受。”
坐在角落里的两个人,没有参与到这个事情的讨论中来。
不过,看他们两个的样子显然也是读书人,再看他们的气派显然是当官的。
没错,他们一个是礼部的员外郎吴日秀,一个是工部的员外郎孙元化。
这两个人私交还算可以,这两个人其实也都是东林党的人。
东林党最近的日子有些不太好过。
吴日秀叹了口气说道:“赵敬思死了那没什么大不了的,京城少个奸臣而已,这样的狗东西死得越多越好。”
“只可惜他要死了,魏忠贤肯定把所有的力气,都用在对付咱们东林党上,咱们的日子只怕会越发的难过。”
“只不过,咱们再可惜也没什么用,谁叫这狗东西去自寻死路呢!”
“真要是死了,也怪不得他而言。”
“只是我听说这些狗东西装备的铠甲十分精良,马匹的数量也很多。”
“那么多的铠甲马匹如果被叛军得了去,可是个大大不好的消息。”
“到时候乱军拿到那么多的铠甲物资,实力必然大大增长,西北边的各个县城只怕有倒大霉。”
说着,吴日秀真是痛心疾首说道:“怎么满朝都是这种奸贼,我等正直的大臣却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
“要是这支军队交给我来练,我必定能够练出一支强悍的军队,绝对不会像那赵敬思一样练出一个花架子。”
“这样的花架子有什么用?最重要的是能打仗,便是军纪败坏一点,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对面的孙元化听到了这话,眉头皱了起来,不知在想些什么。
听着同伴在喋喋不休的说着话,他心里其实是有很多不认同的。
他与对面的吴日秀不一样,吴日秀没有打过仗,没有上过战场,但是他其实是打过仗上战场的,甚至他还都造过大炮。
他十分认同赵敬思的理念。
如果大明的军队,不继续提高自己的装备水平,利用更多的火器火炮来打仗,想要彻底解除边患,只怕是一件难以做成的事情。
可问题就在于,朝廷有很多大臣,尤其是文臣,对于他的这种论调是并不赞成的。
更荒谬的是,在少数支持他这种论调的大臣,又几乎都是阉党,又或者是那些东林党人看不上的浊流官。
而东林党之中像他老师徐光启一样,看重火器的研发和制造的官员,反倒是极少。
更多的官员是大言不惭地说道:“想要打败建奴,最重要是德治。”
可德治要是能够解决边患,又何至于事情沦落到这种程度。
可问题是东林党大臣对于这种论调,也是有自己的说法的。
现在不能够解决边患,那肯定就是德治不够。
那怎么样才能德治足够?
当然要是要众正盈朝,在众正的同心协力之下,才能够彻底解决边患了。
什么是众正?
众正就是他们东林党大臣。
换句话说,他们的意思就是只有东林党充斥着整个朝廷的时候,才是彻底解决边患的时候,换别人来都不行。
这种论调虽然形成了闭环,但是孙元化是一点都不相信的。
德治只有在天下靖平的时候用来治理百姓,那时是非常好用的。
可是要用这玩意儿来对抗边患,那就是脑子有坑了。
自古以来解决边患的办法,只有血与刀,从来没有用过什么德治来解决边患。
汉唐时期只有把四夷都打服了,边患才不成为真正的问题,而绝对不是靠那张嘴巴去把人家忽悠瘸了。
大家都不是傻子,你说德治就能够平定边患,那是痴心妄想。
只是仿佛大家对于东林党的论调,却是十分赞同,尤其是民间的读书人,正是将此奉为至理名言。
这何其荒谬。
孙元化虽然也是读书人,但是他这样真正上过战场的人,虽然当时只是作为辅助官员,也是万万不能赞同的。
而赵敬思的观念则是不一样,起码在孙元化看来,赵敬思的这个观念更合他的心意,也更加现实一点。
赵敬思的观念就是要打造更先进的火炮,更先进的火枪,只有这样才能够彻底解除变换。
他并且得到了陛下的强烈支持,皇帝自掏腰包,给他打造新式的火枪和火炮,这个行为,不知道引来了多少人的眼红。
这所谓的新式火枪火炮,在东林党人的眼里更是奇人技巧,不值一提。
孙元化也听说赵敬思打造出的火枪和火炮十分厉害,比起原来的火枪火炮厉害了不止一筹。
他只是听说过这种情况,没有见过真正的见过,他一直想要去见一见,也一直都没有机会。
赵敬思的这种做法,也是让工部的官员十分不满的。
孙元化几乎每天都可以听到同僚,不停的在辱骂赵敬思,在私下议论怎么样写奏疏才能快速的弄死赵敬思。
为了快速地达到这个目标,甚至工部的官员几乎三天一小疏,五天一大疏,每天有官员写奏折上去给朱由校,弹劾赵敬思的。
有官员说他祸国殃民,说他损害朝廷法度,说他是乱臣贼子。
甚至有大臣上书说他有谋逆之心。
这两年上书弹劾赵敬思的官员,甚至比上疏弹劾魏忠贤还要多。
随着东林党在朝廷上的官员日渐凋零,阉党的大臣便变得愈发多了起来。
阉党大臣是不可能上书弹劾魏忠贤的,但是阉党的官员和东林党的官员,都有可能上书弹劾赵敬思。
因为赵敬思损害的,不只是东林党官员的利益,也是损害着阉党官员的利益。
孙元化当然明白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道理十分简单,赵敬思动了他们的大饼。
本来火枪火炮的制造,应该让工部主持。
流程本应是朝廷给工部包银子,工部拿到银子之后,采购原料制造出兵器,之后交给军队使用。
可是赵敬思的那些军队,却完全没有采取这样的流程,显然赵敬思对工部根本就不信任。
有人曾经传出来这样一句流言,孙元化也不知道是真是假。
他们听说赵敬思曾经给朱由校上书,说是朝廷拨下来的银子,先要经过户部。
户部有尚书有侍郎,有一大群官员从中伸手,这拨下的银子首先去了三成。
然后户部再拨到工部,工部有尚书,有侍郎,有大批的官员,银子又去了三成,留下来的银子能有四成,都已经算是极好的。
这四成的银子,却要打造出原来数量的兵器,这就肯定不可能能够打造出合格的兵器,更多的是偷工减料,打造出一堆不堪入目的火枪火炮。
那么赵敬思说这些话,到底是真是假?到底有没有道理呢?
孙元化心里非常清楚,赵敬思说的是十分有道理的,甚至实际情况,比赵敬思说的,有过之而无不及。
朝廷打造出的刀和长矛,那还好一点。
如果是朝廷打造出的三眼铳,或者其他的火枪火炮,就算送到边军,边军甚至都不愿意使用。
尤其是三眼铳鸟铳这些,他们更是不愿意使用。
这玩意说是能够循环使用,实际上打个几发铅弹,马上就会爆炸,死自己也就罢了,身边也得死三四个。
大家都害怕。
他们自然是不愿意去使用,但是朝廷非要造,造出来又没人用。
边军还不敢写信回来,说这些兵器有多烂,只因这样会得罪工部的官员,也会得罪户部的官员,甚至会得罪几位阁老。
这样朝廷以后拨军饷肯定是更晚了,军饷缺额也肯定是更大的。
所以他们宁愿拿那些三眼铳来当锤子用,想办法用它们来敲碎敌军的头盖骨,也不愿意用他们来发射铅弹。
这样的火器怎么可能能够打胜仗。
赵敬思不愿意用他们工部打造出的火枪火炮,也是极其合理的。
赵敬思军队所用的火枪火炮,全部都是由他的兵械司来打造。
由陛下直接拨银子,不经过户部,不经过工部,直接拨给他,他找人来制造。
而这就直接让户部和工部的官员们气的发疯,这银子不经过他们的手,他们怎么能够从中捞一笔。
赵敬思这样做,就是抢了他们的银子。
他们如果会忍受下来,那才真的奇了怪了。
户部官员也好,工部的官员也好,无论是东林党的人也好,无论是阉党的人也罢,对赵敬思都有上书弹劾,视他为共同的敌人。
弹劾赵敬思的奏疏这两年就没有少过,甚至还有一些愈演愈烈的趋势。
甚至有官员说赵敬思自己打造兵器,自己管理军队,那是有谋利之心。
他们这两批官员给朱由校不停地上奏疏,也给朱由校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若是别的脸皮薄一点的皇帝,又或者是在乎官员一点的皇帝,只怕都要撑不住。
可偏偏朱由校给撑住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朱由校给赵敬思的支持是极大的。
如果这场战赵敬思打输了,那朱由校之前所做的所有努力,都会变成一场笑话。
恐怕在那样的情况下,就算是朱由校也保不住赵敬思。
孙元化对赵敬思是抱有极大同情的,他跟户部的官员,跟工部的官员,有很大的不一样,他其实是希望赵敬思能够打赢这场战的。
对面的吴日秀看着孙元化不说话,皱了皱眉头说道:“初阳,你是不是还在想着赵敬思想挖你过去的事情?”
“你别想那么多了,赵敬思是想挖你过去没错,可你就算过去了,也依然是工部的官员,只是过去帮他处理兵械司。”
“可是话又说回来了,你要跟他混在一起,以后你那些同僚还能看得上你吗?”
“只怕你要跟你的同僚,甚至是朝廷的大部分官员,都成为不死不休的仇敌。”
“你跟那赵敬思混在一起,注定是没有什么前途的,你还不如老老实实在工部做事。”
“这样的话,沿着前人的一步一步地向前走,以后说不好能够更进一步。”
“你要是跟那赵敬思混在一起,那是自毁前途。”
初阳就是孙元化的字,两个人关系还算不错,所以有些事情吴日秀也知道。
没错。
赵敬思曾经因挖过孙元化,赵敬思其实很看好他的才华。
秃子虽然帮赵敬思管着兵械司,但事实上秃子更擅长用毒。
又或者说在赵敬思指导下,秃子更擅长于搞一些炸药,搞一些硝化棉等化工一类的活。
对于机械制造,对火炮火枪的改进,秃子反倒是没有那么专业,兴趣也没有那么高。
赵敬思知道历史上孙元化的大名,想挖孙元化过去他麾下听用。
可问题偏偏扔在这里,这个时候孙元化如果选择过去帮助赵敬思,那是要冒很大风险的。
就比如说,对面吴日秀说的没错,他要是过去帮助赵敬思,那就等于跟自己的同僚,再也不是一个路子。
他跟工部,跟户部的官员,都成了生死仇敌,甚至跟兵部的官员,也成了生死仇敌。
因为赵敬思的四卫营在不停的扩充,可是他们却跟五军都督府,跟兵部没有任何的关系。
他们军官的升迁不通过兵部,也不通过五军都督府。
五军都督府那边倒是好一点,虽然心里不痛快,但也没有什么多的好说的。
毕竟五军都督府那边都是勋贵,他们知道赵敬思扩军是出自于朱由校的示意。
他们得罪赵敬思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可是得罪朱由校,却是他们不愿意去做的。
他们也心里也很清楚,不需要他们出马,那些文官,尤其是兵部的文官,就会把赵敬思往死里整。
赵敬思至少得罪了一半的朝廷文官,而剩下的一半文官,跟他也没有什么交情,甚至是看他也一样很不爽。
在这种情况下,他去了帮助赵敬思,那不是跟朝廷的文官都做对吗?以后还有个屁的前途。
可是他却很矛盾,他始终觉得赵敬思这样做,才能够锻炼出一支强大的军队,这样打造出的火枪火炮,才是真正的杀器。
所以他之前也一直很纠结,没能够下定主意,因为他不清楚赵敬思能够走得多远。
他看着窗外的街景,听着耳旁边好友的喋喋不休,心里却慢慢地下定了一个主意。
如果这场仗打赢的话,他为什么不给赵敬思一个机会,又或者说给他自己一个机会。
赵敬思所做的事情,跟他的想法是一致的,那么他为什么不从自己的心呢。
赵敬思一个锦衣卫,自然知道他这样做的事情,要冒多大的风险,退一步就是万劫不复。
可他依然有这样的勇气,一个锦衣卫出身的军官都能有这样的勇气,他读了那么多年的圣贤书,难道他就没有这样的勇气了?
他已经决定了,如果这一次赵敬思能够顺利安全地归来,那他就要去投靠赵敬思。
或许他以后会被人家视为奸臣,那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正在此时,他余光看到城门那边有一匹快马冲了进来。
敢在城内纵马,再加上骑士的那副装扮,让孙元化瞬间就确定了,这是一个信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