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晋国百姓,往李长安的方向涌去。
李长安驻足,朗声说道,“长安多谢诸位厚爱。”
“万望各位勿要推搡拥挤,想看诗会,不如静待金榜卷轴。”
“否则长安走不到皇城,这诗会可就没法开始了。”
声音好似淡淡的水纹,朝四方八方散开。
顺便还用上了佛门的静心咒。
原本躁动兴奋的晋国百姓们,终于平复下心情,有不少人哈哈大笑,遂不再往李长安这里挤来。
前方的百姓,无论文士武夫,还是男女老少,都迅速让开一条路,看李长安的眼神,充斥着振奋喜悦之意。
在李长安身后,五国文士面色顿时变得铁青。
李长安此举,完全没把他们放在眼里。
他们在本国之内,皆是高高在上的存在,何曾被人如此轻视过?
尤其是姬文,更是站在了一国之巅。
在皇室为尊的周国,即便是三品大儒见了他,也都要小心对待。
哪会像李长安这样,连正眼都没有看一眼?
而那五国的三品大儒,也都怒火中烧。
一个小小五品,竟敢如此不尊重三品?
找死!
然而,当他们甫一兴起杀意,就被高空中的气机锁定。
那是同属于三品大儒的气机。
高天之上,一尊又一尊来自四院一监的三品大儒,站立云端。
看着下方好似帝王巡视一般的李长安,神色复杂。
他,终于回来了。
忠勇伯回来的消息,像潮汐一般,迅速向京城的各个角落传去。
永安门附近,也都得到了这个消息。
此时已经聚集在永安广场的晋国文士,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不约而同下意识做了同一个动作。
那就是轻舒一口气。
旋即便是狂喜。
忠勇伯回归,那六国诗会,大晋就有希望了!
若要说,大晋谁的诗文可排第一,可能谁也不服谁。
但要是大晋少了忠勇伯,必将会暗淡不少。
当初忠勇伯以一己之力,镇压了大晋的文圣榜。
如今回归,也将是大晋最后的希望。
李长安牵着陈安年,在晋国百姓的簇拥下,慢慢走向永安门。
不是不想走快,而是所过之处,晋国的文士还有百姓,都在行礼,他不得不回礼。
而后方的五国文士皆是一脸不悦,却又不能当众发作。
这般情况,在其他人看来,就像是李长安在带着他们巡街一般。
……
高天之上,
赵洪山看着李长安谦逊的模样,脸上浮现出满意的笑容。
“这小子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在他身边,还有好几尊白鹿书院的三品大儒出现,同样紧紧盯着李长安。
现在的李长安,可不仅仅只是简单的白鹿书院学子。
而是整个大晋的希望。
连续两个月的文圣榜溃败,再加上六国诗会的收割,大晋的境况岌岌可危。
如今李长安回归,有他的诗文在,大晋至少可以止住颓势。
只要这次六国诗会中,能为大晋扳回一城。
仅凭他一人,便能镇守大晋诗文之运!
此时的李长安,已经不再是白鹿书院要倾力保护,而是整个四院一监,整座大晋,都要为之保驾护航。
否则大晋若是再继续失败,人族六国之间的战争,将首先在晋国燃起。
那时又不知会死多少人,甚至大晋都可能就此消亡,被另外五国瓜分。
可以说,李长安俨然就是大晋最后的希望。
白鹿书院的阵营里,还多了一个人,那人便是文武双三品的王天罡。